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平平
摘要:關于墨法,在繪畫中的探究較多,如王維破墨、王洽潑墨、龔賢積墨等。而在書法中,墨是血脈,相較于繪畫的色彩多樣,書法的色彩顯得單純。古來書家為追求墨的豐富性,從蘇東坡追求濃墨到趙孟頫崇尚淡墨,再到今天書家所進行的各種各樣的墨色實驗,都是基于對書法變化的追求以達到對書法表現的實踐。
關鍵詞:陳繹曾;血法;翰林要訣
陳繹曾(約1284—1351),字伯敷,一作伯孚,不確。號汶陽左客,別號小拙先生,又號小仙。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一作浙江歸安人。元統間舉進士,官至國子助教。諸經注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與陳旅齊名。善真、草、篆書。陶宗儀《書史會要》曰:“伯敷善飛白,如塵縷游絲,秋蟬春蝶?!敝小段恼f》《法書論》《文筌》,其最重要的論書著述為《翰林要訣》。
《說文廣義》卷八中記載:“墨,書墨也,從土從黑,黑亦聲莫北切。”凡物皆有法可求,而筆法、墨法當屬談書法不可避者。古今言筆法者甚多,見著論者有:李斯《論用筆》、蔡邕《九勢》、衛夫人《筆陣圖》、王羲之《筆勢論》、李世民《筆法訣》、歐陽詢《八法》、張懷瓘《用筆法》,下逮宋、元、明、清各代,皆有類似之作。其中真偽,世人各有辨別,而前人將注意力集中在墨法上者,鮮有。今發現元人陳繹曾在其《翰林要訣》中提及“血法”,觀點鮮明,遂加以了解分析。
一、“血法”
《翰林要訣》中曰:“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內,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捺以勻之,搶以殺之補之,衄以圓之。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滯,仍不得重改。簡緣云:此專對水墨說,用筆之際,自然有此七字在筆下,非謂何筆為蹲何筆為駐也?!?/p>
在此就上述內容做一些釋義:
蹲,在行筆過程中向下按筆毫。七分三折,筆直心圓謂之蹲。
駐,停留。七分,力到水聚謂之駐。
提,手持筆使毫向上用力。三分大指下節,骨竦水下謂之提。
捺,向右下行筆,力達到峰值。九分,力滿謂之捺。
過,運筆的過程。十分,疾過謂之過。
搶,折鋒用筆。各有分數,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
衄,唐代張懷瓘說“起筆蹙衄”,將尖峰以裹鋒的方式藏起運筆。三分三搖筆殺力。
墨成就字,水的多少成就墨的好壞,水對于成字來說猶如血脈不可忽視。筆尖蘸水,少,寫一點就可以用盡。水和墨同時存于筆毫中,在書寫過程中行筆要迅速如飛鳥驚蛇,用筆要肯定,方可力到自然,但也不能過于流暢顯得柔弱無力,不可缺少停留轉折,不得描字反復修改。使筆鋒內蘸滿充足的水和墨,通過“蹲、駐、提、捺、過、搶、衄”等動作可以展現出豐富的水墨變化。
“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干研墨則濕點筆,濕研墨則干點筆。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粗即多累,積則不勻?!薄嗳菀资鼓诩埳?,不易成形,筆畫顯得松散。加水太少,墨中含膠,膠量遠大于水量,在行筆過程中筆畫就會顯得干燥,產生很多細小的空白。不加水研磨,則需要在蘸墨時將筆浸濕,加水研墨則需要用稍干的筆蘸墨書寫。在書寫過程中要把控好含墨量,在蘸完墨后可在廢紙上擦拭一下,再行書寫。如果把控不好加水的量,可以嘗試“調墨點”,研好墨后加水用筆調勻,使筆鋒蘸墨至不掉墨狀后在紙上畫一橫,靜觀滲化情況。一般情況下,滲化范圍在1cm內,即不必再注水,可以進行書寫。
“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遠行進折?!薄惱[曾在注重水和墨之間的關系時,也提出研墨需要重按輕推,用力要均勻,研墨的路徑要大一些,不可急躁。宋代趙希鵠在其《洞天清祿集》就研墨之法說道:“古人晨起,則濃磨墨汁滿硯池,以供一日之用。用不盡則棄之,來早再作。硯池必大而深,故書皆遒潤。行草過筆處,雖如絲發,其墨亦濃,今人多尚渴筆,蓋非古也?!?/p>
陳繹曾并非第一個關注并提出水墨關系的書家,早在晚唐時盧攜便提出了“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棱斂,有若自然。紙剛則用軟筆,策掠按拂,制在鋒,紙柔用硬筆,袞努鉤磔,順成在紙”,后來書家也多將注意力集中在墨色如何變化,沒有仔細探究與墨相關因素的作用。至《翰林要訣》,在論及水墨關系的同時也指出用水量的利弊,也是對前人書論的進一步的解讀,便于后人理解。
二、歷代關于“血法”的論述
所謂“血法”即 “墨法”?!澳ā币辉~由北宋朱長文在《墨池編》中提出:“及于臨御,因閱視先帝靈幾,有木皮飛白筆,偶取作字,筆力遒邁,如素習者,乃置書神位,又以頒賜執政,由是墨法日進,發奇振華,云龍相從,鸞鳳交舞,無以喻之。”歷來在書法史中,關注于“墨法”影響的人不在少數,細觀歷代書論提及墨法者如下:
