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阿膠最近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凈利潤2.7億―3.4億元,同比增長80%―127%,可以說表現非常亮眼。
但在2017年和2018年,東阿阿膠的凈利潤就已超過20億元,2022年3億元左右的利潤有什么驚喜呢?
因為東阿阿膠在2018年巔峰過后,業績就面臨巨大滑坡。2019年,東阿阿膠虧損4.4億元,2020年繼續虧損幾千萬元,2019―2020年,東阿阿膠股票多次跌停,比巔峰時期跌去60%,一年時間,怎么“變臉”得這么厲害呢?
同樣在經歷了疫情的沖擊,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很多行業都急需突破的時候,東阿阿膠宣布上半年凈利潤暴增,甚至接近2021年全年的凈利潤4.4億元。東阿阿膠有哪些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地方?
有朋友說“這些大企業案例對我們中小企業價值不大”,還有朋友說“我是制造業公司,消費品行業對我幫助不大”,真的是如此嗎?
當你瞄著比你厲害十倍的企業,你才有可能成長十倍。
東阿阿膠再次逆襲,總結為三點。
定位定天下。東阿阿膠可謂定位理論在中國企業發展的一個典型,它先從低端補血的輔助產品開始,發展到高端的補血保健品。
從2005年負增長14%開始,連續6年保持超過30%的增長速度。
大家還記得《甄嬛傳》嗎?它被營銷界稱為“東阿阿膠傳”,在這部宮斗戲中,東阿阿膠的產品植入廣告,在主角的臺詞中出現了幾十次,實物出鏡的次數也很多。
據內部人士說,東阿阿膠僅僅給了《甄嬛傳》劇組200萬元的贊助費,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廣告植入。
2012年,東阿阿膠的凈利潤首次突破10億元。
《甄嬛傳》進一步加強了東阿阿膠的消費者定位——“宮廷御用”,適用于需要補血調經的30歲以上女性,簡稱“貴婦專用補品”。
同時,通過學習茅臺的提價策略,東阿阿膠成為高端產品,2010―2019年,東阿阿膠一共提價14次,250克一包的產品終端零售價,從162元漲到1499元,9年漲了9倍,也因此得到了“藥中茅臺”的稱號。
但是,由于阿膠原材料驢皮大幅漲價,以及頻繁提價導致的經銷商渠道囤貨,東阿阿膠庫存積壓的問題很嚴重。
我去過東阿阿膠公司調研,也走訪了很多藥房,發現阿膠畢竟與茅臺不同,茅臺酒不會過期,有5年、10年、30年甚至50年的,時間越長越值錢,而阿膠的保質期只有5年。
所以,在高端市場趨于飽和、經銷商囤貨的積壓下,雪球越滾越大,終于出現了2019年的去庫存危機。這相當于放大了市場的波動,讓東阿阿膠的業績出現暴跌。這也說明單純提價的增長模式,是難以為繼的。
于是,東阿阿膠管理層重新調整定位戰略,大膽地棄用“貴婦專用補品”的定位,重新定位在了年輕人都在吃的“保健品零食”。
那么,在產品策略上,什么叫“保健品零食”呢?
10年前,我到藥房做阿膠膏,需要加入黑芝麻、核桃仁、桂圓肉一起熬煮,雖然有藥房代勞,但是存儲要放冰箱,過程還是很麻煩的。
2020年,東阿阿膠推出了重新包裝后的桃花姬阿膠糕,以“國潮”的形象重新包裝,成為一種高顏值的休閑零食,口味多樣,開袋即食。這就和奶茶口味的云南白藥牙膏、茅臺冰淇淋一樣,都是瞄準年輕人,從低頻補品變成高頻零食,增加了消費頻次。
東阿阿膠還塑造了更多的消費場景。傳統上,阿膠是一種冬季滋補品,夏天是銷售淡季,產品形態只有三種:阿膠塊、阿膠漿、阿膠糕。
東阿阿膠通過塑造更多的消費場景,消除了淡季的銷售波動,場景有針對健身減脂的阿膠芝麻丸,針對熬夜的真顏小分子阿膠,針對膠原蛋白流失的阿膠紅棗汁軟糖。
2020年,東阿阿膠推出了“+阿膠”的產品形態,比如“雪糕+阿膠”“奶茶+阿膠”“面膜+阿膠”等。
年輕人喜歡什么,東阿阿膠就+什么,再通過年輕人聚集地小紅書進行推廣,有關東阿阿膠的筆記有2萬多篇。
東阿阿膠高管介紹,參與營銷活動的年輕消費者占比超過70%,不到2年漲了7倍,硬生生把低頻補品做成了高頻網紅消費品。
總結東阿阿膠逆襲的三個策略:
一是重新定位用戶,從低頻的“貴婦專用補品”,到高頻的“保健品零食”。
二是塑造更多的消費場景。
三是“+阿膠”的策略。
鐵打的增長模型,流水的轉型案例。這就是我們學習優秀企業成敗的關鍵。
很多企業家看到了互聯網的碎片化信息、視頻,為什么成長速度還是很慢?原因是你看到的永遠只是信息,它不是認知,無法“看以致用”,缺乏底層的思維模型。
針對東阿阿膠三個增長策略,我準備了一個增長矩陣(見圖1)。大家可以對照矩陣思考如下問題:

1.企業產品的定位可以往哪個方向調整?
2.低頻產品是否有機會升級為高頻使用產品?
3.如何給客戶、潛在客戶描繪更多的產品使用場景?
最后送給大家任正非的一句話:“大機會時代,給每個人都提供了機會,唯有一個要求:向一切優秀的人學習。”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單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