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常有“企業壽命三十年”的說法,企業能否突破自身成長的上限,您覺得影響的因素有哪些?
稻盛和夫:我覺得企業的發展還是有上限的。雖然經營者本人希望企業永續發展,但企業變大以后,成長就會停滯,進而衰退,這是自然的法則。
至于這個上限,是銷售額5000億日元,還是10000億日元,這點我不清楚,但成長總會鈍化,或早或晚企業都會走上衰退之路。
不過,到那時候,不同企業間的差異就會顯現。這種差異體現在經營者的思想,或者說是企業風氣、企業文化方面。也就是說,企業哲學的不同,會帶來企業之間的差異。
問:也就是所謂的經營理念嗎?
稻盛和夫:是的。
我年輕時艱辛創業,當時公司很小,我總是抱著深刻的危機感,擔心不知何時公司會破產,或許會讓員工露宿街頭。
雖然我不斷對員工訴說:“要把公司做好,要讓大家幸福。”但我的內心還是充滿不安。而正是這種危機感轉為動力,促使我拼命努力。經營者都是很努力的,但結果不同。我認為,其中存在著某種規律。比如說,在經營、判斷的時候,如果違背了自然的法則,就不可能順利。如果堅持正確的為人之道,遵守社會規范,社會就會支持,企業就可存續;相反,為了眼前利益不擇手段,突出企業的利己主義,就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企業要想長久發展,這一點是基本。
的確,善用戰術、聰明機智的經營者或許能夠取得一時的成功,但如果脫離社會的規范,企業不可能存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雖然存在弱肉強食的一面,但實際上,拼命努力地遵守社會規范的企業會存續,脫離社會規范的企業則被淘汰。我認為,這一“適者生存”的法則是存在的。
問:日本企業間的TOB(股份公開收購)交戰等,是以往的日本少見的,企業間的競爭可謂是斗爭心全開,越來越激烈了。
稻盛和夫:為了在自然界里求生存,激烈的斗爭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斗爭心應該朝向何處,這一點是經營者容易搞錯的。斗爭心面向的對象絕對不是競爭對手。
當然因為是商界,在同行的競爭中必須勝出。但是,在這之前,在商業叢林中,首先自己必須拼命求生存。不是為了摧毀對方而戰斗,而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戰斗。
問:擊潰對手,只求自己存活。但生態系統一旦崩壞,最后連自己也會枯死。
稻盛和夫:企業間的競爭不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才是真理。消亡的企業不是敗給了競爭對手,而是對瞬息萬變的環境,沒能很好適應,僅此而已。
為了成為“適者”,就必須咬緊牙關,拼命努力。“干旱這么持續的話,枯萎不可避免”,如果這樣想,那就完了。
“價格下降這么多的話,電視機就沒得賺了”,因此而放棄的企業與“即使這樣,我們也要靠電視機活下去”——拼搏努力的企業,兩者的結果完全不同。
無論對手是誰,缺乏頑強生命力的企業遲早會退出歷史舞臺。
問:在經濟不景氣時,對企業有何建議?
稻盛和夫:我已退出經營第一線,不再直接對員工們講話。但過去經濟不景氣時,我總是強調以下幾點。
第一,形勢確實不容樂觀,但是我們決不悲觀。
第二,團結一致。蕭條降臨,公司里會出現不協調的聲音,因此蕭條期要比平時更加強調團結。
第三,大家一起動腦筋想辦法,從點滴做起,努力削減費用,這是繼續生存的絕對條件。
第四,全員營銷。人人都當推銷員,爭取訂單,不光是老客戶,還要敲開新客戶的門。借著蕭條在各個方面鉆研創新,才能為企業的再次起飛創造條件。
如果我今天還是社長、會長,我還會對員工們講同樣的話。
問:要在逆境時咬緊牙關挺住,企業的經營者應該如何做才好?
稻盛和夫: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標尺有很多,但歸根到底,企業的成敗決定于公司內部是否齊心協力,就是全體員工是否能與經營者擰成一股繩,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奮斗。
今后的時代,競爭的舞臺是整個世界,變化將會越來越劇烈。在這種形勢下,經營者持有明確的哲學就越發重要。
并且,這個哲學,必須是無論什么人都能認同的、具備普遍性的哲學。無論多么優秀的經營者,若想把自己個人的私利私欲強加給員工,那就肯定長久不了。
問:稻盛先生您一貫強調“利他之心”的重要性,然而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現在都變得越來越利己了,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利他心是不是難以被人理解呢?

