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慧



摘要:本文所賞北朝陶俑皆為北齊后期鄴都西部、現今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一帶墓葬出土。根據墓志紀年,此批墓葬時間接近,皆為武平元年(570)至武平七年(576)之間,出土陶俑數量較多,風格、形制極為接近,保存完整,對于研究以鄴城為中心的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的社會生活、人文風俗、宗教文化、人種族屬、服飾裝飾、軍事戰爭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北朝;陶俑;安陽
俑,古代殉葬用的偶人,象征殉葬奴隸的模擬品,是中國古代明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土于安陽殷墟商代王室墓中,與人殉一同發現的雙手綁縛的奴隸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俑。中國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是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一樣生活,這是中國古人基于靈魂不滅觀念而衍生的思想。因此,墓葬明器是對當時現實人物、社會生活的模仿再現,承載了各個歷史時期豐富的社會信息,對研究古代生活、禮儀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動蕩和混亂的時期,長期封建割據、戰爭連綿不斷,這一時期文化發展受多方面影響突出。其中,北朝(386—581)是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朝代更迭頻繁,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對峙、北齊北周對峙三個時期。在東魏北齊時期,定都于鄴城,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鄴城是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
北朝時期,戰火不斷、紛爭不停,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加速。因此,陶俑的制作形象吸收了外來文化與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其面部輪廓立體清晰,服飾靈便多樣。同時,這一時期佛教盛行,人物陶俑頗受佛教造像的影響,面闊且飽滿、圓潤且自然,制作精致,造型美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彰顯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內涵。
二、陶俑種類
北魏以來,隨葬俑群的組合日趨固定,內容大致可分三組:有起鎮惡驅邪作用的鎮墓俑、象征死者生前出行儀衛的出行儀仗俑和侍奉死者日常生活的家居生活俑。鎮墓俑,一般由成對出現的兩個鎮墓獸和兩個身材魁梧的披甲持兵鎮墓俑組成;出行儀仗俑,包括儀仗隊、騎馬鼓吹俑、步行的男女侍從,還有背負箭箙的士兵等;家居生活俑,主要有家內奴仆以及井、碓、磨、灶等模型。陶俑樣式、服飾種類繁多,反映了北齊儀仗制度、生活實況、紡織與服飾等狀況。
三、制作材料及工藝
陶俑制作材料大多為紅陶質,也有部分為灰陶質,皆施紅、白彩畫。燒制工藝成熟,火候較高,質地堅硬。多數為模制,俑體中空,分兩半燒制而成,然后手工修整合模在一起,俑身可以看到合模的痕跡。
風帽俑(圖1):泥質紅陶,頭戴風帽,帽冠為圓頂,形似半球,頂部輪廓渾圓流暢。繞冠有系帶,于腦后打結,帽裙寬,遮耳護額,長可過肩。上身內著廣袖衫,外披大氅,領口處結節,結節和大氅前襟刷白彩,兩袖空垂于身體兩側。陶俑面部五官分明,濃眉大眼,寬鼻闊嘴,雙手拱于胸前,中空,應為安插物品所用。下身穿廣口褲,腳著圓首鞋。通高約23厘米。
