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蒂亞娜·羅森斯坦
攝影是一個強有力的媒介,它讓不同的想法跨越邊界進行交流。一些攝影師喜歡記錄日常生活,而另一些則通過各種充滿智慧的實驗創造作品,這兩種偏好都受到攝影師本人所在國家的文化影響。在其本國文化影響下,攝影師們形成了自己的品位和觀點,因此,當亞洲攝影師來到西方,或西方攝影師去到亞洲時,他們都需要克服眼前所見現實和長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之間產生的分裂感。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藝術博覽會是一座連接不同傳統文化的橋梁,并為藝術品交易提供了一個活躍的機會。在巴塞爾攝影展覽會中,我們可以親身經歷這種交易是如何發生的。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日本人意識到他們文化的獨特性在西方人眼中充滿了異域風情,于是便設法將其在西方銷售盈利,這也是為什么西方本土的亞洲藝術和攝影收藏家大多都對日本藝術家關注頗多。此外,他們還都非常了解位于比利時安特衛普的IBASHO畫廊(畫廊名稱在日語中意思為“一個你可以做自己的地方”)。該畫廊由浮世繪收藏家夫婦安妮瑪麗·澤索夫(AnnemarieZethof)和馬丁·范·彼得森(MartijnVanPeterson)于2015年創立,專注于日本攝影收藏。IBASHO畫廊從不與藝術家簽訂長期合同,而是基于項目與不同的攝影師群體合作,通過這種方式,IBASHO畫廊大概聚集起了約50位日本攝影師。
IBASHO畫廊在本次巴塞爾攝影展中帶來了森山大道(DaidoMoriyama)的作品,森山大道是整個20世紀下半葉日本攝影最突出、最具有標志性的人物。他從威廉·克萊因(WilliamKlein)拍攝的紐約照片和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的報紙印刷作品中獲取靈感,以描繪城市生活的嚴酷現實和日常生活的無秩混亂而出名。他發揮相機的潛力,進行無意識的記錄,通過反復實踐發展出了一種“粗糙、模糊和離焦的”拍攝風格。他的作品被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和法國無數知名的私人和公共機構收藏。

《無題4》(2016),蘇迪 攝。圖片由IBASHO 畫廊和Sudi 提供
北野謙(KenKitano)的系列作品《收集光》(GatheringLight)是IBASHO畫廊最近的一個項目。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北野謙開始思考自然和宇宙。該項目中,他在冬至到夏至期間,于屋頂上裝置了一臺膠片相機創造長時間曝光攝影作品。6個月以后,他取下相機、拿出膠卷、沖洗照片,并用Photoshop進行了后期處理。那些肉眼無法看到的光線痕跡被放大到可見,對攝影師本人而言,這便是攝影的精華所在。
IBASHO畫廊非常關注性別平等問題,所以日本的女性藝術家作品也在此次展覽中得到了充分展現,這其中就包括蘇迪(Sudi)和梶岡美穗(MihoKajioka)。蘇迪想要用視覺影像呈現她寫的詩歌,因此投身攝影。她喜歡用高對比度的光線來拍攝那些在別人眼中十分普通的場景,某種程度上,她拍攝了自己眼中的現實。梶岡美穗目前居住在巴黎,她是從新聞行業轉入攝影領域的。她作品的主題大多是花朵和曬太陽的男孩,通常情況下這些場景都來自日常生活和她自身瑣碎的經歷。梶岡美穗的藝術創作大多基于抓拍,她隨時隨地都帶著相機并憑借直覺拍下她覺得有意思的東西。這些收集起來的圖像就是她在暗室中創作的基礎材料,她通過復雜的洗印方法創造出了獨特圖像作品,這些照片充滿詩意且引發著人們的想象。梶岡美穗在使用攝影這一媒介時所專注的、創造性的、十分敬畏的方式似乎與傳統日本藝術的侘寂之美不謀而合。梶岡美穗說,攝影捕捉瞬間并定格它們,她沖洗出這些瞬間時就像在與時間做游戲,迷失在時間的長軸之中。
與日本藝術家不同,韓國攝影師很少出現在國際攝影展中,除非他們生活在西方國家,比如目前定居法國的韓國攝影師李大成(LeeDae-sung)。他的作品由來自巴黎的“回聲119”畫廊(theGallery“Echo119”)代理。李大成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關于自然和生態的,他此次在巴塞爾攝影展展出的作品《消失中的島》(VanishingIsland),曾獲得2015年LensCulture肖像獎第一名。