稻盛和夫:社會富足起來,順著欲望的方向隨意行動,我行我素,這種行為逐漸被正當化了,這是事實。相反,自己吃虧,成全對方,這種美德不再被世人看重,甚至連傳授這種美德的人都消失了。
實踐利他,其實是非常苛刻的生活方式。習慣于低俗的生活方式,沉浸其中的人,要實踐利他,或許特別困難。越是大企業,越是精英,就越難理解利他之心。
問:企業的舞弊丑聞和違法違規的事件接連不斷地曝光,您覺得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稻盛和夫:根本的原因在于無止境的、不予抑制的欲望。換句話說,就是失卻了謙虛的品格。
驅使企業經營者奮斗的原動力,是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得更大、更好的強烈的意志和滿腔的熱情。再往根源處說的話,還是人的欲望,強烈的愿望。
足夠的欲望,再加上才能與才智,方能把事業運轉起來。
但有人甚至揚言,持有強烈的、貪婪的欲望才是美德。“想要賺得更多”“想要成為更大的富翁”,這種貪欲之心無限度地膨脹。然而,無止境的貪欲,必然會走向破滅。
有才華、有智慧、有干勁、年輕有活力,最近有不少這樣的企業經營者,他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成功后,他們就越來越自信,欲望也隨之擴展。
不知不覺中自信變成了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自我表現欲也越來越膨脹,以致剎不住車。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二者的界限變得模糊,結果染上惡習,自取滅亡。
為了人類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企業的發展,人的欲望是必要的。在今天這個社會中,我不會勸大家謹小慎微,墨守成規。但是,貪婪無度是不行的。
問:忘卻知足,不再踩剎車,您認為原因是什么呢?
稻盛和夫:“作為人應該有的姿態是什么;作為人,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學習這種最基礎的道德觀、倫理觀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我認為,原因就在這里。
像我這樣的老人,出生、成長于戰爭以及戰后日本最貧窮的時代。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家庭都非常貧困。在家里,很少一點東西也必須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們分享,日子才能過下去。那時如果只強調“我”的話,一家人是無法和睦相處的。
這不是通過什么道理,而是從嚴酷的環境中,學會了謙虛。在社會中,獨自一人是無法生存的。如果不與周圍人協調協作,就無法構建和平的社會,這是我從貧窮中學到的。父母以及學校的老師也會反復地傳授這個道理。
社會有所謂的規則、規矩,既然是社會的一員,就必須自覺地遵守,然而這也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倫理道德成了人們敬而遠之的東西,它的重要性不再受人關注。這樣長期積累到今天,丑惡的事情就一下子噴發了出來。
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生活富足了,代價卻是丟失了最珍貴的東西。
稻盛和夫: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好比一出規模宏大的電視劇。這是一個劇場,在這個劇場里,我只是偶爾擔任了創建京瓷這家公司的角色,扮演了京瓷這家公司的社長。但是,這個角色并不是非稻盛和夫不可,只要能扮演這個角色的人都行。而我只是偶然被選中而已。
今天我扮演了主角,但在明天的劇集中,別的人也可以演主角。盡管如此,我卻總是強調“我呀我的”。我想,這就是“自我”,也就是自己的欲望膨脹的根源。
自己的才能、自己的能力不可以私有化。老天偶然看中我,賦予我這個“存在”某種才能,目的是讓我將這種才能用于為社會、為世人做貢獻。
如果我將這種才能用于為自己謀利益,就會受到天罰。僅僅是老天偶爾給予了我這份才能,偶然讓我經營了京瓷這家公司。因此,如果我自以為是,自我膨脹的話,那就必將招致毀滅。當我意識到這點以后,我一路走來的人生,就成了一個不斷與自己的私欲斗爭的歷程。
良心與私心,真我與自我,每天都在爭斗,這就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在這個爭斗中,一個人如果私心占了上風,做了自我的奴隸,那么,這個人將會玷污自己的晚節,搞垮自己的企業。
為了員工,為了員工的家人,為了股東,為了客戶,為了供貨商,或者為了當地社會,為了國家,把企業經營好,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把自己心中存在的私心私欲擱置在一邊,否則,公司的基業長青是不可能的。
我這樣言之鑿鑿,說了一些似乎了不起的話,但我也活在私心與良心的交鋒之中,稍有松懈,私欲便會占滿內心,就會做出格的事。私欲中最突出的是物欲、名譽欲、色欲。在這些欲望的支配下,人在任何場合都會強調自我。所以,我才要求大家自律,要有禁欲的思維。
(本文內容由編輯節選自《稻盛和夫如是說》,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