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倩倩
摘 要:教育內卷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棘手問題,加劇了教育工作的復雜性,使學生產生學習焦慮,消磨學生探究精神、泯滅學生人格個性。改善教育內卷要著力解決教育觀念畸形、評價體系不完善、教育生態失衡的問題,關注家長從眾心理并幫助學生堅定學習信念,扭轉社會導向偏差。從思想政治教師的角度看,思政教師要發揮思政課程育人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轉變思政教育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優勢,凝聚多方教育合力;著力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破解教育內卷。
關鍵詞:教育內卷;思政教師;教育焦慮;學習困境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10 — 0155 — 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會的講話中強調:“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于注重分數。分數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后沒有形成健康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教育不能僅僅培養會考試,能考高分的人,教育的價值在于育人,功利性的教育觀念只會模糊教育功能,助推教育內卷。
一、透視:教育內卷下學生的學習困境
(一)教育內卷的內涵界定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第一次提出“內卷”的概念,指出事物可以向內演化,也可以向外演化,由此專家學者推斷康德最早提出了內卷的概念。戈登威澤從藝術角度提出“內卷”是邊緣被固定后不斷向內部精細發展的一種現象,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沒有突破創新就會轉而尋求內部的精細化,用繁瑣的工藝來代表藝術的前進是一種沒有創新的復雜。格爾茨在《農業的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中通過爪哇島水稻種植模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后迎來農業內部結構優化來解釋內卷,認為“內卷”是指文化達到最終形態后不斷向內演化,在內部尋求機遇的遲滯性發展現象。在《中國北方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一書中,黃宗智分析了中國北方小農經濟邊際效益的下降與人口增長的內在聯系,認為內卷是浪費精力卻沒有發展,表面繁榮沒有實質性進展的一種現象。
“內卷”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延伸到教育領域,
“內卷”一詞在黃宗智先生引入中國后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教育領域的現狀:對全面發展的誤解導致教育指向的偏差,競爭成為學習的常態之一,過于激烈的競爭模糊了學習的長遠性目標,對資源的競爭混雜著學生的迷茫、疲憊與焦灼,被迫加入教育內卷的學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最后只換來分數的提高,白白增加了競爭難度,這種表面繁榮實質停滯的現象在教育領域內愈演愈烈,形成了教育內卷。教育內卷現象較多出現在中產階層,高收入家庭有經濟能力帶給孩子更多選擇,孩子有更多的選擇,低收入家庭更重視教育的實用性,注重教育對未來工作的影響。而中產階層的孩子把中高考當作進入名牌大學的主要通道,為了爭奪固定的入學名額,中產階層的孩子不得不在有限的知識空間內提高自身的答題技巧,因此加劇了教育內卷。教育內卷將考試分數簡單等同于人生價值,將學習時長等同于競爭能力,將興趣愛好當作內卷中競爭的砝碼,這種競爭達到一定限度卻無休止地機械重復的狀態是內卷在教育領域的直觀表現。
簡言之,教育內卷是指在有限封閉時空內,固定群體為競爭教育資源,不斷增加勞動投入試圖提高教育效率而造成整體水平持平,競爭難度增加的現象。
(二)教育內卷下學生的學習困境
1.強化教育焦慮
教育內卷迫使學生在不必要的競爭上花費大量時間來證明自己,這種無意義的競爭耗費精力卻難以取得理想成效,學生疲于應對卻不得脫身,在這種學習氛圍下不免產生焦慮情緒。教育焦慮幾乎存在于每個學習者之中,教育焦慮來源于學生競爭中過度的好勝心理和父母對于孩子未來發展的過度期待。
教育是涉及每個家庭的大事,因此教育焦慮的主體十分廣泛,父母就是教育焦慮的主要產出者。未被普及義務教育的部分家長更在意學習成績,職業不平等讓家長看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往往將分數簡單等同于未來發展,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誤解為上好思政課、文化課、體育課等,興趣特長也被當作競爭的內容之一,教育內卷帶來的焦慮情緒可見一斑。在信息化的時代,教育焦慮幾乎隔著屏幕“傳染”給家長,教育內卷加劇了學習結果的不確定性,家長對于教育落后的恐慌化為實質,信息快速傳播加速了焦慮擴散,加劇了教育內卷。
2.消磨探究精神
探究是指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和閱讀發現問題、收集信息、組織線索、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測試和學習,探究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思想。為了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技能,形成情感和世界觀,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我們需要獨立地發現問題,進行實驗研究,收集和處理數據,組織表達和交流等研究活動。要獲得這種可貴精神,要求學生自主探究未知領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挖掘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厚哲理,這既是增長知識的過程,也是挖掘個性的過程。然而,在教育內卷中探究精神像一種消耗品,逐漸被消磨,這種精神消磨是對稀缺資源的變相競爭。
教育資源的競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教育內卷加劇了這場戰爭的持久性與殘酷性。長期聚焦于資源競爭忽視自身發展是教育內卷下最常見的一種行為,犧牲自由的學習時間投身于沒有質量的競爭來換取資源,既增加了競爭難度,也耗費了學生的時間與精力,長此以往,學生的探究精神在機械競爭中逐漸消磨,最終將淪為教育內卷的犧牲品。
3.泯滅人格個性
教育的珍貴在于喚醒每個獨特的靈魂,通過文化的熏陶、道理的傳授、人格的影響將一個懵懂的自然人轉化為具有理智的社會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社會人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成長起來并彰顯獨特個性的,社會環境的復雜多樣性造就人的獨特性,教育在人接觸社會關系的過程中塑造人的個性,使之成為獨特的個體。
以人為本的教育要關注學生一生的成長和未來的幸福,培養學生受用一生的關鍵品格和必備能力,向學生傳授知識經驗,鍛煉其人格魅力,為學生指引發展方向,幫助解答人生疑惑,重視學生身心發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育的內卷化卻讓教育失去了本心,教育成為具有技術性和功利性的任務,不再是浸潤心靈的活動,分數、成績、考試、排名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學生成為教育的附屬品。
