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圓圓
摘 要:《巴黎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關于共產主義人本思想是在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與“政治的共產主義”的基礎上闡發的,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己對共產主義人本思想的理解,認為共產主義是要通過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來實現人的徹底解放,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對“人的本質真正占有的人”,是全面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解的人、與社會統一的人。《手稿》表明了馬克思具有深厚的人本底蘊,對新時代人本思想的發展充滿價值意蘊: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理論依據,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精神動力,為深化生命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巴黎手稿》;共產主義;人本;批判;“真正的人”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9-0037-04
在《巴黎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介紹了他對工資、地租、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共產主義的認識,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及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一直以來,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一直是《手稿》中最受關注的部分,對于《手稿》中共產主義思想的解讀則鮮有問津。實際上,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第一次對其共產主義思想進行系統闡述,極具研究價值,盡管馬克思這時候關于共產主義的思考還太過理想化,但是馬克思畢生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的歸宿在《手稿》中已經十分明朗,即人的解放。《手稿》中馬克思對于共產主義思想的闡述堅持以人本為主線,馬克思通過批判其他形式的共產主義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人本思想,深入研究馬克思在《手稿》中所蘊含的共產主義人本思想,可以發現其對新時代人本建設十分有價值。
一、以批判的形式維護共產主義人本思想
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貫穿《手稿》全文,在《手稿》的前兩部分,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場批判了資產階級對工人的無情剝削,進而提出“異化”概念,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與勞動產品、勞動本身、人的類本質、他人的異化,表達了對工人生存狀況的關切。《手稿》第三部分在提出共產主義思想之前,先對當時流行的共產主義觀點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而這種批判也是以人為中心的,無論是對“粗陋的共產主義”和“政治的共產主義”的批判,抑或是創造性闡述馬克思自己的共產主義思想,都閃爍著馬克思人本思想的光輝。
(一)對“粗陋的共產主義”的批判
“粗陋的共產主義”在《手稿》中主要是指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巴貝夫、傅立葉、圣西門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流派,他們批判私有財產和資本主義制度,把自己視為積極的共同體,主張通過私有財產的普遍化來“揚棄”私有財產。馬克思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不僅僅是因為其主張過于理想化存在致命缺陷,更是因為其主張背后所顯現出的非人本思想。首先,馬克思指出“工人這個規定并沒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廣到一切人身上”[1],勞動作為一種生存手段成為每個人的天職,工人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解放,“粗陋的共產主義”提出的“共同體”對于工人而言只是平等地獲得工資的權利,工人被剝削的命運沒有改變,異化勞動也沒有消失;其次,“粗陋的共產主義”“想把不能被所有的人作為私有財產占有的一切都消滅,想用強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拋棄”[1],沒有看清私有財產的本質——希望實現一切資源的絕對均等的分配,凡是不能被所有人平攤的就該被拋棄,如人的容貌、天性、才能等等,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消滅個性,這與追求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馬克思共產主義格格不入,實質是一種最低限度的平均主義,是資本主義反人性的表現;更荒唐的是“粗陋的共產主義”將其對絕對平均主義的追求延伸到婦女身上,主張“公妻制”,馬克思批判“公妻制這種思想是這個還相當粗陋的和毫無思想的共產主義的昭然若揭的秘密”[1]。將婦女視為公有的和共用的財產,將女性物化,讓她們喪失自己的人格、尊嚴從事賣淫的行為,是反人類與反人性的號召,馬克思指出男人對婦女的這種態度與關系反映了“粗陋共產主義”的社會教養水平與文化程度欠佳。此外,“公妻制”反映了“粗陋共產主義”理論的內在矛盾性,它想要實現絕對平均主義,但是受益主體卻不包括婦女,這說明其理論還存在巨大的缺陷。
(二)對“政治的共產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在《手稿》中要批判的“政治的共產主義”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是指19世紀以卡貝、勒魯等為代表的主張通過非暴力、溫和的改良來建立理想社會的民主共產主義流派和以布朗基、魏特林為代表的主張通過革命武裝奪取政權實行專制統治的專制共產主義流派,另一類是指以德薩米為代表的主張廢除國家的共產主義。馬克思肯定了這兩類“政治共產主義”都已經意識到揚棄私有財產的必要性,意識到共產主義使命是實現人自身的還原或復歸,這也是“政治的共產主義”比“粗陋的共產主義”進步的地方,即明確了揚棄私有財產是為了人這一主體。但是,馬克思也指出“因為它還沒有理解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本質,也還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還受私有財產的束縛和感染”[1],“政治共產主義”只看到私有財產消極的一面沒有看到私有財產的積極作用,還沒看到私有財產所具有的積極的本質,沒有意識到需要是人的本性,盡管私有財產導致了貧富差距、工人被剝削的境況,但是資本的積累與擴張也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要,如果忽視私有財產的積極性,那就很難提出滿足人的需要的可行性方案。因此“政治共產主義”是尚未完成的運動,僅僅局限于從政治視角改良、革命抑或推翻資產階級,而忽視了經濟領域的研究,這必將被私有財產束縛著。
