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李禹煥和建筑師安藤忠雄以最小的干預在這座誕生于16-18世紀的歷史建筑里創造了一個超越時空的永久展覽空間。建筑是發酵器,人是連接樞紐,藝術作品是觸控,書寫著獨特的關系哲學。


李禹煥阿爾勒中心是藝術家繼直島李禹煥美術館、釜山藝術博物館李禹煥空間(Space Lee Ufan) 落成后的第三個展覽空間。該空間既是一個展覽場域,又是一個多功能空間,占據了弗農酒店(Hotel Vernon)的三層樓,共25個房間。他說:“我想以最小的干預來尊重那段歷史。”所以他請來自己的建筑師好友安藤忠雄。“我和安藤忠雄有著創作靈感上的共鳴,我們可以將藝術博物館定義為展覽空間,但更希望它首先是一個有生活影子的地方。”安藤忠雄尊重這座老建筑的舊有面貌,保留了老宅邸的原始材料特質,在建筑空間的固有比例中,用簡潔的線條以及石、木、混凝土的微妙平衡向弗農酒店的老建筑致敬,并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地方與李禹煥的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精神連接與隔時空的對話。
推開風化的老木門,映入眼簾的首層空間入口處安放著安藤忠雄與李禹煥合作的名為Ciel sous terre 的作品,靈感來自阿爾勒的天空。安藤忠雄標志性的混凝土墻面直抵屋頂,經過一小段螺旋形構造的通道,藏在盡頭地板上的天空投影像一個關于自然的謎題。白云在空中緩慢移動,讓人不時想到某一處療愈的天空。李禹煥說:“早上沿著羅納河碼頭散步時,每每凝視天空,我都會感到快樂。”
李禹煥阿爾勒中心展出了包括雕塑、裝置及約30件精選繪畫作品。于李禹煥而言,雕塑并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實體,而只是相對于外部世界的存在。石頭、鋼板、玻璃、棉紙、木材、繩索、皮革、油彩、石蠟和水等材料在空間里構成了一種相遇,一種與世界、自然、建筑和空間的關系。他幾乎不對作品材料采取任何藝術介入的行為,終極意義都將回歸于人的感知。人就像回音壁,連接著不同的空間和作品,最終與作品完成了一種參與性創造的儀式感。“站在我的作品面前,觀眾只需調動感官,用心體會。作品即創造相遇。”


中心首層呈現了10件《被關系者》(Relatum )系列雕塑。每件作品都僅由一塊或幾塊淺色圓形石頭和長方形鋼板組成,在李禹煥的裝置作品中,空間既是未被觸碰的,又是被占用的,介于“為”與“無為”之間。其中石頭與鋼板是對筆觸與畫布之間關系的另類描摹。在中心的第二層,藝術家按時序呈現具有遞進關系的單筆涂抹繪畫系列。在李禹煥于1991年開始創作的《對應》(Correspondence )系列繪畫中,他將油畫顏料與碎石混合,繪于白色表面之上,畫面僅由一兩筆灰藍色構成。第三層用于臨時展覽及舉辦活動。
此前他在阿爾勒各處的羅馬式墓地推出的個展——“安魂曲(Requiem ) ”呈現了制造與非制造、周圍環境的物質和非物質元素之間的持續共存形式,這在阿爾勒的歷史文化氛圍里激發了另一種藝術哲學思維。作為前衛藝術流派“物派(Mono-ha )” 最重要的理論家和實踐者之一的李禹煥旨在摒棄西方的具象表現概念,聚焦物質與感知之間的關系,不主張表達或干預。無論雕塑、繪畫還是裝置,他都以極簡風格,將描畫與未經描畫、被占用與未被占用空間的關系建造了自己的藝術實踐城堡。



走過狹長的國子監街,在與箭廠胡同交叉的老槐樹下,這座始建于清代的百年四合院迎來了新的生命歷程。F.O.G.建筑事務所花了一年的時間為觀夏To Summer中國旗艦店保住這個完整的三進式四合院的精氣神,同時也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圍繞著“取舍”的概念,設計師進行修舊如舊的修繕,一改四合院私宅的屬性,將其設計為一個友好的公共空間。四合院慣有的傳統影壁墻被換成了玻璃墻面,門口還設計了可供路人小坐的區域。庭院的屋頂上保留著雕刻有方勝紋、花卉紋的老瓦當,瓦片也是以傳統“壓六露四”的方式鋪貼而成的。穿過第一進庭院的展陳區,順著游廊進入第二進庭院,這里的陳列臺由特制的手工陶土磚砌成,所有的磚都是以北京青磚為靈感制作,庭院內栽種著一棵松樹,把自然之景引入一室之內。第三進庭院里有一棵百年棗樹,它也是這個四合院身份的象征。去往庭院二層露臺,站在用青磚鋪成的地板上,你能感受到老北京的獨特文化與韻味。