教育的目的是點亮學生心靈,而不是塞滿學生的大腦,只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才能讓教育煥發生機與活力,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也就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再進行創新的過程。在教育內卷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動力來源于他人的刺激,學習變成消磨自身精力的漫長拉鋸,學生忘記了學習的初衷,喪失了獨特個性,只能作為一個簡單的學習機器在考試的驅使下揮舞手臂。
二、追問:學生囿于教育內卷的原因
教育內卷問題的出現使學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花費更多時間換來的是透支的身體和競爭難度的增加。
(一)畸形教育觀念的負面影響
中國施行應試教育,課堂教學偏重知識傳授,重視分數、升學率等,家長習慣通過分數高低判斷孩子成績的好壞,破解教育內卷的難點之一就在于這種畸形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扭轉。
在應試教育的浪潮下,家長和教師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控制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利用“仁孝”的觀念鉗制學生,試圖塑造出理想中的孩子。這種情況下,即使懂事的孩子能夠遵守父母的安排,被迫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所有時間花費在學習上,但日益增加的壓力會逐漸逼近孩子的最低心理防線,一旦成績出現意外,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自責心理,甚至出現抑郁傾向。
學生群體之間存在“劇場效應”,多數群體在學習中表現出遵循父母和老師安排的意愿,接受應試教育帶來的學習模式,加入到教育內卷的行列中后,小部分群體會在不自覺狀態中被完全異化,逐漸走上類似的道路。部分群體開始競爭稀缺資源,打破慣常模式后會引起競爭形式變化,為了在競爭中獲取優勢,其他群體會逐漸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試圖在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原有的學習模式逐漸被打破,新的競爭形式出現。這種看似積極的演變提高了競爭難度,卻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學生也只是在原有基礎上白白耗費了精力,教育內卷的漩渦仍在不斷擴大。
這種畸形的觀念正是加劇教育內卷的助推器,也是破解教育內卷的難點,如何轉變教育觀念,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是破解教育內卷問題的關鍵之一。
(二)片面教育評價的功利化導向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教育不斷深化,為造就更多更好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只有把育人貫徹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情境中,以人的修養為核心,以道德為基礎,才能真正建成教育強國。為實現這一偉大而艱巨的目標,必須要遵循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導、確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觀念、教師工作、教學方法、教育內容等都是教育評價的重要因素,偏向任何一個方面,或者任何方向出現偏差對于教育工作都是極其危險的。如今教育學術界出現的“五唯”問題牽動整個社會的神經,“五唯”問題是教育評價單一化、片面化的體現,將分數、升學等視為教育的目標,分數和成績既是評價學生優劣的標準,也是考核教師能力的指標,教育成為流水線工作,壓制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忽視學生個性發展。
以“五唯”為典型代表的錯誤評價導向加劇了教育內卷,教育工作重心由立德樹人偏移到考試升學,人才培養模式僵化,教育目的單一,教育工作功利化,教育局面亟待改變。
(三)失衡教育生態系統無序內耗
教育生態系統是指利用生態學的原理與觀點探討教育發展的規律,以及教育與各要素之間、與教育環境之間的關系,教育原則上是一個全面、協調、系統、可持續的發展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適應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教育工作協調發展需要各級各類學校的推進,以及每個家長的配合,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需要各方各界共同努力,協同育人。
教育生態平衡是教育穩定發展的基礎。教育內卷環境下,教育生態嚴重失衡:教育偏向培養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以智力代替能力的做法窄化了教育功能;注重教育效率忽略教育質量,只看到教育的短期目標,忽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功利性目標掩蓋了教育本身的價值;終身學習的教育觀念逐漸被扭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機制逐漸被教育內卷異化,教育成為競爭的手段。教育大環境失衡使教育重心偏離正軌,社會導向的偏差使教育的育人功能逐漸弱化,教育生態系統無序內耗加劇了教育內卷的復雜性,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這些現實問題給教育帶來巨大壓力,學生加入激烈競爭,為獲得競爭優勢不斷改變學習理念,轉變學習方式,延長學習時間,違背教育規律,被迫卷入教育內卷的浪潮,在內卷中隨波逐流,難以脫身。
三、行動:思政教師打破教育內卷的實踐探索
(一)發揮思政課程育人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要走出教育內卷的誤區,思政教師首先要發揮思政課育人作用,從思想層面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教育的長遠性特點出發,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走出教育內卷的怪圈。思政教師要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挖掘思想政治課中的育人因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生活中,實現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發揮思政課的獨特育人價值,破解教書與育人的割裂難題。