二、《巴黎手稿》中的共產主義人本思想內涵
在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與“政治的共產主義”的基礎上,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的理解,認為共產主義是要通過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來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可見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已經明確了共產主義運動的價值指向,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對人的本質真正占有的人”[1],從個人發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維度闡釋了這句話,《手稿》表明了馬克思具有深厚的人本底蘊。
(一)共產主義的旨歸:人的解放
在《手稿》中馬克思用較大篇幅描述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異化的種種表現及悲慘境遇。馬克思指出“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1],即勞動是工人維持生存的手段而不是活著的目的,工人只能機械地勞動,而無法在勞動過程中自由地展現自己的體力、智力,這無疑是對工人身體、精神的雙重摧殘與折磨。更可悲的是,資本家占有著私有財產,把工人當作商品,認為“工人的需要不過是維持工人在勞動期間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不致死絕”[1],工人無法獲得自己的勞動產品,資本家在支付工資時不會超出工人“必要的需要”,所以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工人的工資都少得可憐,勉強維持著自身的生存及后代的繁衍,在這種情況下工人沒有多余的錢用來滿足休閑娛樂等更高層次的需要,物質財富的匱乏直接導致了工人精神生活的匱乏。因此,對于被剝削的工人而言,他們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時,才能感受到作為人的自由,在運用人的技能時,工人感受不到作為人本該享有的主觀的、能動的自由。
在批判異化勞動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的思考,表達了對于實現人徹底解放的愿景。馬克思首先明確了解放的主體確切來說是工人,因為在馬克思看來“整個人類的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系中”[1],所以工人的解放也就意味著全人類的解放;其次,馬克思分析了實現人類解放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1],因為私有財產扼殺人的本性,這種對異化的揚棄既包括對資本的揚棄,也包括對宗教、家庭、國家的揚棄,是意識領域與現實生活領域的雙重揚棄,只有這樣人才能實現對自我本質的真正占有。
(二)真正的人:全面發展的人
資本主義制度下私有制使人變得愚蠢而片面,以至于人們樂于用金錢來衡量事物的價值,當對象被自己使用時才會有掌控感,人的肉體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種擁有感、使用感所代替。馬克思說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本質是貧困的,因此對私有制的揚棄,是要實現“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1],也就是說個體的器官不再被私有財產束縛,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他的感覺器官來實現他的官能,如視覺、聽覺、嗅覺、思維、情感等等。馬克思“從人的原則高度來理解和把握人與物的關系”[2],反對用物的有用性來理解人的本質,他強調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對物僅僅是在“有用性”上的片面占有,這反而導致了物對人的限制,真正的人應是能夠按照人的本性與需要有意識地掌握物,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從被動變為主動。
當一個人不再受私有制與異化勞動所束縛,當他對他的本質能夠絕對占有,那這個人的“需要”也絕不會僅僅停留于滿足自身生存及繁衍后代的層次上,馬克思強調私有制條件下人的“需要”是一般需要,是實際需要。共產主義是在物質財富極大發展的條件下實現的,在沒有異化沒有剝削的社會里,勞動不再是人生存的手段,它成為人的本質力量,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勞動,而是為了實現自我全面發展而自由選擇勞動。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不再僅僅是生存,而是擁有了更高級別的需要,比如對美的需要、對音樂的需要、對愛的需要等等,人的維度開始向精神世界延伸。因此,人的全面發展不單單是人體機能的全面發展,在它背后是人精神世界的全面發展。
(三)真正的人:與自然和解的人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超越了黑格爾“自然界是人抽象思維的外在性”的認知及費爾巴哈“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人是脫離歷史和社會而存在的生物”的主張,他肯定了費爾巴哈對自然界客觀實在性的判斷,但也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人與自然是同一的。馬克思的這一觀點不僅僅是對黑格爾、費爾巴哈自然觀的揚棄,更是對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異化關系的批判。《手稿》中馬克思在闡述異化理論時論述了人與自然異化的邏輯:自然界為人的勞動及肉體生存提供生活資料,作為勞動加工對象的生活資料以資本的形式為資本家占有,提供肉體生存的生活資料可以被理解為產品,即資本家占有的工人的勞動成果。工人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須為資本家工作才能獲得工資,用工資來購買生活資料養活自己。如果工人想要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這也就會為資本家生產出更多與工人異化的勞動產品。所以,“他首先是作為工人,其次是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生存”[1],而沒有肉體的主體也無法作為工人勞動,生活資料作為一種外在的存在制約著工人的生存,工人只能一直為資本家勞動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與自然界是對立的,資本主義導致人的異化的同時也導致了人與自然的異化。