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

干凈、寧靜、靈境,是我拍照的一種理念,是我總結了攝影界前輩的不同拍攝觀點得出來的新的組合理念,并加以概念化運用到攝影實踐中,它對于把黑白灰風光作品拍出高級感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干凈”是指構成畫面的元素簡潔明了。這里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要求我們在構圖時盡力規避一些雜亂無章的不必要元素,把場景壓縮到你所想要突出的物體之上,這樣的畫面“干凈”到了幾乎沒有陪體元素的程度,起到了主體明確,主題突出的作用,這種“干凈”是單元的極簡構圖方式。另一方面是多元的“干凈”。因為在復雜環境條件下,構成畫面的元素可能會形成多元化,或者是作者有意使用了一些多元要素,只要這些元素的指向不是背離主體的,并能夠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主題的作用,也不失為是一種干凈。需要強調的是,無論畫面是極簡的“干凈”,還是多元的“干凈”,都要很好地突出主體,凸顯主題。特別是多元的陪體元素絕對不能“跑調”,也不能跑題,要合理地“演奏”出和諧的韻律,韻律的主線是“情”,“情”是主基調,也就是主題。
“寧靜”是指畫面生成的平和、安靜、祥和之意。一方面,它重于畫面的“寧”,追求情緒上的“靜”,做到不亂不躁,沒有攪擾,沒有動蕩,有的只是“寧”與“靜”的氛圍。另一方面,要求畫面里的元素體現出瞬間的凝固狀態,表現出來的內涵像一潭幽靜的湖水,沒有微風、沒有漣漪,有的只是這寂靜的背后流露出來的“寧”的神韻,給人一種沒有一絲騷動的、安詳的超然感覺。總之“寧靜”可以“致遠”,有“詩和遠方”的魅力。
“靈境”是指畫面呈現出的內在意境和神秘感。我認為我們的身邊或是荒郊野外都有“靈境”之美存在,這樣的景觀常常會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只是我們看到的一瞬間沒有與我們的心靈碰撞產生火花而稍縱即逝罷了。“靈境”重在一個“靈”字,是攝影作品最難表現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潛意識或者是潛臺詞,它要求我們在畫面中使用的影調、元素構成的語言、情與景組成的主題,都要有著內在的畫外音。“靈”是氣場,“境”是魂魄,二者兼備就會生發出“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唐朝文學家柳宗元先生的《界圍巖水簾》中的詩句)的藝術效果。

通過幾年來的攝影實踐,我覺得畫面具備了:干凈、寧靜、意境三個理念能夠更好地起到突出主題、增加作品內涵、傳遞思想的作用,特別是應用到黑白灰風光攝影作品中,還能夠使畫面呈現出高級感。
這里所說的高級感,就是畫面的表現形式和內涵與外在的“凈、靜、境”理念相統一后的高級感。這種高級感既不是像以往的“干凈”影像平鋪直敘地再現故事,也不采用大紅大紫的“戲說”手法表現景觀。這種高級感既有當下攝影界流行的高級灰的色彩表現手法,又有著一般的黑白灰攝影作品所不具備的“寧靜”與“靈境”理念所呈現出來的神秘感和莊嚴感。一幅好的風光攝影作品應該是技術與藝術完美的整合,風景自然于形、外在于人、天人合一、意大于形。構成畫面的元素,哪怕是一枝一葉都應該像古詩詞或水墨畫那樣透露出言外之意、畫外之情,表現一種具有靈性的情愫,一種曠達的禪意。言外之意就是要把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表達出來,傳遞出去。