思政教師要堅持實踐育人,開闊學生視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發揮知識實用性,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打破應試教育禁錮思維的局限,帶領學生打破教育內卷。思政教師要經常開展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參與和情景深入中運用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固化的、功利性的學習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思想政治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結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接受、探索自己喜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課程為基礎,運用學生最喜歡的方法,用中國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用心學習思想政治課,用經典的理論啟發學生的思維,振奮學生學習精神,用深刻有力的政治話語傳播黨和國家的智慧,引導學生為建設社會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最后將學生對思政課的情感引導到其他學科中去,培養學生對教育的信心,教會學生主動學習,打破教育內卷,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轉變思政教育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評價方式是衡量教育成效的標尺,面對苦苦掙扎在分數線周圍的學生,教育評價應該摒棄應試教育唯分數的單一尺度。思政教師應該立足實際,打破不合時宜的唯量化評價標準,建立鮮明有效的多維評價標準。
以建立健全素質教育為導向,關注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政教師要運用專業優勢,疏通學生思想結節,傳授生活智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與競爭觀念,傳遞積極的生活方式。唯分數唯考試的評價方式桎梏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政教師應探索多種評價方式,把學生納入到評價主體中,堅持小組互評和學生自評相結合,讓學生學會找出自己和他人的閃光點,培養人格自信,教師要關注學生特長發展,不以成績分數片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評價方式既要多維,也要科學,思政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科學性和客觀性為導向,結合班級學生具體情況采取適應的評價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實時觀察學生,探索多種教育評價方式,“因材施評”才能確保科學準確。
教育評價重要的是要喚醒學生的自信,而不只著眼于單一分數,應重點關注對學生的優勢評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皆有所長,對學習的興趣將大大提高,教育內卷現象得以緩解。
(三)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優勢,凝聚多方教育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學校、家庭、社會都是重要主體,只有各個主體各司其職,才能實現協同育人。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教師是教書育人的沖鋒員,思政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找尋教育的價值,帶領學生共同發展。首先,要解決觀念上的問題,發揮思政課德育作用,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轉變家長和學生短視功利的學習觀念,真正做到學為人所用。其次,要重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豐富教育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與保護生態環境工作,開展脫貧攻堅盡綿力活動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距離,改變教育內卷帶來的知識與生活割裂的現象。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課堂,對孩子的品德養成有根本性的影響,無論是家教家風還是行為引導,重點都是對孩子進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啟蒙階段所受的教育對孩子幼年時期的發展至關重要。對于思政教師來說,鑄魂育人是一生的使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離不開思政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思政教師要密切聯系家庭,針對孩子發展情況與家長進行習慣性溝通,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實現人生價值,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參 考 文 獻〕
[1]楊雄.AI時代“教育內卷化”的根源與破解[J].社會科學文摘,2021(11):4-6.
[2]任小藝,鄧云川.基于家庭資本的視角:學前教育內卷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4(05):18-22+56.
[3]袁亞兵,齊冰.家校合作內卷化及突破路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3(05):136-140.
[4]龍寶新.學科內卷化時代的教師教育學科建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08):83-93.
[5]徐雯恬,馬麗婭.學習時代的超越:“內卷”現象的教育困境及突圍[J].教學研究,2021,44(04):1-10.
[6]戴子涵.培養游戲精神:突破教育內卷重圍之道[J].少年兒童研究,2022(01):66-72+38.
[7]李沁柯.“雞娃”情緒喚起:城市中小學家長的教育焦慮與社交媒體使用[J].東南傳播,2021(11):120-123.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21.
11.038.
[8]唐靜蕓.圍困與突圍:當代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困境解讀[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05):32-36.
[9]李文彪,孫軍.我國高等教育生態失衡問題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1(09):12-14.
[10]陳誠,包雷.內卷的產生機制與教育內卷的破解[J].中國考試,2022(02):81-88.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2.010.
[11]李東坡.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及其創新發展[J].教學與研究,2018(02):34-42.
[12]王燕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呈現與實踐路徑探索[J].大學,2021(48):59-61.
[13]王紅,陳陟.“內卷化”視域下“雙減”政策的“破卷”邏輯與路徑[J].教育與經濟,2021,37(06):38-43+61.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