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攝影世界》創刊40周年,我作為忠實讀者,謹表示衷心的祝賀。
我已經退休。在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與《攝影世界》有著不解之緣。
我出生在北京,1977年高中畢業后去農村插隊,1979年1月返城,被分配到原四機部一所《電子科學技術》期刊編輯部工作。不久,又轉到《電子世界》雜志編輯部,開始從事攝影、版式設計、發行等工作。在編輯部老同志的幫教下,我開始學習沖洗膠卷和照相(那時候還不叫攝影)。1980年4月,《電子世界》編輯部劃歸到中國電子學會。從此,我便在中國電子學會一直工作了近40年,先后做過攝影、廣告、出版等工作,直至2018年退休。
在中國電子學會工作時,我除了完成本編輯部的攝影工作外,還經常為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的學術交流、重大活動拍攝照片。在膠片時代,我用的相機和膠卷都是“進口貨”,先后使用過哈蘇、瑪米亞、尼康品牌的相機,所使用的膠片既有負片,也有反轉片。我喜歡在單位的暗房里自己沖洗、放大黑白照片,也用進口的E6套藥沖洗過彩色反轉片。2006年以后,我開始換用數碼單反相機,使用至今。
因為我沒上過大學,在我20歲出頭的時候,特別渴望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所以我一方面拜師左萬昌先生,另一方面訂閱了當時市場上為數不多的攝影雜志。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還未公開發行的《攝影參考資料》。這本不到50頁的薄薄的小冊子是新華社攝影部技術研究室編輯的,正文黑白鉛印,現在看來十分簡陋,1981年定價4角錢。它是當時市場上唯一一本主要介紹國外攝影技術和器材的雜志,內容大部分是國外攝影雜志上翻譯而來,也有國內名家如張益福、朱羽君等人撰寫的攝影技術文章,還有國內外著名攝影記者的拍攝、采訪體會等,“干貨”很多。我很喜歡陳娟美老師主持的“攝影技術信箱”欄目,該欄目會解答很多影友關于技術方面的疑問,非常實用。我也喜歡看毛眾役老師翻譯的文章。這些內容為我的攝影世界打開了一扇窗,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新知識、新技術。
1982年,《攝影世界》公開發行,我便開始長期訂閱。巧合的是,《攝影世界》和我供職的《電子世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曾在1201工廠印制,我便有幸在雜志印刷完畢,送郵局之前先睹為快。
1980年代初,我先后結識了李英杰、周梅生等攝影名家。他們對我的無私指教讓我受益匪淺,是我相識40余年的老師和朋友。1998年底,我加入了中國攝影家協會。
回想起來,我這些年除本職工作以外,還拍攝了各類重要學術交流活動200多項。尤其拍攝了眾多電子領域的科學家,包括中國電子學會會士、兩院院士(學部委員)等。他們都是電子科學界的頂級專家,為祖國的電子科學事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人中,有些已經去世,還健在的已經八九十歲。我用影像記錄了他們,也希望業界人士記住他們這些為祖國無私奉獻的科學家。



張景燕
曾任《電子世界》雜志編輯部主任,《攝影世界》雜志忠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