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子 段曼


湖北工運舊址尋訪
策劃:胡和平
顧問:李福珍? 曾成貴? 田子渝
統籌:徐 蓉? 張小燕? 張 進
1927年的武漢,彌漫著激蕩、熾熱的革命氣氛。
1月1日至3日,武漢人民舉行慶祝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和北伐勝利大會。3日下午2點,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傳隊在江漢關前演講。眼見群眾越聚越多,英帝國主義伺機挑釁,調集大批水兵,以刺刀刺向手無寸鐵的民眾,刺傷30多人。
英帝國主義制造的這起“一三慘案”,激起武漢工人和民眾的熊熊怒火。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武漢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武漢國民政府支持下,與英帝國主義展開了堅決斗爭。他們掀起反英高潮,一舉奪回漢口英租界,贏得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歷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
巍巍江漢關,百年潮涌地。自1924年落成,江漢關大樓既是老漢口舊租界區地理位置上的起點,也是武漢地標性建筑,更是見證武漢百年風云變幻的歷史紀念碑。
8月25日,由本刊全媒體記者、勞模、青年工人等組成的湖北工運舊址尋訪小分隊,一起走進有著深厚歷史蘊涵和故事的江漢關,探尋95年前工人運動先驅留下的紅色印記。
群情激奮,英勇抗爭
武漢市江岸區花樓街道沿江大道129號,江漢關大樓坐落在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
來到大樓跟前,尋訪隊員們立即被它鮮明的建筑藝術風格吸引。“江漢關大樓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和英國鐘樓建筑形式,是近代武漢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縮影,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江漢關博物館館長單宏均介紹。
走進大樓一層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時光墻,記錄了自1840年以來武漢不同時期的風貌。快速轉動的時針,把大家的思緒拉回到1927年的武漢。
1927年1月,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在武漢辦公。中共中央重要領導人相繼來到武漢。一時間,國共兩黨重要人物云集江城,武漢成為舉國聞名的革命“赤都”。
為慶祝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和北伐勝利大會,自1月1日起,一連3天,武漢各界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1月3日下午2時,江漢關大樓前,聚集了慶祝的工人群眾。一旁與英租界毗連的空地上,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傳隊員,正在廣場上向民眾發表演講。
現場氣氛熱烈,前來聽講的民眾越聚越多。英租界當局如臨大敵,調集大批水兵登岸,用沙包電網包圍英租界邊沿,架設16挺機槍,并放空槍進行威嚇。
聽講民眾處之泰然,絲毫不為所動,英國水兵便沖出租界進行粗暴驅逐,用刺刀向人群亂刺。當即有汽車工會會員、碼頭工會會員被刺,更有民眾傷亡。
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舉行革命活動的權利豈能被剝奪?面對英帝國主義的血腥暴行,莫不激憤異常,勇敢地與與英國水兵展開抗爭。
有的立即用手中竹竿旗幟痛打英國水兵,有的用扁擔與英兵槍桿互擊,有的則奮不顧身地徒手抗敵。“這張圖片記錄了當時工人和民眾英勇抗擊英國水兵的場景。”江漢關博物館二樓的展示墻前,講解員許丹指著一幅照片,向尋訪隊員介紹。
尋訪隊員龍志強是湖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漢陽區站點的一名一線收派員,這是他第一次來到江漢關博物館。站在照片前,龍志強看得仔細、聽得認真,他動情地說:“當時的工人兄弟面對敵人的暴力鎮壓如此勇敢,真是令人敬佩!”
