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潔

首都體育館迎來冬奧會后首個開放日。
走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經歷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國家游泳中心從“水立方”變身“冰立方”,8月8日對公眾開放。從承辦游泳和跳水等水上項目比賽,變身承辦冰上項目。水冰轉換的背后是奧運場館建設改造的中國方案,也是無障礙設施場館的示范工程。
冰上運動中心位于國家游泳中心南廣場的地下,整體建筑面積約8000平方米,現場設有1830平方米的標準冰場,含四條45米×5米的標準冰壺場地及周邊配套服務設施。目前,冰壺場地正在建設中,未來也將向公眾開放。
今年的三伏天異常悶熱,陸續開放的北京冬奧會冰上競賽場館成為清涼好去處。外地游客于女士住在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親戚家,在此游玩時發現冰上運動中心已經對外開放,便帶著孩子前去體驗。她說:“孩子特別開心,滑得都不想走了”。在了解課程信息后,于女士當下就給孩子報了為期5天的滑冰啟蒙班,“住在附近比較方便,一節課一小時也不耽誤去其他地方游玩”。
豐富多彩的冰上體驗活動讓火熱的8月多了一份“冬日涼爽”。8月6日,同為雙奧場館的首都體育館以體育公園的嶄新面貌全面向公眾開放。這座具有54年歷史的體育場館承擔了北京奧運會排球比賽和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花樣滑冰比賽。
在北京冬奧會閉幕近半年后,首都體育館通過持續實施冰雪惠民計劃,與社會共享優質場館資源,將這里打造成弘揚北京冬奧精神、踐行全民健身、推動冰雪運動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場地。
此前,首都體育館已舉行了多次開放日活動,吸引了千余名市民前去參觀冬奧場館,體驗專業冰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冠軍隋文靜、韓聰還開設冠軍講堂,手把手指導青少年選手。不少市民、游客、冰迷詢問首都體育館何時能向公眾開放。現在,老百姓每周末均可前往參觀體驗。
首都體育館體育公園包括4塊戶外3人籃球場、健身步道、臺科博以及室內標準冰場。臺科博是一項新興運動,雙方在類似乒乓球桌的器械上用打排球的方式比拼,這也是屬于首都體育館獨特的排球印記。室外的籃球場、健身步道、臺科博均為免預約體驗,室內標準冰場需要通過“中國冰雪”微信公眾號提前預約進入。
據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場館運行辦公室負責人王贛生介紹,首都體育館體育公園以場館群為依托,打造服務廣大民眾的全新冰雪娛樂公園。“冰場全面開放,公眾可以通過預約,來這里感受北京冬奧會首體冰場的氛圍。我們推出首體體育公園,室外有群眾喜聞樂見的籃球場、塑膠跑道、步道等體育設施,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體育需求。”王贛生說,首都體育館通過定期開放機制,持續鞏固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成果。
未來,這里還將舉辦冬奧冠軍滑冰課,踐行國家隊公益服務計劃,搭建冬奧冠軍與大眾間的溝通橋梁,履行首體這座中國冰雪運動大本營的社會責任,發揮雙奧場館作用,力爭將首體體育公園打造成北京體育新地標。

首鋼滑雪大跳臺最早對公眾開放。

在國家速滑館,參觀者和“冰墩墩”合影留念。
早在7月,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就向大眾開放,標志著這座北京冬奧會新建場館啟動了“后冬奧時代”的可持續運營。據統計,開放首日上午就有近千人率先到此,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冬奧冰”的絲絲涼意。
開放后的“冰絲帶”呈現了豐富的冬奧文化游覽服務,包括冬奧標志性景觀和賽時紀錄墻打卡、場館二十四節氣門和冬奧公共藝術作品展示、冬奧特許商品和北京禮物商品售賣、奧運文化和徽章展等特色內容。
在國家速滑館東側首層,游客可以通過建筑模型了解場館建筑、結構形式和“冰絲帶”泛光效果。這里集中展示了屋面索樣板、“冰絲帶”樣板和幕墻玻璃樣板。進入場館比賽大廳,游客可以現場感受中國方案帶來的震撼、榮耀和自豪。
通過位于場館東側二層看臺區的制冰模型,游客可以直觀了解國際領先的二氧化碳跨臨界蒸發直冷制冰技術。不僅如此,“冰絲帶”還先期開放約6000平方米冰面供公眾滑行。冰場內設有冰鞋租賃區、準備區、休息區等便利服務。現場景觀布置保留了冬奧會時期的全部奧運元素。游客不僅可以親身體驗“最快的冰”,還可以站上領獎臺,體驗奧運榮耀,和“冰墩墩”合影留念。

市民在“冰立方”冰上中心體驗冰上樂趣。
前去體驗的小玉說:“因為是冬奧場館,當初看比賽的時候就比較向往,想著什么時候自己能親自上冰體驗一下,沒想到真的向公眾開放了,我們幾個小伙伴就趕緊預約過來體驗了。三伏天天氣熱,正好趕上‘冰絲帶開放,就來避避暑,也能滑滑冰,體驗一下冬奧場館。”小玉的同學小雨說,她們一行四人在“最快的冰”上滑得不亦樂乎,滑完還站到頒獎臺上,體驗到和速度滑冰冠軍高亭宇的同款待遇。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今年已經72歲的老侯是一位滑冰“老炮兒”,一身速滑服裝,一雙專業冰鞋,在年輕人為主的“冰絲帶”體驗群體中以高超的滑冰技術脫穎而出。他說:“這是我們國家最好的速滑館,我很高興能來這兒滑冰。拿出很多時間來滑冰,我覺得是值得的。”
據了解,國際滑冰聯盟(ISU)卓越中心已經落戶“冰絲帶”。未來,它將成為世界滑冰運動的國際交往中心、培訓中心、訓練中心,有助于促進滑冰運動在全世界和中國推廣普及,提高滑冰運動的競技水平。“冰絲帶”場館內120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冰面能滿足舉辦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球等多項賽事以及大眾冰上活動的多功能需求,同時接待超過2000名市民開展各類冰雪運動。
“冰絲帶”在場館外打造了“冰絲帶”湖、盲人足球場、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賽道的冬奧文化集群,使這里成為冰雪兩用場館,更好地滿足大眾對冬季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后奧運時代,“冰絲帶”將致力于建成集體育賽事、群眾健身、文化休閑、展覽展示、社會公益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冰雪運動中心,展示我國冰雪運動發展和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最早向公眾開放的當屬位于首鋼園的首鋼滑雪大跳臺。“首鋼園開放了!”消息一經傳出,不少市民紛紛前去參觀當時還未完全化雪的滑雪大跳臺,站在谷愛凌、蘇翊鳴奪金的福地過過癮。這座永久保留和使用的大跳臺是冬奧歷史上第一座與工業遺產再利用直接結合的競賽場館,也是首鋼工業遺存和奧林匹克完美結合的新地標。
新首鋼因夏奧而生,因冬奧而興。據悉,未來首鋼滑雪大跳臺將大力引入世界杯、世界極限運動等頂級賽事活動,充分挖掘和發揮極限運動場地潛力,努力探索打造特色賽事IP ;積極承接專業訓練。
北京的后冬奧時代剛剛拉開帷幕。2022年北京冬奧場館將和2008年北京奧運場館一樣,成為北京和河北的地標性建筑,對公眾開放,借由冬奧場館所傳遞的可持續的創新理念也將成為北京冬奧會重要的人文遺產。正如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北京賽區首鋼滑雪大跳臺總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所說:“北京冬奧會的遺產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可持續發展。這屆冬奧會向世界展示了可持續奧運的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