《收集光》,清里站,日本山梨縣北杜市,北野謙 攝。圖片由IBASHO畫廊和北野謙提供
今年新出現在巴塞爾攝影展的是位于柏林和北京的畫廊與藝術基金會“候鳥空間”(MigrantBirdSpace),其創始人是中國藝術史學家盧玫,她致力于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個專業的平臺并展示來自中國和歐洲的藝術家及藝術機構。盧玫主要關注當代中國攝影,致力于推廣知名藝術家和新人,提供展覽空間和藝術村項目。畫廊中的藝術家之一馮立,既是一名公務員又是獨立攝影師,他喜歡的攝影類別是街頭攝影。馮立鏡頭下的場景看起來源于現實生活,其創作過程卻純粹是主觀的,所以這些照片看起來都很超現實。馮立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將不同的人和事物并置在一起,創造出了一種驚人的對比和新的關系,他的作品以并置、閃光燈和鮮明的色彩為特征,揭示了世界的荒謬。在巴塞爾攝影展上,候鳥空間畫廊展示了馮立從2005年起,于家鄉成都街頭創作的作品,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用索尼數碼相機配合閃光燈拍攝的照片。

《收集光》,小豆島,日本香川縣土莊町,No.2,北野謙 攝。圖片由IBASHO 畫廊和北野謙提供。
還有幾位曾在亞洲學習、工作及簡單旅行過的西方攝影師拍攝的作品也出現在了此次的巴塞爾攝影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分享了他們對亞洲大陸的印象。其中之一便是法國攝影師斯蒂芬·格拉迪厄(StephanGladieu),他的作品由德國的阿爾科藝術畫廊(TheGalleryArtcoArt)代理。格拉迪厄自1989年起從事攝影方面的工作,既是一名戰爭攝影師也是一名紀實攝影師,他在亞洲中部和中東的疆界游蕩,從阿富汗到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從印度到越南再到中國。格拉迪厄目前仍然在為報社工作,但是他將鏡頭逐漸從世界上的沖突轉向人文主義的一面,所以他開始拍攝肖像。在2017年到2020年之間,他曾先后5次去到朝鮮,每次都會在那里待上兩周。格拉迪厄拍攝了朝鮮的工廠、街道、動物園和醫務室。在他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大多數時間都是成群結隊出現的,極少會有一個人的時候。照片中的男人們穿著制服或工作服筆直地站立著;女人們也身著制服,但通常臉上會帶有一絲微笑;孩子們則像大人一樣嚴肅。格拉迪厄一直在試圖更加接近這里的人們,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所思所想,他的照片聚焦在人的身上,試圖觸碰他們“戴著面具的臉上”一閃而過的親密關系和個人情感。格拉迪厄在朝鮮創作的一系列迷人的照片,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朝鮮社會的肖像。

《站在一個消失中的島嶼海岸(2014)》,李大成 攝。圖片由回聲119畫廊和李大成提供。

《站在一個消失中的島嶼海岸(2014)》,李大成 攝。圖片由回聲119 畫廊和李大成提供。

《章魚》(2021),馮立 攝。圖片由候鳥空間畫廊和馮立提供。

克里斯·薩爾馬尼斯(KrissSalmanis)是當今最活躍的拉脫維亞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極簡主義語言和深刻的幽默感而出名。來自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ISSP畫廊在本屆巴塞爾攝影展中帶來了薩爾馬尼斯的作品,策展人伊爾維塔·加巴利納(IlvetaGabalina)長期以來一直關注著薩爾馬尼斯的作品。2019年,薩爾馬尼斯從他的家鄉里加來到成都后,立刻被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所吸引。在由盧克斯萊克·A4美術館(Luxelakes·A4Museum)發起的A4藝術家駐地項目中,薩爾馬尼斯近距離接觸了川劇。他認為川劇是一個由敘事、符號和各種意義組成的復雜系統,作為一個人為藝術,它不僅僅只停留在智力層面,還強烈地刺激著人類的感官。此次巴塞爾攝影展展出了他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成都在盧克斯萊克·A4美術館創作的系列作品《構造》(Construction)。該系列包含2個視頻和12張照片,其中一條視頻叫作“萬物閃耀”(AllThingsShining),里面既有拍攝對象的特寫鏡頭,還配以川劇中的《茉莉花》作為背景音樂。照片則展示了薩爾馬尼斯在中國日常生活的場景。對他而言,攝影與其說是關于二維的,不如說是關于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他認為,攝影作為媒介有很多限制,比如時間、結構、二維的性質,但這些限制同時也是攝影所擁有的可能性。
盡管亞洲攝影師在歐洲藝術和攝影市場還是少數群體,但是他們的存在已經逐漸不可忽視,正如歐洲人對亞洲攝影的興趣一樣。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參與到與亞洲攝影師合作的項目,去亞洲大陸旅游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