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檜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物理學習與研究中涉及大量的實驗,通過實驗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科學原理,提高物理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初中生剛剛學習物理科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但在學習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驗是物理教學的“第二課堂”,初中物理中含有各種各樣的實驗,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能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實驗操作中更好地學習物理,探究物理科學的秘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運用實驗教學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
實驗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根據實驗主題與步驟,利用一定實驗器材,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可能引起實驗對象的不同變化,觀察實驗現象,獲取和分析實驗數據,進而得出或驗證某種結論、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實踐是檢驗的唯一標準。對初中物理教學來說,最好的實踐就是參與物理實驗,很多物理概念和定理很難通過語言和文字信息表達出來,必須通過物理實驗完成。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可以生動直觀地展現物理現象,或者指導學生參與探究實驗經歷知識生成的全過程,獲得更直接的學習體驗。在課前導入課堂講解中,教師可以運用實驗教學法,能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
例如,在剛開始進行初中物理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教師先要通過趣味演示實驗,讓學生生動而直觀地感受到物理的神奇之處。比如,北師大版初中物理的第一章是“物態及其變化”,教師根據升華的概念,提前準備若干干冰、熱水、盆和筐子等器材。教師上課時做“干冰升華”實驗,模仿電視上舞臺效果,播放電視劇《西游記》中的背景音樂,將筐子放在盆上面,將干冰倒在筐子內,然后倒熱水,頓時霧氣開始彌漫,宛若仙境。由于學生通常只在電視中看到過這類現象,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少見到,在物理教學剛開始時做這個實驗,可以有效激起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教師根據現有條件,還可以結合“聲現象”章節知識,準備若干個一次性紙杯、棉線、火柴棒等器材,先制作好一個土電話,在課上讓兩名學生用這個土電話“通電話”,初步感受聲現象,再分發材料讓學生動手制作,運用制作好的土電話“通電話”,同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
以上小實驗的趣味性較強,與物理知識息息相關,蘊涵一定的物理科學原理,可以快速引起初學者的注意力,激發與培養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隨著初中生進一步學習物理知識,可以逐步理解其中蘊涵的科學原理,進一步提升求知欲。
二、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規律
在初中物理學科中,還包括大量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如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熔化吸熱和凝固放熱的規律,光的反射概念和“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的規律,重力的概念和重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規律。類似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給學生的物理學習帶來了諸多困難,通過口述與圖文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借助實驗可以直觀展現各類現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規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在講解物理概念時多運用演示實驗,在探究物理規律時多運用探究實驗,通過布置實驗探究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驗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與相關規律。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的“汽化和液化”,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了解表面積、溫度、氣流等都會影響蒸發,得出汽化與液化概念,認識汽化分為蒸發和沸騰,探究理解沸點的概念等。教師可以準備濕布,在課堂上這樣展示:用濕布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水”,引導學生認識此時的“水”是液態的,沒過一會兒這個“水”字慢慢消失了。接著,教師再讓學生回顧晾衣服、燒開水冒熱氣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思考這些現象,進而總結得出汽化的概念:即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關于理解液化的概念,教師可以借助微視頻,播放模擬降雨形成的實驗。根據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的“學生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教師可以提前準備相關實驗器材,讓學生分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通過實驗歸納這個物理規律。通過前期學習,可以讓初中生認識摩擦力的概念與分類,知道什么是滑動摩擦力以及形成條件,之后通過指導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利用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毛巾等器材操作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得出實驗數據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相關。
教師通過操作簡單的演示實驗,與實際生活現象緊密結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很多物理基礎概念,通過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可以促進學生掌握物理規律。在實驗操作中還涉及猜想與假設、實驗原理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
三、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
物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多提出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提問、突破傳統、積極實踐與進行創新,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實驗。教師可以根據物理課程主題與相關原理,演示一些物理實驗,或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操作,在實驗中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學生一起解釋實驗現象或總結結論。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通過落實這樣的流程,可以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的“牛頓第一定律”,本課程是讓學生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推理過程,通過完成斜面小車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結合實驗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能力。開始本實驗之前,教師先要準備小車、木塊、木板、毛巾、棉布和玻璃板等實驗器材。為讓學生更好地操作實驗和思考,教師可以先用木塊演示兩個簡單實驗:先在桌面上緩慢推動木塊,當不推動時發現木塊停止移動;用力推動木塊,當快速撤出力時發現木塊會向前移動一點距離才停止。以此引發學生思考:第一個演示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學生答道“物體運動要用力維持”,這也是亞里士多德得出的結論,但是第二個演示中可以看出沒有推力后木塊仍然會向前移動,這與以上結論不符。通過這個導入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做慣性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這需要利用毛巾、棉布、玻璃當作平面分別做三次實驗,對應的阻力大小分別為最大、較大、較小,實驗發現滑行距離為最短、較短、長,基于這些實驗現象提問:如果是無限光滑的平面,阻力為0,那么滑行距離會怎樣?通過推導得出滑行距離會無限長,以恒定不變速度永恒運動。結合這個結論,教師繼續提問:物體在運動之外還有靜止,靜止的物體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時會保持怎樣的狀態?先讓學生思考,再補充牛頓的結論,完善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教師通過布置探究實驗任務,通過問題導入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通過實驗觀察、思考、推導得出相關物理定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學習物理思想方法和實驗方法,認識到實驗與推導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
