凌麗君

春、夏、秋、冬,四季的第一個節氣,都以“立+季節名”的方式命名。“立秋”節氣的到來便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一般在每年的公歷8月7日或8日。
隨著天氣慢慢變冷,樹葉開始飄落,秋天如約而至。如果我們了解“秋”的古文字形的話,說不定會大吃一驚,古人最初對“秋”的認識可真是特別呢!
“秋”的甲骨文字形作? ? ,你可能難以想象,這分明像是一只昆蟲嘛。有的學者認為是蟋蟀,也有的認為是蝗蟲。不管是哪種昆蟲,事實上,古人真的是用昆蟲形象來記錄秋天這個季節的。為什么呢?因為一到秋天,蟋蟀就開始鳴叫,蝗蟲也在秋熟時盛行,算是具有代表性的秋天的昆蟲。從古代的典籍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古人很早就觀察到了昆蟲在不同季節中的變化。以蟋蟀為例,在先秦典籍《詩經》中,就有以“蟋蟀”為題的詩:“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豳風·七月》中描寫不同季節時講道:“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了十月,天氣越來越冷,蟋蟀也從戶外逃到室內了。
那么為什么現在的“秋”字和蟲完全沒有關系了呢?原來,在甲骨文中,? ?(秋)和? ? (龜)字形比較相似,兩者都是側視圖,上面是頭部,左邊是肢體部分,右邊是整個身軀。它們的讀音也很近似,用字時常常會混淆。為了加以區別,人們便為“秋”重新造字,由“禾”和“火”組成。“禾”代表了秋天收獲的莊稼,“火”則代表秋天的顏色,這個季節有“火紅的樹葉”“火紅的高粱”。
立秋雖然已經進入秋季,但此時的氣溫還沒有真正降下來,只有早晚能感受到陣陣涼風。在古人眼中,落葉是秋天的象征之一。宋朝詩人劉翰在《立秋》中寫道:“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秋天的夜空如玉制的屏風,晶瑩皎潔。幼小的烏鴉啼叫著飛回巢中。睡覺時,枕上陣陣涼風,好像有人拿著扇子扇風一樣。睡眠中聽到秋風蕭瑟,醒來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只看見明朗的月光下,梧桐葉落滿了石階。
在秋天的落葉中,古人對梧桐葉情有獨鐘,認為“梧桐一落葉,天下盡知秋”。成語“一葉知秋”,最初便是這個意思。“葉”的金文字形? ? 就像一棵樹,樹上有好多葉子。后來為了凸顯它的植物義,又增加了“艸”,成為? ? ,這就是“葉”的繁體字“葉”。不過這個字形比較復雜,漢字簡化時就用“葉”代替了它。“一葉知秋”原意是看到一片落葉,便知曉秋天的到來。后來比喻由小見大,從一點細微的現象就能推知事物的發展趨勢。
在現代人看來,秋天意味著收獲,意味著美景。人們享受著春種秋收的喜悅,觀賞著漫山遍野的紅葉,以充滿希望、充滿喜悅的心情迎接秋的到來。但在古人的文化觀念中,卻是秋風蕭瑟,草木搖落,預示著生命的衰落。中國古代詩歌中有很多悲秋之作。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風從哪里來?它吹落秋葉,在蕭蕭落葉聲中,一群群大雁往南飛。早晨秋風吹動庭院中的樹木,孤獨的異鄉人最先聽到這陣陣秋風聲。
盡管秋天的蕭瑟給人們帶來情感上的哀傷,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民間為了慶祝豐收,在立秋時有祭祀土地神的習俗。有些地方還將收獲的新米煮飯,敬獻給祖先。為了能夠更久地保存新收獲的農作物,民間還有“曬秋”的習俗。此時家家戶戶的院內都曬滿了紅紅的柿子、辣椒,黃燦燦的玉米、稻谷……五顏六色,就像秋天的調色板。
而經歷了酷暑的人們,到了立秋,胃口也一下子打開了。和立夏一樣,立秋的時候民間也有“稱人”的習俗。不過這回的稱重主要是為了和立夏時的體重作對比,以此來檢驗胖瘦。如果體重減輕,那就要吃點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稱為“貼秋膘”。“膘”是小腹兩旁的肥肉,貼秋膘意味著要長很多肉,最快的方式便是以肉補肉啦。所以到了秋天,我們就可以大快朵頤地吃肉了。不過,也別吃得太猛,一不小心吃成小胖子啦!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國文字整理與規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