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一群老人正在草坪上玩著傳球的游戲。雖然其中幾位因腿腳不便坐在輪椅上,但大家運動的姿態、開心的笑聲感染著參觀者,也傳遞給一旁幾個年幼的孩子。
這是一家設在某社區的養老機構,住著社區里的90多位老人。他們有的是需要長期照顧的“常住戶”,有的是因子女短期外出暫住于此的“短期居民”,還有的是每天按時往返的“日托”老人。而和他們一起做游戲的,還有幾位是同一社區住在家里的老人。
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老年福利津貼、各種相關服務及熟悉的社區環境,已成為支撐老年生活的保障。雖然老年社會的快速到來、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續弱化使養老生活對國家、社會援助的依賴越來越強,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多功能的老年服務,卻足以保障甚至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長壽相伴的不再是生活風險,而是沒有后顧之憂的健康、幸福晚年。
當然,這只是我設想的未來中國老年保障體系下的快意生活,而現實離這一情景還很遙遠。
首先,現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水平還很低,未實現全覆蓋,不同群體間的差距也很大,尚不足以解決所有老年人的經濟來源。雖然中央政府已承諾在今年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的目標,即每一位年滿60歲的城鄉老年人都會享有相應的養老金(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享受退休金,企業退休人員享受基本養老保險金,農村老年人與城鎮無業老年人享受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但仍有許多人未參加養老保險。即便有的農村老年人可以領取養老金,月均也只有55元。
其次,醫療保障水平尚低。雖然政府對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險補貼在持續提升,但其實際補償水平并不高,對老年人的保障仍嚴重不足。特別是護理保險的缺乏,更使失能與半失能老年人生活困難,疾病與失能成了老年人的人生大憂。
其三,老年服務體系建設還很滯后。相對于我國數以億計的老年人和數以千萬計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言,我們的養老設施不但供不應求,更偏離了他們的內在需求,未立足社區,而是盲目追求規模效應與“大而全”的模式,步入“老人集中營”的誤區。
另外兩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雖然國家在發展,但分享發展成果的老年福利津貼還只在少數地方試行;政府對相關領域的投入有限,對社會資源與市場資源的利用更有限。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如此巨大,若不能盡快完善我們的老年保障體系,億萬老人,特別是那些失能與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貧困老人,將因年老而陷入生活困境,有的甚至會陷入生存困境。這不僅是社會的災難,也將是政治的、經濟的乃至人道的、文化的、倫理道德的災難。
鑒于此,我認為,國家需要更新理念,以確保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加大對老年人的公共投入,理性構建老年保障制度,加快健全老年保障體系。
首先,應盡快構建多層次的老年經濟保障體系,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有保障的經濟來源。比如,在實現社會養老保險普惠愿景的基礎上,不斷縮小不同群體的養老金差距,最終將不同養老保險制度整合成為平等的國民養老金制度,讓老年人享受平等的尊嚴;建立公平、普惠的老年福利津貼制度,讓老年人合理分享國家發展的成果;適時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化解老年失能的后顧之憂;鼓勵在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發展企業年金(針對企業職工)、職業年金(針對公職人員)和商業性人壽保險,擴充老年人的經濟來源。
其次,應理性構建適合國情與老年人需要的老年服務體系,即在科學規劃布局的條件下,推動老年服務設施的建設及網絡化,并推進政府、社會與市場的協同,盡可能滿足老年人對日常生活、醫療保健乃至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立足社區、規模小型化、功能多樣化。
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也應得到高度重視。要盡可能地讓他們繼續生活在熟悉的社區,與親友、鄰里充分交流,與不同年齡段的人密切相處,并通過相關政策措施維系家庭成員的相互照顧。
最后,必須根據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持續加大對老年人的公共投入,特別是制定相應的制度與政策措施,以激發社會資源與市場資源投向老年保障體系。唯有如此,才能調動更多資源,實現老年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事實上,長壽是人類有史以來的不懈追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成果。只要我們不再消極等待,而是積極應對、科學規劃、預先準備,就一定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讓所有老年人都過上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們無須對老年社會的到來感到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