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統一于社會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關系。馬克思從兩個維度分析了摒棄異化之后真正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理論維度上講自然界的所有存在如石頭、樹木、陽光等等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另外也可以通過加工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從實踐維度出發,馬克思糾正了人的勞動與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先后性,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1],這就是說人依賴于自然界,自然界首先應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然后作為人自由自在的活動對象。同時馬克思也強調了人與自然關系中人的能動性,自然界創造人的同時人也在創造自然界,與動物相反人不是單向地順從于自然,人類也會通過實踐活動將自然在最大限度上變成“人化自然”,將自然改造得合乎人性。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征服”變為“合作”,是辯證統一同向發展的,自然界中的人及人的自然界是相互成就的。
(四)真正的人:與社會統一的人
“共產主義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馬克思在這里強調了真正的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即人是社會存在物。關于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首先論證了社會于人而言的必要性,他強調社會是人存在的基礎,不管是人與人的關系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都依賴于社會關系,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能夠成為人與人聯系的橋梁,才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其次,馬克思闡述了社會中人的表征,人是類存在物具有類意識,即人類有區別于動物的活動如建筑、閱讀、勞動、思考等等,這個“類”的存在,就說明人是具有社會性質的,人的活動具有普遍性質。馬克思指出人的社會性是一種普遍的性質,體現在方方面面,“人們之間由于相互需要的依賴性和生產活動的互助性而發生社會聯系”[3],無論是為了滿足需要而與他人發生的直接聯系性活動,還是個人從事科學之類的少與人接觸的活動,這都是人作為社會人的活動,因為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物質以及用于科學研究的材料都是社會產品,都含有他人勞動的付出。從這個層面來講,人的勞動不僅為自己,也直接或間接地滿足著他人的物質或精神方面的需要,這也是人類社會性的一種表現。
或許有人會說馬克思在這里強調人是社會存在物,但是前面馬克思談到人的解放,主張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鼓勵人們追求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與社會性的理論是否相互沖突呢?馬克思指出人的個性與社會性并不沖突,這種個性也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特定的社會存在物,共同體包容著每一個自由的個體,個人由于他的社會背景、教育、天賦等發展出自己的個性而不至于在類生活和社會關系中喪失自己,避免了個體成為千篇一律的人,否則將與資本主義條件下被物化的工具人沒什么區別。
三、新時代《巴黎手稿》中共產主義人本思想的價值意蘊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必修課,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曾提到“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4],馬克思主義于中國而言意義重大。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如何立足人民、滿足人民訴求是黨和國家必須關注與回應的問題。盡管《手稿》中的共產主義思想與后來《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所陳述的共產主義思想相比,認可度與傳播度要低很多,但是《手稿》中的人本思想在馬克思后來的共產主義思想中也一直堅持著,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手稿》內容博大精深、常學常新,再次解讀《手稿》中的共產主義人本思想,可以發現其蘊含巨大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指導意義,新時代黨中央的很多主張都與《手稿》中的人學之維相契合,在以下三個方面充分彰顯了《手稿》共產主義人本思想的時代價值。
(一)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理論依據
《手稿》中提到的共產主義思想不管是對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抑或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還是人的解放,都體現了馬克思的人民立場,解決的問題都圍繞著人,這是新時代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理論依據。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人民關心的問題是新時代黨和政府工作的風向標。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總體來看人民的需要從最初滿足生存的物質文化需要提升到對公平、正義、教育、法治、生態、醫療、休閑、精神等等多方面的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絕不能成為一句空話,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上。黨和政府要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多想民之所想,多解民之所急,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經濟建設方面,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民生短板,爭取讓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在政治建設中,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不斷完善各項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政治權利;在文化建設上,積極弘揚國風文化,提升新聞把關機制,努力打造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矩陣,提供良好的全覺體驗,同時注意西方意識形態的滲入,為網民提供健康的網絡環境,讓網絡場域成為人們交流學習、提升自我的空間而非混淆視聽、迷失本真的“幻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堅持正義、公平為社會底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努力為老百姓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工作條件、居住條件,讓老百姓有更多的機會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二)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精神動力