侍從俑(圖2):泥質灰陶。頭戴小冠。上身內著白色圓領緊袖衫,外穿半袖翻領長衣,菱形紋飾。右手握拳曲放于體側,左手空垂。腰束革帶,上飾圓形黑彩,帶首向左掖于帶下,于身后垂于左側。下身著寬敞展口褲,膝蓋處長帶扎緊,便于行動。腳著圓首鞋。俑通體施彩,均以白彩作底,部分已經脫落。高鼻,朱唇,大耳,顴骨突出,以黑彩勾畫出頭發、眉毛和雙眼。高約25厘米。
侍衛俑(圖3):泥質紅陶。俑通體施彩,均以白彩為底,但大部分已經脫落。頭戴尖頂風帽,帽裙垂于肩上,上身內穿紅色圓領緊袖衣,外穿白色翻領窄袖長衣。袒右臂,右手握拳,屈放于體側,中有一孔,為安插物品之用。左臂屈舉于左胸前,手型握拳,作持物狀。腰束帶,外衣右肩袖掖于身前腰間。左肘下有一囊狀物。腹部中間有一小孔。下身穿廣口褲,膝關節扎束,腳著圓首鞋。冠、緊袖衣、護甲及半袖皆為紅彩,褲褶為白彩。高27厘米。
侍女俑(圖4):出土于安陽洪河屯西地叔孫夫人墓,通高約20厘米。泥質紅陶,通體施彩,均以白彩為底,分別以黑彩或紅彩根據不同部位特征在相應的位置著色。女俑身形苗條修長,比例勻稱,衣著華麗,面目清秀,頭發中分,高梳發髻于頭頂。上身內著圓領窄袖紅衫,外穿白色肩帶高腰裙,在視覺上延長了下身,給人以一種修長和輕盈感。右臂微屈放于體側,左小臂橫折放于腹部,手下垂,沒于袖口;裙的左角搭于左小臂,裙褶線條流暢,清晰可見,層次分明,造型生動,極具女性特點,體現了北朝時期獨特的審美情趣,藝術價值極高。
持盾俑(圖5):泥質灰陶。俑通體施彩,均以白彩為底,但大部分已經脫落。頭戴小冠。上身內著緊袖圓領衫,其外罩半袖翻領左衽衫,腰間系帶結節于身前;右手握拳,屈放于體側,中空,為安插物品之用。左手持盾放于身前,盾呈蕉葉形,中間起凸棱。腳著圓首鞋。冠及半袖衫皆為紅彩,褲為白彩。陶俑表情堅毅,濃眉、高鼻、大耳,以黑彩畫出頭發。高約26厘米。
箭箙俑(圖6):泥質灰陶。上身內著圓領衫,其外穿交領衫和左衽廣袖長衣,外罩裲襠甲。腰間系革帶,帶首向左掖于帶下,身后帶尾垂于左側,背負箭箙,箭箙由另一革帶固定于前腹部。右手握拳上舉放于胸側,中空,應為安插物品所用,袖口挽于腕下。左手空垂于體側。下身著褲。腳著圓首鞋。通高27厘米。
蹲踞俑(圖7):束發成髻于頭頂,上身內著圓領緊袖衣,外穿廣袖左衽紅色短襦,下身穿高腰白色長裙,系帶自然下垂于身前,蹲踞于地,形似從事某項勞作。通高約15厘米。
鎮墓俑和鎮墓獸:墓室中開始廣泛出現和流行成對的鎮墓俑和鎮墓獸始于魏晉時期,鎮墓俑通常手持武器,鎮墓獸造型奇特獰厲,幾乎都為蹲坐式,也有臥伏式。北魏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身穿盔甲、手持武器、頭戴盔帽的鎮墓武士俑形象,鎮墓武士俑逐步取代鎮墓俑,和鎮墓獸成對出現在墓葬當中。這些武士俑和當時北朝的士兵形象相差無幾,意在以士兵的陽剛之氣來驅邪避害。
鎮墓武士俑(圖8):出土于北齊賈進墓。立于矮臺上,比一般人物俑身型高大,通約56厘米。頭戴平頂盔,頂額與兩鬢勒以革帶,前有沖角,頓項垂于肩上,外又各有一橢圓形耳護,項有頸護。面相渾厚,猙獰,蹙眉瞠目,闊鼻咧嘴,表情凜然。上身著緊袖衣,外罩明光鎧,前胸及后背左右各有兩個橢圓形圓護,肩披護膊,腰間束帶,下身著廣口褲,膝有甲裙,腳著圓首鞋。右手攥拳于身側,拳中有貫通的孔,似原持有物,左手橫折于前胸按一蕉葉形獅面長盾,中間縱向起脊,盾面正中浮雕圓形獸頭。
鎮墓獸:人面鎮墓獸(圖9),蹙眉,環眼,背生兩撮向上彎曲的鬃毛,頸后背一沖天戟。足為獸爪,前肢直立,后肢彎曲蹲踞于板上,扁平條狀尾巴貼身上翹,身有紅彩,高約44厘米。獸面鎮墓獸(圖10),面似雄獅,蹙眉、環眼、短吻、闊口,咧嘴露牙,額頂生雙角。高約46厘米。
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一帶在北朝時期是鄴的京畿之地,地勢高爽,是鄴都貴族、大臣死后首選的葬身之地。這一地區發掘的墓葬主要包括北齊劉通墓、叔孫夫人墓、賈進墓、元夫人墓、賈寶墓、李華墓等,墓志紀年接近,隨葬品組合相似,陶俑制作精美,較好反映了北朝時期鄴城地區的喪葬習俗,是安陽地區北朝時期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北朝墓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朱滸.魏晉北朝胡俑的圖像學研究[J].藝術探索,2017,31(01):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