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并未出現V型反彈,卻走出了K型復蘇。
K這個字母,有上下兩條腿,一條是向上的路線,一條是向下的路線,代表了現實世界的各種分化,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從全球范圍來說,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就叫作“消失的中間層”。
美國從30多年前開始出現這個現象。從1978年到2021年,前1%的富豪的財富占比從22%上漲到35%,而40%—90%這個中間層的財富占比則從37%下降到29%。隨著中產的衰落,代表中產的輕奢、實用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奢侈和廉價成為消費的兩種主流傾向。同時,優質教育、醫療、文化的溢價更高;富庶繁榮的加州、紐約、華盛頓特區和衰敗的“鐵銹地帶”的對立和張力越來越大。無論是財富、社會階層、城市還是消費,美國溫和的中立地帶都正在消失。
所以,“消失的中間層”指的并不是中產階級的消失,而是全球勞動力市場、企業增長、消費模式、個體財富,甚至城市競爭等全方位的頭部效應和分化加劇。這些詞的背后,是普通人的職業、收入、房產、財富變動的點滴悲歡。
其實,K型分化在任何一個經濟發展時期里,都是存在的。不同行業,會有自己的成長發展周期;新舊行業,也有內在的盛衰邏輯。只不過始于2020年的疫情打亂了所有行業的經濟發展節奏。
中國市場似乎也在上演這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