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健


女兒剛出生的那段時間,張果并沒有停下工作。但當孩子成長到兩三歲,張果發現“她的性格在形成,要更多和人互動交流,需要我的地方越來越多了?!睍和9ぷ?,游歷海外全心陪伴女兒的幾年,也是她醉心投入自己精神建設的時間。“就是吸收,就是探索,就是看世界,看世界跟你的關系。我幾乎沒有一天不沉浸在當代藝術里,要么就是看展覽,要么就是買畫冊?!泵恐?,她會帶著女兒一家一家美術館游歷。這種透過藝術品與創作者交流,同時對照自我的方式,讓人感覺鮮活。“不管是在世的藝術家還是故去的大師的作品,這是你與歷史、哲學、藝術領域最有思想的人的近距離的對話,你能看到他們的思考方式,會吸收到很多東西?!爆F在,女兒已經11歲,進入到新的成長階段,她也重新投入工作。但大門一經開啟,眼界便會更開闊,只要聊起藝術,張果的話就忍不住“多”了起來。在家附近的小庫房中,存放著張果的更多藏品和畫冊。有時間的話,她也會重新沉浸其中,反復觀看。






在家工作時,張果就待在長餐桌邊,觀看桌子兩側的藝術品。在客廳擺放的是家中目前尺幅最大的畫作——劉旭光的《痕跡》,畫面上鋪滿著的“卜”形字符,由藝術家用水墨、鐵銹、骨膠、蛋清調和成的顏料畫成?!半m然看似是密布的,但它有時間性。每一筆看似是重復的,但他想象的東西一定是不一樣的。我也會想他畫這個的時候在思考什么?”特別是,平時她并不喜歡過于大的而有視覺沖擊力的作品,但這件蘊含東方哲學的《痕跡》,讓她覺得很安靜,并且不枯燥。旁邊擺放的是楊心廣的《2016. No. 3》,與《痕跡》相鄰,充滿肌理的抽象表達與《痕跡》的“重復”式訴說產生互動。規劃這面墻時,張果沒有按照常理將大畫《痕跡》居中,“我覺得居中會讓它沒有被表達出來,所以我讓它稍微偏一點,在旁邊放了一張小作品。楊心廣的作品雖然小,但它有自己的語境,它們兩個誰也不影響誰?!睆埞f。望向另一側,佐藤晉也的《Where AreYou Going?》為這個空間“帶來一位眼神不恭的少女”。她記得自己是在東京一家位于山上的畫廊看到這幅作品的,除了被藝術家的表達吸引,女孩大大的眼睛和任性的樣子也讓張果想到了女兒。有趣的是,收藏了這幅作品后,張果和女兒說起其中的故事,女兒卻回應得相當平淡,就像畫中的少女一樣。

張果的家在結構上極為簡單,花梨木的中式家具已經伴隨她很久,它們與北歐以及意大利家具產生的呼應并不夸張。巨大的玻璃窗將戶外綠色完全引入室內,雖然位于城市中心的社區,但因為有一圈植物圍繞,這里大多數時候很“僻靜”,并沒有受外部環境影響。但是,如果將居室中的藝術品按照隱形的關聯連線,這個家又顯得豐富熱鬧。不同的表達、言語都在其中交錯,藝術品的幽深擴展了空間。朋友來家時,掛在墻上的蔡磊早期作品《immerse》是被詢問最多的作品。蔡磊以膠灌的方式完成三維空間和二維空間的轉化,同時保有未知和溫柔。這是藝術家的特定階段,被封存的空間中有大量神秘值得探索。而蔡磊的另一件雕塑作品,則在玄關處與之對望。張果說,雖然蔡磊使用了不同的材質和表達形式,但他都在使用同一個思維方式去創作,或者說他的主題和思考是連貫的。藝術家的探索和前行,改變、突破和一以貫之的表達,就這樣被記錄在一個家的空間中。草間彌生的兩件作品以畫作和裝置的呈現方式一同出現在有鋼琴的角落。張如怡的《錯位》系列和《一株#20》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墻面上。徐累的《霓石》、唐永祥的《一只手和兩個人的側影》、馬靈麗的《宴#9》和這個家中的許多作品都能給張果廣闊的想象和思考空間,觀者會因為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個人際遇和藝術品真正產生連接。“不是要直接得到那個結果”——這似乎是張果偏愛的表達方式。牟柏巖的《胖子》因為“絲毫不油膩,臉上憋出的小表情和小腳丫特別可愛,帶著善意”而被收入家中。柔軟善良的《胖子》頭頂是詩人西川的當代書法《巨魚橫奔,厥勢吞舟》,張果說,“這幅作品,有勁兒!”
很快,她就要離開北京,離開這個家一段時間了。為了陪女兒去泰國清邁讀書,她已經連續加班一個月。桌上的綠色果蔬汁能幫助她在夏天清火,找回身體的自在舒適。在窗外綠意,微苦果蔬汁和整個空間中藝術品的陪伴下,張果展現出那個既戀家、情感柔軟,又果斷、清晰的自己。張果看重“真誠”,而很多時候,真誠的第一步是自知。對她而言,與藝術家、藝術品的對話既是探索也是印證。當最初帶來觸動的作品成為居室的一部分,家便串聯起主人與內心對話的故事線。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足夠真誠,想要認識她,或想要了解她從根基里長出來的東西,拜訪她的家就能明了。張果說,這種感覺很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