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廣東的三伏天,到8月24日就結束了。臺風“馬鞍”來襲,廣東的高溫一夜間退了下來。然而,在臺風吹不到的地方,高溫的連鎖反應還在繼續著。
高溫沖襲下,北極圈的溫度飆升至32.5℃,足以穿上短袖;西班牙、葡萄牙出現上千宗熱射病死亡病例;倫敦希斯羅機場氣溫達到有氣象記錄的181年來第一個40.2℃,機場的跑道也被熱得變了形;153萬平方公里的南極海冰面積較過去的7月平均水平縮小了7%,是近44年來最小的7月海冰覆蓋面……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中顯示,今年7月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3個7月之一。
多地持續超40℃以上的極端天氣刷新著氣溫記錄。8月立秋后,全球高溫酷暑并未得到緩解,缺電、干旱等由于高溫帶來的次生危害也在逐步顯現。從歐洲的萊茵河到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全球大河都正在經受干旱的考驗,農業、能源、制造業等經濟生產也被打亂了節奏。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1850-1900年間平均50年才發生一次的極端高溫事件,在當前的氣候狀態下約每10年發生一次。更不確定、更極端的高溫將成為威脅人類的“新常態”。
“喊渴”的歐美“母親河”
人們印象里,英國是一個陰雨綿綿的國家。然而,今年整個夏天,英國的英格蘭地區幾乎沒有下一場像樣的雨。據英國氣象局統計,英格蘭進入了自1935年以來最干旱的7月。
貫穿倫敦的泰晤士河,有英國“母親河”的美譽。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短片里,當時的泰晤士河源頭綠意盎然。然而,進入今年8月,泰晤士源頭往下移了七八公里,從源頭往下數公里河床泥土裸露,偶見水坑。盡管專家說居民日常用水可保障,但英國人還是搬空了超市的瓶裝水。
最近,英國出臺了最嚴“禁水令”。8月24日起,倫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區的1500萬當地居民將不得使用軟管水槍洗車、給花園菜園澆水或者洗窗,違者將被罰1000英鎊。
放眼歐洲,英國的干旱還不是最嚴重的。事實上,西歐、中歐和南歐近兩個月的降雨量都少得可憐。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警告,歐洲可能遭遇“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
意大利的“母親河”波河,從今年6月起就開始喊“渴”。波河滋潤了意大利約1/3的農田,孕育出米蘭時裝、都靈汽車和佛羅倫薩藝術。這場嚴重干旱,使波河部分河段水位降至腳踝,入海口海水倒灌。
自7月以來,意大利政府宣布波河周邊地區進入緊急狀態。當地農業生產者聯盟機構預計,干旱天氣可能將造成30%至40%的季節性收成損失。
為了節水,波河平原125個小鎮實行定量供水計劃,夜間供水暫停。意大利北部一座1.6萬人的小鎮,從6月開始禁止理發師給顧客洗兩次頭,違規的店鋪將面臨最高500歐元的罰款。
靠近德國與捷克邊境的易北河,一塊400多年前埋入河中的石頭露出水面,上面刻著“如果你看到我了,那就哭泣吧”。這些石頭叫“饑餓石”,前人用來預警干旱所導致的糧食短缺和饑荒。
隔著一個大西洋的美國牛仔,已在默默流淚。據美國干旱監測機構(USDM)的數據,美國西部近80%的地區受干旱影響,4000萬人的“母親河”科羅拉多河的水量創下歷史新低。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西部不少農民7月底已耗光了儲備的水草。生活在水深火熱的西部牛仔,有人拿出種子來喂牛,有人被迫出售牛群以維持生計。
據IPCC的評估,熱浪與干旱的復合并發,風險可能從糧食安全領域,傳導至經濟社會領域,通過糧食進出口和價格波動,從而影響全球貿易。美國是世界的主要農業產出國,產品包括大豆、小麥、肉類等。非洲多個國家嚴重依賴美國的糧食援助。如果美國的農業減產,這些國家可能就遭殃。
同步熱浪多發
全球科學家目前的共識是,極端高溫天氣不是2022年的偶發事件,更可能是未來全世界的夏季標配,而且出現的頻率和極端程度還會更高。
華盛頓州立大學氣候科學家蒂普提·辛格說:“我也希望能用‘不正常來形容極端高溫,但事實上,它可能是未來的常態。”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高級科學家艾菲·魯西博士也認為,最近的全球熱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對熱浪有明顯的直接影響,使得熱浪更頻繁、更強烈。
“毫無疑問,如果我們繼續任意排放溫室氣體,這種熱浪在未來將會更加頻繁和極端。”魯西說。
在此基礎上,世界經濟論壇與美國在線財經新聞媒體“商業內幕”在7月22日聯合發表的報告《今年的熱浪如何影響世界以及我們該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中, 還提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步熱浪多發。
同步熱浪,是指中緯度上的任何兩個地區同時經歷大規模的熱浪。過去40年里,全球變暖導致同步熱浪出現的頻率增加了6倍,覆蓋范圍擴大了46%,最大強度也上升了17%。 今天夏天,“同步熱浪”更是差不多每天都在發生。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也認為,熱浪并不算新鮮事,但熱浪在不同地區間同步性更強,這一點更讓人擔憂。
同步性增強的原因,一方面是統計學上的必然——熱浪天氣越多發,各地同時出現的概率自然也越高;但另一方面,同步熱浪也是高速氣流(一種環繞地球流動的持續氣流)運動方式變化的結果,高緯度氣流如今更頻繁地把熱空氣從赤道地區向北運送。
《經濟學人》擔心,這一切可能意味著未來的情況會更糟:本來熱浪的強度和頻率增加就已經夠折騰人了,同步性增強的后果還會更加嚴峻。比如,同步熱浪會導致不同地區同時出現糧食歉收,引發地區性的糧食危機。
哥倫比亞大學凱·科恩胡伯教授的預測也同樣不樂觀:“我們正處在一種不斷走向極端的氣候環境之中。如果情況持續下去,我們會看到更多破紀錄的極端天氣和更多同步的極端天氣。”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已上升1.2攝氏度,氣候災難已迫使3000萬人逃離家園。也許你會問,不就是1.2攝氏度嗎?又怎樣?一個臺風吹來,當天降溫可能也不止10攝氏度。
這個1.2攝氏度是放在全球尺度去平均下來的,這數字意味著冰川的消融、臺風的增加、江河的斷流、水庫的干涸、城市的限電、食物的減產,以及生命的代價。
據IPCC的評估,與升溫2℃相比,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到2050年可將暴露于氣候相關風險以及易陷于貧困的人口減少數億人。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魏科警告,我們這一代人已進入“氣候危機紀元”,正在并且將要經歷更多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