東晉衛鑠《筆陣圖》:“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王羲之《書論》:“墨用松節同研,久久不動彌佳矣?!?/p>
南朝王僧虔《筆意贊》:“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薄队终摃罚骸爸賹⒅?,一點如漆?!笔捬堋洞鹛针[居論書》:“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比并皆然。”
唐代歐陽詢《八法》:“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薄队霉P論》:“公子曰:其墨或灑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勢,隨其變巧,藏鋒靡露,壓尾難討,忽正忽斜,半真半草。” 孫過庭《書譜》:“帶燥方潤,將濃遂枯。”
宋代蘇軾《論書》云:“書必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仇池筆記卷上·論墨》:“今世論墨,惟取其光,而不黑是為棄墨。黑而不光索然無神氣,亦復安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渾,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
元代趙孟頫《松雪齋書論》提及:“大凡石刻雖一石,而墨本本輒不同,蓋紙有厚薄、粗細、燥濕,墨有濃淡,用墨有輕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隨之,故《蘭亭》難辨。然真知書法者,一見便當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間也?!逼渌嘘P元代論“墨法”者,見陳繹曾《翰林要訣》。
明代豐坊《筆訣》中論及:“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須新汲,墨須新磨,則燥濕停勻而肥瘦適可?!倍洳懂嫸U室隨筆》載:“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竅也”“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則大惡道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非石刻所能傳耳”。 劉績《霏雪錄》載:“吳興趙學士松雪有云:‘古人作字多不用濃墨,墨太濃則失筆意。然羲之書墨嘗積三分,何耶?余又見東坡真跡,墨如漆,隱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謂其用墨太豐而韻有余。” 解縉《春雨雜述·書學詳說》載:“且其遺跡偶然之作,枯燥重濕,秾淡相間,蓋不經意肆筆為之,適符天巧,奇妙出焉。”屠隆《墨箋》:“古人用墨,必擇精品,蓋不特藉美于今,更藉傳美于后……若墨之下者,用濃見水則松散湮污,用淡重禙則神氣索然,未及數年墨跡已脫,此用墨之不可不精也?!?/p>
清代包世臣在《安吳論書》中提到:“凡作書,無論何體,必須筋骨血肉備具,筋者鋒之所為,骨者毫之所為,血者水之所為,肉者墨之所為,鋒為筆之情,水為墨之髓?!薄端囍垭p輯·述書下》云:“然而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筆者也?!敝苄巧彙杜R池管見》云:“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钆c華,非墨寬不可。”趙宧光《寒山帚談》:“弱毫,重墨輕用,得佳書;輕墨重用,其書惡;輕墨輕用,其書纖;重墨重用,其書俗。強筆,輕墨輕用則不腴,重墨輕用則不潤,輕墨重用則獷而離,重墨重用則粗而俗”“故古人晨起作墨及用墨時,墨稍過字便丑,有余墨而不用,仍得佳書。余常有言:磨墨須奢,用墨須儉。漬筆須深,用筆須淺”“凡強紙用墨,使墨有余,濃墨用筆,使筆勿渴,飲墨如貪,吐墨如吝,不貪則不膽,不吝則不清,不膽可,不清未可,俗最忌也?!绷簬t《評書帖》:“礬紙書小字墨宜濃,濃則彩生;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绷和瑫额l羅庵論書》載:“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笔Y驥《續書法論》:“用墨潤則有肉,燥則有骨,肉不可癡,骨宜少露,筆得中鋒則肉在外而骨在內。”王澍《論書剩語·用墨》:“古人作書,未有不用濃墨者。晨起即磨墨汁升許,供一日之用也。取其墨華而棄其余滓,所以精彩煥發,經數百年而墨光如漆?!敝旌透杜R池心解》云:“筆墨二字,時人都不講究。要知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筆實則墨沉,筆浮則墨漂。”楊慎《墨池瑣錄》:“古人論墨之佳曰:‘輕堅黝黑,入硯無聲。又曰:‘其堅如玉,其文如犀?!?/p>