近日,法國藝術家Mathias Kiss向我們展示了他在巴黎一棟典型的奧斯曼式老建筑內的公寓。公寓內由Mathias Kiss創作的90°地毯與鏡面環境裝置和新古典主義家具的混搭,讓人不時產生在現實與幻想之間游離的錯覺, 打破了建筑原始的壁壘。“將它從傳統的建筑和美學規范中解放出來,同時保持它的靈魂和詩意。我不是要創造一種風格,而是要釋放現有的風格。”MathiasKiss的經典鏡框作品以及天空錯視畫或支離破碎的鏡子在這間典型的法國公寓里呈現出一種新的視角,最令人興奮的是他真正地生活在其中,這讓公寓變成了一個融合外部世界的有趣盒子。

JIL SANDER一直在透過建筑和空間,探索每一座城市。它將設計的基因注入每一個細節,構建人與自然、與城市之間的親密關系。近日,JILSANDER攜手英國建筑師John Pawson在上海打造的首家旗艦店開幕。旗艦店一層陳列JIL SANDER 2022年春夏系列服裝,二層區域陳列以戶外機能服為核心元素的支線JIL SANDER+。步入店內,粉色花崗巖與現代工業材料的結合讓空間感性與理性有機并置、剛柔并濟。創意總監Lucie和Luke Meier 說:“這些冰冷的材料很酷,就像衣服上的五金件,特別是當你想強調其功能而非裝飾性時。”這要歸功于建筑師John Pawson在地性與消隱式的設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造簡潔而舒適的空間,將人的注意力拉回到衣服上。”John Pawson用中國花崗巖作為主要材質,為空間奠定了視覺基調。他說自己很喜愛那些材質的觸感,這也恰好與JILSANDER服裝的材料一樣,總能讓人想起大自然的萬千世界與美妙。

呼應Maison Margiela的Decortiqué解構概念,新近開幕的上海旗艦店再一次帶來它獨特的設計語言。荷蘭建筑師Anne Holtrop借鑒了Maison Margiela中Dressing in Haste匆忙穿搭的概念,用背光凝灰石拼磚,將打破傳統與常規的個性呈現在整個店鋪的建筑外立面上。空間內汲取了品牌頗具歷史淵源的經典白色刷漆工藝,搭配凝灰石磚及熔巖石琺瑯,在淺色的凝練中,每一個置于空間里的時尚精品都像藝術品一樣被凸顯出來,隨著空間布局將隨性之美一以貫之。除了一層的時尚服裝與飾品等,旗艦店二層坐落著更為舒適休閑的Replica香氛專區及貴賓沙龍區,以及上海首家Maison Margiela Café及Glam Slam手袋限時互動體驗專區。

在陜康里一棟百年紅磚老建筑的一層,伴隨著首展“SEED ON THE GROUND|生·長”的開展,DestGallery也正式落成。Dest Gallery凝聚了上海近代歷史發展的藝術文化因子,并與生活交融在這里,靜謐且含蓄。Dest Gallery期待促進更具包容性的設計語境,延拓設計、視覺藝術和手工藝之間的邊界,突破固有的分類與標簽。在300平方米的藝術空間內,首展帶來7位歐洲藝術家的作品,強調物體和空間之間的聯系。這些作品不再是處于單一關系中的日常物,而是傳遞人和人之間關系,成為可能發生的故事橋梁。
織毯品牌Battilossi以手工編織技藝講述著關于海洋的故事。新系列Fade中的Pacific地毯采用不同色調的藍色與灰色織造而成,色塊在明晰的幾何圖形中呈現出交融與漸變。精湛縝密的絲線鉤織經緯世界,仿佛一抹溫暖人心的洋流。

