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璇
摘要
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初中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地開展情境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
情境教學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局限于教材,限制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與學習。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策略,開展情境教學,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輕松掌握所學知識,愛上數學,應用數學。
一、創設操作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思維
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致力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一些可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參與其中。初中數學知識深奧、抽象,教師應順學而教,合理地創設一些動手操作情境,將學生帶入一個自由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究。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還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時,為了讓學生對這節知識有更好的思考和認識,教師選擇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大小不同的直角三角形紙片,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探尋三角形三條邊長度的關系。學生通過測量、記錄直角三角形紙片三條邊的長度,主動思考分析,發現每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恰好等于斜邊的平方。為了更好地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進行了多個直角三角形的測量與計算,無形中加深了對這部分內容的認識,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
教師通過操作情境的有效創設,為學生創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臺,活躍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的高效發展。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有效思考
問題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支撐,它能夠促進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充分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教師要注重對問題的設計,為高效課堂提供保證。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優質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打造初中數學魅力課堂。
例如,在教授“全等三角形”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分別為3厘米、4厘米、5厘米,三個角的大小分別為37度、53度、90度,并提問:“如果給你三條細繩,細繩長度分別為3厘米、4厘米、5厘米,那么你拼出的三角形與我給出的三角形有沒有區別?”學生主動探索,通過拼湊分析,發現與教師所給的三角形完全相同。學生得出結論:如果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教師通過問題的有效創設,給學生營造和諧的探究氛圍,很好地喚醒學生的求知熱情,促使學生主動探索,高效發展。
三、創設游戲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欲望
很多學生對游戲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將游戲與數學內容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使上課內容變得豐富,數學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高效學習。
例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組”時,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做游戲”。教師給出一個二元一次方程:2x+3y =0,隨機給出一個x的值,讓學生快速地求出y的值;或者隨機給出一個y的值,讓學生快速地求出x的值。學生還可以自己給出x或y的值,讓其他同學搶答。這樣既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又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既增加了數學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無形中還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師通過游戲情境的創設,成功地活躍了學生的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啟了學生的思維之門,使數學學習更加有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真正地做到了快樂學習。
四、創設故事情境,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學生往往對一些小故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一點,巧妙地創設一些故事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趣味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地探究學習。
例如,在教授“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引入這樣一個小故事:某商人答應借給小王30萬元,但要求他每天還一些,第一天還1元,第二天還2元,第三天還4元,按照這樣的規律一直還30天即可。小王該不該同意呢?學生對這則小故事充滿了興趣,都想知道小王該不該同意商人的條件,于是,開始主動地去探究有理數乘方的內容。
教師借助趣味故事,成功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數學課堂變得有趣,無形中拉近了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創設信息化情境,促進學生真切感知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越來越多,它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因此,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幾何畫板等工具開展教學,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讓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學好數學。
例如,在教授“豐富的圖形世界”時,教師提前準備一些幾何圖片,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符合圖片的實物,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提升課堂活躍度。接著,從點、線、面角度認識棱柱和棱錐時,教師借助生活電子白板中的畫筆功能,讓學生根據相關概念用不同顏色的筆分別描出相應的頂點、棱、面,幫助他們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這比實物操作更簡單、清晰。最后,教師對幾何體進行分類時,給出圓柱、棱柱、球、圓錐、棱錐的五幅圖,利用電子白板功能的特性,讓學生移動電腦屏幕上的圖片,既方便學生多次操作,又能實現教學目的。
數學課堂中,教師靈活使用信息技術教學,代替一部分難以操作的實物,使數學知識更加具體形象,為學生的感知、理解和記憶創造條件,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聽課效率。
總之,情境教學的有效開展,將學生帶入一個有趣的環境中,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熱情。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要創設更多的有效情境,充分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高效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主體間性理論下初中數學‘共創教學范式構建研究”(編號XC-c/2021/0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