近代林散之說:“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水漬,深淺干潤,變化無窮?!秉S賓虹在其文集中說道:“善書畫者,貴能斂墨入毫,亦能攢鋒攝墨,以濃用拙,以燥用巧。濃可助其采,燥可顯其勢,有聚墨成線之妙,而無漲墨外溢之譏?!鄙蛞f:“字的點畫,等于線條,而且是一色墨的,尤其需要有微妙的變化,才能顯出圓活圓潤的神采,正如前人所說‘戈戟铦銳可畏,物象生動可奇,字要那樣種種生動的意態,方有可觀?!?/p>
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卷八(《墨法古今之異》)中記載:“墨法古今之異: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濃淡間;香光始開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用干墨者。大略如是,與畫法有相通處。自宋以前,畫家取筆法于書;元世以來,書家取墨法于畫。近人好談美術,此亦美術觀念之融通也?!敝旌透f:“今人筆法且不論,試與論墨法,尤茫乎若迷矣?!?/p>
從以上論墨著述來看,元以前書家多將墨法和筆法糅合在一起論述,自元而后的書家逐漸意識到墨法本身的重要性,開始將墨法分離出來單獨加以描述。從著述的篇幅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對于墨法的探究自覺度很高,成果頗多。
三、“血法”的影響
1.豐富書法的變化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墨分五色——“焦、濃、重、淡、輕”,乃中國畫的用墨之法,后在書畫同源的藝術演變下,繪畫中的墨法也被書家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在書家追求更多筆墨意趣的時候,墨色區分也成為一種有趣的表現方式。墨色在影響作品風格的同時,書體形態也在影響著墨色的取舍。南宋姜白石《續書譜》云:“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可見書體的不同,墨色也應做出相應的變化,如金農書法謂之“漆書”,風格規整,筆畫沉厚,墨色烏黑光亮,猶如漆成,在濃墨下又有飛白,變化豐富表現出氣勢磅礴和厚重之感,這樣的風格如果換成淡墨去表現的話將會缺少一些韻味顯得浮躁。書家在建立自己的書風中也已形成了用墨習慣,如黃庭堅在“濃墨”法的影響下也偶用淡墨作書,《李太白憶舊游詩草書卷》墨色由濃入淡,變化豐富充滿水墨意趣。
2.表現豐富的情感
用好筆才能用好墨,筆墨成就了書法的表現形式及內容。好的用墨可以讓欣賞者體會到創作者的情感變化。顏真卿在書寫《祭侄文稿》時,墨色變化之多,從濃墨到枯,一氣呵成,迅筆疾書,強烈地表達出作者當時的悲慟。懷素《自敘帖》運筆迅速、飛動圓轉,墨色隨運筆千變萬化,體現了懷素率意癲狂、不為世俗拘束盡情疏放的性情。用墨單一的作品,往往令人感受到靜態美,濃墨靜和、淡墨秀雅。用墨富于變化的作品,往往令人和作者共情,在筆畫的跌宕起伏間感受作品的節奏和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小結
歷代書家對于墨法的關注點皆于“墨色變化”上,古人研墨用,今人倒墨用。當今,化學墨層出不窮,在純粹的礦物質中添加了化學物質,墨性和古代的墨相比起來顯得厚重笨拙,因此展現在作品中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墨是工具,墨法為技巧,好的墨要加以熟練的技巧才能發揮出更豐富的作用和效果。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豐富的墨色變化時,須知善用墨以善用筆為基礎。中國書法中的墨法運用以“中和”為基調,尋求水墨間的平衡,追求墨與字的和諧,從而達到對“墨趣,意趣”的表現。在書法學習中想要靈活運用墨法,需在熟知前人的理論下,加以實踐創作,將理論與技巧結合起來,為墨法的發展書寫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劉小晴.中國書學技法評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
[2]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3]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4]陳海良.中國書法墨法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5]薛曉東.書法創作中的筆法、墨法與章法[J].書法,2018(03):118-124.
[6]孫玉珠.論宋代墨法[J].美與時代(中), 2019(05):10-11.
作者簡介:
尚平平(1998.1—),女,漢族,甘肅慶陽人。寧夏大學美術學院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