奪回租界,一洗前恥
江漢關博物館二樓展廳內,幾張黑白照片,還原了慘案后武漢人民的強烈反應:一張是憤怒的民眾腳踏石柱,奮力攀爬,彼此托舉,奮力沖進英租界;另一張則記錄了武漢市民追悼“一三”慘案死難同胞的情形,人群肅立,高舉旗幟,憤怒之情溢出畫面。
“英帝國主義的暴行激起武漢人民的極大憤慨,當時工人階級的思想覺悟和斗爭意識迅猛高漲。”單宏均說。
“一三”慘案發生后,當日正在主持湖北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的李立三、劉少奇得悉消息后,立即組織全體代表舉行聲討大會,控訴英帝國主義暴行。
以碼頭工人和海員為主體的革命群眾在工人糾察隊的帶領下,從四面八方向英租界附近集中,高呼“打倒英帝國主義”“收回英租界”等口號。
1月4日,湖北全省總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電全國,宣布為爭生存和自由,誓率全省有組織的30萬工人,與英帝國主義斗爭到底。
5日,在湖北全省總工會領導下,以工人為主力的武漢30萬市民涌上武漢三鎮街頭,舉行反英示威游行。
憤怒的群眾和工人糾察隊員高呼“收回英租界”“為死難同胞報仇”等口號,推倒鐵絲網、沙包等障礙物,沖進了英租界,占領了巡捕房。在革命群眾的推動下,武漢國民政府組成漢口英租界臨時管理委員會,從即日起接管英租界。
7日,以工人為主體的武昌群眾在董必武主持下繼續舉行反英示威大會,迫使英國政府接受談判。8日,由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湖北全省總工會、湖北省商會等14個團體組成的武漢市對英委員會為漢口慘案通電世界各國民眾,表示“誓死為死難之同胞一雪國恥”。
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國際輿論支持下,武漢國民政府迫使英帝國主義于2月19日簽訂協定,3月15日中國正式收回漢口英租界。
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武漢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武漢國民政府領導下收回漢口英租界的壯舉,一洗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政府割地賠款、屈膝投降的積辱。在武漢人民的影響和支援下,江西九江人民也收回了九江英租界。
“收回英租界,震懾了敵人,顯示了工人力量!同是工人,我深感驕傲和自豪!”作為一名從基層干到管理者的新時代工人,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華震集團有限公司部門總經理張海東感慨地說。
鐘聲激蕩,奮斗不止
“眼前這幅油畫,是紀念紅旗插上江漢關所作……”講解員的聲音將尋訪隊員的思緒拉回到博物館內。
在博物館第二展廳墻上,一幅巨幅油畫映入眼簾,畫中的解放軍整齊列隊前進,沿途站滿了拿著紅旗的群眾,不遠處的江漢關大樓上,鮮艷的紅旗迎風飄揚。畫中描繪的正是武漢解放時的盛大場景。
1949年5月初,武漢即將解放,武漢地下黨組織上指示劉虹等同志趕制紅旗迎接解放軍進城。
5月16日,這面由劉虹等幾名女地下黨員秘密繡成的紅旗成功掛在了江漢關鐘樓上。紅旗飄揚江漢關,英雄的城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武漢解放了。
一關覽武漢,一館品百年。江漢關大樓不僅見證了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轟轟烈烈,也見證了武漢城市的發展變遷。
在江漢關博物館一樓的展廳里,精美絕倫的貝雕擺件、銅雕鎏金鑲銀高足名片盤、鍍銀雪茄煙盒、盒裝玻璃酒具套件,依稀能窺見當時租界的繁華。租界內外,洋人與華人的生活天差地別,讓尋訪隊員十分觸動。
“這邊華人車夫被毆打致死,那邊洋人卻在租界里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對比之強烈令人唏噓。”龍志強說,“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如今的幸福生活,我們要倍加珍惜,感恩奮進,做好本職工作,更好為群眾服務。”
“最好的緬懷,是接續奮斗。”張海東說:“工人階級的悲慘遭遇迫使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為爭取自由解放而不懈奮斗。在新時代,工人干事創業的環境和條件大大改善,更要聽黨話、跟黨走,在崗位上建功立業,讓人生出彩、為國家作貢獻。”
百年滄桑,鐘聲依舊。兩代工人隔空對話,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工人階級勇于奮斗的精神。
“為了更好地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更深入傳播江漢關的歷史,自2020年起,我們推出了《記錄時代變遷 見證城市發展》的江漢關故事系列合集,讓講解員走到熒幕前,講述一個個文物和事件背后的故事,將江漢關承載的百年黨史、工運史、城市發展史傳承下去。”單宏均說。
如今,江漢關博物館已成為經典紅色旅游景區,大批慕名而來的全國觀眾前來參觀打卡。
“噔,噔,噔噔……”江漢關頂樓的鐘樓上,指針緩緩轉動。渾厚而悠揚的鐘聲,準時鳴響。此時的漢口沿江大道上,車流熙攘,人來人往,一派現代大都市的繁忙景象。回望江漢關,它靜靜佇立在長江岸邊,千回百轉鳴響武漢天空,它是有生命的百年滄桑!
(武漢市總工會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