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清華大學2021年11月舉辦的中學生標準學術能力測試中,有一道二元分式函數最值問題,文章從六個不同角度探析該問題,給出一道二元分式函數的變式題強化該類問題的不同解法,并給出解題教學上的兩點思考,以求發揮問題的最大價值.
關鍵詞:分式函數;解法探析;變式訓練;通性通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2)25-0015-06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高考要求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既包括同一層面、橫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層面之間、縱向的融會貫通.高考要從“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從“解題”向“解決問題”的轉變,對于一些典型問題,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尋求不同的解法,以一題多解的方式尋求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的網絡體系,加深對問題的本質認識,從而拓寬解題視野,發散解題思維,提升學習興趣,提高解題能力.在清華大學2021年11月舉辦的中學生標準學術能力測試中,有一道二元分式函數最值問題,筆者結合學生的作答情況整理成文,現與讀者分享交流,以期拋磚引玉.
4 反思總結
4.1 一題多解,提高解題能力
數學離不開解題,數學研究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數學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善于解題.可見,解題是一名教者的必備技能,技能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在于日積月累.數學解題是鞏固基礎知識、落實基本技能、感悟思想方法、提升思維敏銳度的系統活動,所以對一道典型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與解答是非常必要的.筆者從六個角度對一道清華測試題予以分析,給出六種不同的解法,解法1是在觀察出分式的齊次化特征后,比值換元為一次函數,再以導數為工具求函數最值.解法2至5是基于函數式的結構特征,聯想所學的基本概念、公式,構造出函數式的幾何意義解題,其中解法2和3聯想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分別將函數式轉化為直角三角形內角的正弦值問題和距離問題;解法4聯想向量夾角余弦公式,轉化為余弦函數問題;解法5聯想三角函數定義,轉化為三角函數問題.解法6通過極坐標換元法,同樣將問題轉化為三角函數問題,與解法5異曲同工.用多種方法解答同一道數學題,不僅能更牢固地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還能更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加強對數學整體性的理解與認識.通過一題多解,分析、比較各種解法,可以找到最佳的解題途徑,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對鞏固數學知識和提高解題能力大有裨益.
4.2 夯實基本知識,強化通性通法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在數學高考命題中,考查內容應圍繞數學內容主線,聚焦學生對重要數學概念、性質、方法的理解和應用,強調基礎性;注重數學本質和通性通法.因此,筆者認為在日常的解題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以提高學生解題的基本活動經驗.我們尋求一題多解,但不能滿足于一題多解,更不能為了一題多解而多解,而是要在解答的過程中總結出哪種方法適合哪類題型,選擇哪個方法更加合理、高效,對于一些常考題型,甚至于必考題型,教師要指導學生總結該類問題的“通性通法”,形成解題模型.通過文中對問題的多種解法不難看出,六種解法間的計算量和思維深度都有差別,但也都是解決類似分式函數的通法,那如何進行“通性通法”的訓練呢?筆者認為,所謂“通性通法”一定是建立在對問題形式、結構、特征等有著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在有多種方法選擇的情況下,能快速找到最合理、高效的方法來完成解答.在日常的解題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每一種解法的優與劣,打破總是求導判斷單調性的類似經驗解題的慣性思維,如解法1就是最常規解法,雖思路順暢,但過程冗長、計算量大;解法2至5根據函數式結構特征,聯想點到直線距離公式、向量數量積、三角函數定義式、數形結合解出題目;解法6直接極坐標換元,轉化為三角函數問題,直接了當,干凈利落.因此,教師在解題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如何根據問題特征,設計最合適的算理,選擇最佳的解法,這樣在平常的考試及最終的高考中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順利完成考試.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劉海濤.一個二元條件極值問題的解法探析[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21(03):44-45.
[3] 劉海濤,何浩成.例談極坐標換元法在二元最值問題中的應用[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21(15):22-24.
[4] 劉海濤.重視解題教學,善于變式推廣,探究通解通法——以2020年全國卷Ⅰ導數題為例[J].數學教學研究,2021,40(02):49-5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