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班長“出版”的《折籮》一“書”,在大學同學微信群一露面,便激起層層浪花,讓沉寂多時的微信群一時間熱鬧非凡。同學們從點贊祝賀到提供收貨地址想一睹為快,從談感想體會到回憶感嘆歲月滄桑,個個心緒難平,連長期潛水的同學都紛紛現(xiàn)身,感謝這份應時走心的禮物。
撕開封皮,打開盒蓋,呈現(xiàn)在眼前的“書”精致、簡潔,乳白色的上漿紗布面料裝裱著封面,右上角兩個拇指大小的美術體黑字“折籮”,腰部左邊四行細小的英文字母。一細心的同學讓兒子翻譯:盡管我們知道這段旅程,也知道它的終點,但我們依然擁抱它,迎接它的每一個時刻。不禁感嘆:“全書要旨在題記的人生態(tài)度上!”
之所以給“書”字加引號,是我不確定這是一本書,還是一本本子。同學們稱其為書,班長自稱是文創(chuàng)筆記本。有的同學在群里說:雖言“筆記本”,然何人舍得再涂寫什么呢?或放公室雅堂,或綴案頭床邊,時翻之閱之,“精”“神”“氣”增之了。
捧讀《折籮》,厚厚一本,沒有頁碼,估計三百頁左右。“書”里文字部分只有20%,其他都是空白頁,空白頁的邊角設計有各種小圖案,讓你忍不住想打開每一頁。這20%,是班長人生過往的點滴靈感,仿佛高度濃縮的人生經(jīng)驗,吸引你去解讀詮釋,在實踐中產(chǎn)生心靈共鳴;這20%,又仿佛一個人的骨架,期待你去豐富充實,讓它成為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思想的完整體。
作者自謙,說這些點滴靈感是“啥都有,啥都不深刻,是個大雜燴”,與“折籮”這個書名很貼切。“折籮”是北京方言,也叫“合菜”,指酒席吃過后倒在一起的剩菜。我倒覺得剩菜和剩菜的組合會生成一道新菜,理念與理念的碰撞會激發(fā)新的靈感,有時候一兩句有用的“只言片語”也會讓人醍醐灌頂,甚至影響和改變?nèi)说囊簧U缤瑢W在群里所言:合菜自有其獨特風味,趨之若鶩者怕不在少數(shù)爾。
雜燴之雜,卻自有章法。書中三大類,在我理解是對不同年齡段的經(jīng)驗凝練、人生思考和心靈獨白。換言之,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從書里尋得“寶”來,產(chǎn)生共鳴。中場思考是送給我們同齡人的,也是我最喜歡的章節(jié),我特認同他的人生理念:人生可以分為上半場、中場和下半場。上半場是職場;中場是你不管什么原因,要退出職場重新找路的那個階段,不管這個退出是主動還是被動,有人把這個階段描繪為中年危機,既然是危機,雖有危險,也是機會,把握好了就有更豐富多彩的機會,所以中場的思考和規(guī)劃很重要;下半場是人生的事業(yè)場,就是要找到和回歸作為獨特的你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看到這段文字,想起自己寫的一篇散文《真正的人生從五十歲開始》。五十歲之前,為了賺錢養(yǎng)家,我們可以犧牲自己的自由,干著與自己興趣愛好不相一致的職業(yè);我們可以忍受背井離鄉(xiāng),遠離家人,過著漂泊生活;我們可以忍受工作中的壓力、競爭,同事之間的紛紛擾擾,為了升職忍氣吞聲;我們可以改變性格,掩藏內(nèi)心,偽裝自己,只為了能在職場站得更穩(wěn)、走得更遠、獲得更多……這是人生的上半場,所有人的目標幾乎相同,追求職場高峰的同時賺錢養(yǎng)家,讓自己讓家人生活得更好。
現(xiàn)在的我們將退未退,或已然退休,下半場該是追求自由、自在、自為的人生。可以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業(yè)繼續(xù)打拼,可以順應自己的內(nèi)心享受生活,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找到“組織”歸屬一定的圈層,可以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開啟新的“事業(yè)”……我一朋友退休后愛上朗誦,常常活躍在一些文娛活動的舞臺上,她告訴我工作中的朋友現(xiàn)在基本都沒了聯(lián)系,一起玩的都是朗誦中相識的新朋友。前兩天參加“紅樓雅集”,碰到一位文化人,她說退二線談話的第二天她就從單位消失,辦起了文化創(chuàng)意和園林園藝兩個工作室。下半場的人生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共同的目標,價值和意義也是各自詮釋,各自感受,唯有開心比什么都重要。
班長用球賽比喻人生,一場球賽贏了下半場,才是真正贏得了比賽。人生亦如此,“只有下半場贏了,才是你全場的勝利”,忘了“養(yǎng)老”這個詞,一起去開啟人生下半場的精彩。
陳靜: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