《手稿》中共產主義運動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中的共產主義思想還不夠成熟,但是馬克思文筆中所體現出的對共產主義運動的熱愛與無產階級必勝的信念值得我們學習,從《手稿》第一次系統提出共產主義這一思想,到1848年推出備受矚目的《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堅持讓我們看到了真理之光,這為新時代實現偉大夢想提供了精神動力。沒有夢想、信仰支撐的民族是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的夢想既是奮斗的前行航標,也是團結人心的價值支撐。最終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是全世界無產者的終極追求。在我國現階段,黨的偉大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偉大夢想的提出有其歷史必然性,是對《禮記·禮運》中勾畫的“大同社會”的向往,也是對中國近代屈辱史的反思。這個偉大夢想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更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我們要意識到共產主義不是一句空談的口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提出是有節奏、有步驟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重要標志,是立足中國實際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重塑,偉大夢想并非侵略性的目標,而是與共產主義偉大遠景相契合的,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耦合的。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充分發揮創造力,特別是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意味著還有很多新議題、新課題、新難題等待我們去發現、去解決,需要我們發揚創造精神與艱苦奮斗精神,無論何時都不放棄尋求解題之道的希望與路徑。實現新時代偉大夢想,更需要團結廣大群眾,匯聚形成實現偉大夢想的磅礴之勢。偉大夢想必將在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奮斗中實現,作為新時代的掌舵者,我們必須堅定信仰,在實踐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為深化生命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支撐
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勞動使得人與自然之間對立起來,自然不再是人的伙伴反而變成了剝削人的一種資源,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異化關系的同時提出人與自然界實際上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好伙伴,人的生存依附于自然界,同時人也通過實踐在改造著自然界使其合乎人性。《手稿》提示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絕不能將視線局限在人身上,必須要有全局意識,重視自然環境對人發展的關鍵性作用,要學習與踐行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主張。“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5],要尊重自然的重要地位,人類不是自然的統治者,自然于人類而言也不是被動的承受者,人們在改造自然的時候應把握好“度”,對能源的過度開采、對環境的肆意破壞最終只會讓人類自食惡果。其次,新時代加快文明體制改革,需要我們在謀發展過程中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發展進步要同自然相協調、相適應,“先發展、后治理”或者“邊發展、邊治理”的工業理念不可取,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大力發展綠色節能產業,對重污染型企業進行整頓,提高資源利用率,把眼光放長遠,避免為了眼前利益而不顧子孫后代的健康成長,拒絕以犧牲生態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最后,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讓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入耳入腦入心,不少人在觀念上始終認為自然是人們發家致富的工具,可以無限制地對大自然進行索取,對此,政府、學校、社區、媒體應聯動宣傳教育,加強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宣傳,加強人們對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全面理解,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導人們轉變價值觀、消費觀和生產方式,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在日常的生活中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減少一次性碗筷的使用與購買,多使用清潔能源,自覺養成綠色低碳、節約環保的好習慣,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美麗中國”的踐行者與守護者。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虎學.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觀——基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J].學術研究,2018(11):7-12.
[3]徐春.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人學建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4]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