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肖斌
柯思婷·佳玥是一個法國人,在北京生活了17年。她當過哲學老師、企業家、作家,自認最重要的身份是“中法文化的擺渡者”(現任中法文化論壇副主席)。她把這些年的所思所想,寫成了《時間里的中國人》。
佳玥覺得,中國人對待時間多了一個感性的維度,能與時間成為朋友。“對于中國人而言,時間既不是一支射向靶子的飛箭,也不是一個度量流沙的沙漏,而是流水。水有時會吞噬我們,卻又承載著我們、懷抱著我們;它似弱實強,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止它奔流入海?!?/p>
在法國,用餐前的禮貌用語是“祝您胃口好”,中國人說的是“請您慢用”。兩者表達的都是對對方的關心,對進餐方式卻有不同的期許,胃口好是要大快朵頤的,慢用是要細嚼慢咽的。
再比如,在西方的文化中,睡眠不是一件好事,它與懶惰、浪費相連,甚至與邪惡有關。書中附錄有戈雅的版畫:夢是可怕,心魔生焉。同樣是睡眠,莊周夢蝶多么美好。
在中國古裝劇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計時方式:一盞茶的時間、一炷香的時間。這種計時單位是有場景和氛圍的,時間和優雅的事件聯系在一起,抽象化之后,即便事件不存在,時間也照樣有那個調性。
當然,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那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土中國,也是一個人人皆匆匆的速度中國。但一個存在了幾千年的文明中,有些東西不是按兩下鼠標就能刪凈的。
有一次,佳玥在北京開一個重要的會議——一個讓她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會議。桌子旁坐了12個人,只有她一個西方人。他們正在籌備一場文化論壇,要商量出一個日程,面前是一本夾著實施方案的紅皮文件夾。佳玥在上面看到了一些具體的人名和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一絲不茍的樣子。突然,佳玥想起了什么,問道,那些紙上寫好幾點幾分發言的人物都確認出場嗎?對方平靜地回答,沒有,這是預案,一切要等到……
“像中國人那樣對待時間,我學得很苦。他們或者不提前一周預約,或者比約會時間早20分鐘就已經到了;或者來約會卻沒有具體的方案,或者約會時才告訴你一切都變了。我常被弄得昏頭漲腦?!奔勋h說。
時間觀的不同,決定了一件事到底應該如何開展。就像一個中國書法家,萬事俱備待揮毫,不是為了弄出一個個漢字,而是精氣神的聚涌,重要的不是紙上漢字的意思,而是激情一時得自由。“在中國,時間像書法,書法在藝術中等級最高。”佳玥總結。
后來,佳玥放下“法國方式”,毅然決然地按中國人的方式來處理時間時,“反而發現了一種含而不露的智慧。在瑣碎的日常行為中,在各種慶典禮節中,在中國人的聚會和笑聲里,這種智慧悄然綻放”。
一輩子計算時間是很要命的事,文化墮落為計時器和進度表,其實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如何度過我們的時間。
就像書法的起勢,筆沒有落下的時候,書法家的眼前已是筆墨萬千;當作品完成后,時間就成了唯一的評判者;既然終點是確定的,那節奏我們自己來。
在中國的生活中,佳玥特別喜歡廣場舞:既是集體的,又是個人的,既節奏整齊,又人人可參與。就如中國人對待時間,“不抵不抗,與之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