要想把黑白灰片子拍出高級感來,除了運用“凈、靜、境”理念外,還應在前期拍攝和后期處理上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問題:
構圖方面注重天、地、人之間的關聯性。原則上做到天大、地多、人(或其他主體)小或少的比例,讓人感知到在大千世界中人或其他生靈的渺小或在帶有沉重的壓抑感中前行的艱難程度。盡最大限度使空中的景物( 比如幾朵云彩),地平線以下的物象形成濃烈的語言要素,更好地突出主題。假使天空元素語言不豐富,影響畫面主體或主題表達,構圖上則側重于地大、天小的模式,讓主體處于偏上的位置,使畫面產生凝重的氣氛。我的構圖要么讓主體偏上居中,要么讓主體偏下居中,要么讓主體完全居中。只要能夠更好地表現主題,這樣不按套路的構圖形式也不失為是一種選擇。
惡劣天氣出大片是硬道理。陰雨(雪)天往往是拍攝高級感圖片的有利時機,常常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驚喜。這種氣象中的景物朦朧感強、色彩濃度低、明亮度差、光比小、灰調大,色調相對沉穩,不會形成“死黑”“死白”的反差。這種灰色作為主色調往往比純黑白調更引人入勝,更容易產生空靈的、神秘意境。這里不是說其他氣象或復雜環境下不能拍出好片,只要用心去拍攝,恰當地利用一些看似平常的物象都有可能讓畫面靈光起來。比如農家的一縷炊煙、飛禽走獸揚起的塵埃、天空飄浮的幾朵云彩,等等,都可以作為畫面里的重要元素,起到表意的作用。
長焦鏡頭是拍好“凈、靜、境”作品的重要利器。300 毫米以上的長焦鏡頭不僅僅能壓縮景深,產生強烈的層次感,而且還能減少雜亂的物體進入取景器,使畫面看起來更加干凈、簡潔。同時,長焦鏡頭也能解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弊端。這里不是說廣角鏡頭不能使用,而是說相對于長焦鏡頭來講使用的時候要少一些,在特定條件下,也離不開廣角或者其他焦段鏡頭。
拍攝速度以快門為主,定格瞬間。拍攝這樣的作品要以快速拿下為目的,確保每一個主體、每一個陪體都能瞬間定格在畫面中,即使是奔騰的河水、疾馳的車輛等動態的物象,也不要拍出動感或線條,要達到畫面里的一切元素安靜下來的目的,給人一種莊嚴的視覺效果。莊嚴的視覺效果往往不需要過多的攝影技巧,過多的技巧可能會有損主題的直接表現,會使畫面“走神”,會讓讀者分心。所以說,技巧并不至關重要,技巧如果不能為主題服務,倒不如干凈利落地通過畫面本身表達畫外之意。
以上條件做到了,拍出的照片就已經基本具備了“凈”中有“靜”、“靜”中有“境”、“境”中有“靈”的藝術效果,為后期制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以黑灰為主色調,減少黑與白產生的生硬感。因為前期拍攝的原始數據都是彩色的,后期在轉換黑灰影調時,一是要在色彩濃烈情況下先調低對比度、降低飽和度,確保轉換后黑白灰過渡平滑,光影效果流暢。二是在大光比的情況下還要降低銳度,防止暗部出現噪點。三是要或多或少地調低高光部分或白色部分,盡量讓圖片以黑灰調為主,營造黑灰之間過渡柔和,沒有生硬死板的視覺效果。四是要盡可能調低明亮度,以不影響主體部分的凸顯為最佳狀態。
盡量不用色階功能處理圖片。色階這一功能雖然很強大,但是在我們把有色轉換成黑白灰的過程中,往往隨著色階的提高而增加了色彩濃度。濃度的提高會使色彩與色彩之間的對比度得到增強,不同色彩之間就會形成生硬的分界線,造成色彩之間的明暗過渡產生漸變不柔滑的缺陷,出現“死黑”“死白”的生硬感,從而影響了“靜”與“境”營造出的靈氣,也就沒有了高級感。
我認為“干凈、寧靜、意境”三個理念組合運用用途很寬泛,不僅可以用于紀實攝影作品,而且也更適合于藝術攝影創作,特別是在風光攝影方面有著深遠的應用前景。無論是黑白灰,還是彩色中的高級灰,都可以用這個理念把片子拍出高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