四、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通過研讀最新版的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可以明確: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實驗教學法實施教學,學生需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提升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增強物理實驗操作水平,逐步形成科學實驗與規范實驗的意識。教師要多布置探究實驗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課中與課后完成各類實驗,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大氣壓強”,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大氣壓強的概念,理解形成大氣壓強的原因,簡單解釋實際生活中大氣壓強現象,通過各類大氣壓強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實驗能力等。在上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兩項實驗,分別是“瓶吞雞蛋”“氣球提瓶”。教師可以直接展示實驗步驟:準備熟雞蛋并剝去外殼,準備瓶口稍小于熟雞蛋的瓶子,點燃多根火柴并投入瓶中,迅速將雞蛋扣在瓶口中,觀察實驗現象;準備吹氣的小氣球和瓶口稍小于氣球的飲料瓶,點燃火柴投入瓶中,在火柴快熄滅時將氣球放入瓶口上,觀察實驗現象。以上兩個實驗都與大氣壓強相關,趣味性較強,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可以提高動手能力,真切感受大氣壓強。在“學生實驗: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分組做這項實驗,需要準備雞蛋、金屬塊、小石塊、食鹽、玻璃瓶等器材,讓學生操作:先將雞蛋投入玻璃瓶的清水,再向水中加入食鹽,觀察雞蛋浮沉現象;彈簧測力計提著金屬塊緩慢沉入水里,觀察示數變化;彈簧測力計提著小石塊緩慢沉入水里,改變深度觀察示數變化。這些實驗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能逐步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知識與生活實踐息息相關,在實施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簡單的自主實驗任務,要求學生利用簡單的生活材料自主動手做實驗,初步熟悉物理知識,之后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參與探究實驗。通過合理運用這兩種實驗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五、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初中物理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初中物理課程中運用實驗教學法,同樣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在物理探究實驗中,往往涉及多個環節和步驟,包括探究實驗原理、進行猜想與假設、準備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數據、推導得出結論等,為更好地提高實驗的效率,一般需要小組合作完成,這就需要分工協作。教師在布置分組探究實驗后,要求各小組長分配任務,比拼哪個小組的實驗完成得又快又好。
例如,北師大版九年級“學生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這個實驗是運用控制變量法,分別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電流和電阻的關系。教師要求學生分組完成這項實驗,運用電流表、電壓表、定值電阻、電源和滑動變阻器等器材,基于實驗原理,分別控制電阻和電壓一定時,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在分組探究實驗中,各組需先明確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運用哪些測量的工具,如何設計實驗電路,設計實驗內容與操作步驟,根據步驟具體做實驗。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生發揮自身的力量或與小伙伴合作,或動手連接電路,或觀察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變化,或記錄數據,或分析數據,最后經過共同研討后得出結論。教師根據各組學生的結果展現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總結與鼓勵評價。
在以上的學生探究實驗中,教師布置自主實驗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完成這項探究實驗,各組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可以形成團結協作精神。
六、發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物理核心素養是與物理學科相關的,能促進學生個體發展與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分為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和責任。在初中物理課程中,教師運用實驗教學法實施教學,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在物理實驗中,初中生可以逐步形成用物理學的視角看待客觀世界的意識,也可以逐步形成基于事實證據、科學推理提出獨特見解的思維與品質,在實驗設計與操作中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態度,以及用科技改變生活、促進人類進步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北師大版九年級“學生實驗:探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這個實驗的教學目標分為:認識磁場中導體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探究影響感應電流方向和大小的因素,掌握發電機結構與電流產生特點等。這個實驗的核心在于磁生電,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實驗中深入體會和總結結論,可以培養學生物理思維、科學素養、團隊合作精神、實驗探究能力等,有效發展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先提問:奧斯特實驗中,電能生磁,反過來想磁可以生電嗎?通過這樣的啟發性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導入這個探究實驗。通過完成探究實驗,學生可以明確感應電流產生條件、影響方向和大小的因素等。
在以上的電與磁的探究實驗中,涉及多個探究要素,需要科學設計實驗步驟和進行多項操作,還要與所學知識緊密結合,才能最終得出實驗結論。在這樣的探究實驗中,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組探究,有效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實驗作為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基礎,在初中物理課程中運用實驗教學法教學,與初中物理的學科性質相適應,具有重要的意義,包括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幫助理解物理概念定律、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發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初中物理教師根據基本學情,綜合運用實驗教學法,能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