意大利復古未來主義大師Joe Colombo的作品Acrilica臺燈于2022年迎來60歲生日。品牌Oluce特別為這一經典之作推出用大理石材質制成的限量紀念版。燈身被彎折成獨特弧度的有機玻璃,內部嵌有光源;新版臺燈的底座為大理石結構,彰顯出現代設計的極簡精髓與哲思。無論在彼時或今日,擁有藝術品般造型的Acrilica臺燈依舊常青于世。
設計師Mathias從《一千零一夜》和東方文化中汲取設計靈感,賦予Baccarat的Mille Nuits千夜系列奇趣花瓶神秘意蘊。花瓶按照模塊化理念設計而成,5個部分便可造就多種使用組合。經典的杯盞造型結合了巴洛克元素和現代設計語匯,花瓶表面由威尼斯式切割技術打造出獨特棱線,使得它在光的反射下能展現出奇妙的多面效果。
用一抹清潤的薄荷青綠向接近尾聲的夏日告別,ROUGE HERM?S愛馬仕唇妝系列的唇膏管設計從峽谷的壯麗色彩中獲得啟迪,以極簡造型和色塊拼接造就抽象式的設計語言,還原出光影交織的幻麗場景,令人流連忘返。

白色,是純凈與優雅的化身。RobertoCavalli Home Interiors于2022年推出的新系列,以不同色調與色溫的白色展現了品牌對極致典雅的理解。多重材質在Inanda單椅上邂逅:單椅表面材質飾有獨特肌理的花紋,靠背外側為皮質,金屬扣帶如點睛之筆,帶來灑脫的現代氣息。

Minotti的模塊化座椅系統Goodman是Rodolfo Dordoni筆下的嚴謹優雅之作。沙發汲取了20世紀70年代的設計精神:柔和中帶有棱角的線條,詮釋洗練且規整的精髓;獨特的絎縫軌跡邂逅頗具肌理感的織物,令它精湛而一絲不茍。在結構上,它獨特的靠背設計為咖啡桌預留了空間,使它具有靈活且多元的功能。

展覽以弗蘭茲·卡夫卡的短篇寓言《御旨》命名,集中呈現阿岱爾·阿德斯梅的40余件作品,其中10余件為新作。阿德斯梅的作品跨越繪畫、影像、雕塑、詩歌、聲音等不同媒介,邀請觀眾開啟一場內省之旅,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讓人直面內心的恐懼和欲望。
貝浩登畫廊的新展,呈現了藝術家格雷戈爾·希德布蘭特最新的標志性繪畫以及大型特定場域裝置作品。展廳幻化為藝術家想象中的森林,希德布蘭特通過使用黑膠唱片、音頻和錄像帶,構建自身的視覺語匯。此時此地,聲音轉化為物質,而物質則又轉化為形式。

展覽從七個單元探索藝術家王興偉在上海期間創作的逾四十件繪畫作品,同時,王興偉的藝術家好友們也帶來了三十余件作品。在彼此的呼應中,將帶領觀者重訪王興偉在上海生活的那個時期,體驗鮮活的創作激情,從而重新觀察并梳理當代藝術在上海的發展脈絡,折射出對當下及未來的思慮。

展覽“Todo lo Más 毋須多言”關注自然材料和手工藝在當代功能性藝術品和收藏級設計中的呈現,力求探索材料的自然屬性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并重新思考“設計”在生活中的角色。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藝術家、設計師的作品共同表達了他們結合自然材料與現代工藝的創作手法,致敬當地的歷史與文化。

本次展覽是安尼施·卡普爾在里森中國的首次個展,此前在2019年,他曾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及太廟美術館同時推出他在中國的首次美術館個展。此次展覽,卡普爾綜合運用表現主義、具象和抽象手法,通過具有強烈表現力的圖像,讓自然景觀和血肉之軀互相融合又排斥,勾起人們對祭祀、宗教典禮和湮滅等原始儀式的想象。

松美術館舉辦出生于1990年代的藝術家群展,由策展人崔燦燦擔綱策劃。本次展覽是“90后”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首次集中展出,包括費亦寧、郭宇恒、侯子超、劉昕、馬海倫、蒲英瑋、史萊姆引擎、孫一鈿、王梓全、袁可如、張季、張移北、張月薇、張子飄。展覽聚焦電子色、網絡化、時尚消費、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環境的影響,呈現著這一代人的文化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