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震

“火了!火了!王隊火了!”
“王隊上熱搜啦!太厲害、太厲害了!”
“這個博士級的回復確實妙,各大網站都轉了,這下咱們局真出大名嘍!”
早上還沒到上班時間,江淮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大樓就熱鬧了起來。
頭天晚上,局執法大隊王大隊長在市局官網上一則關于市民投訴蛙鳴影響休息的回復,一夜間引起了網絡的極大關注,各大網站紛紛轉載,省市電視臺和廣播電臺都在早新聞節目中播發,微信等自媒體也爭相傳播,一時刷爆了一些網友的朋友圈。
看著大家興高采烈的樣子,頭天加班到很晚,一大早又趕著來上班的王建開心地笑著,那笑容有點羞澀。
任職執法崗位多年,王建已習慣于忍辱負重,低調行事。雖然他環保執法是一把好手,但一些企業的環境違法現象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此,他沒少挨批評和抱怨。面對同事的贊揚,他似乎一時有些不適應。
那天上午,一位家住西家大塘附近的居民通過1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臺投訴,稱其居住小區附近的西家大塘夜晚蛙鳴吵鬧,影響休息,要求政府管一管,把這些青蛙捉起來放到鄉下河塘去,或者干脆在池塘里投放專治青蛙的特效藥,杜絕青蛙在這里安家。
政府服務熱線平臺受理投訴后,把后續處理的任務交給了生態環境局。局里自然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分管環境信訪投訴的環境執法大隊。
王大隊長大學里學的是環境工程專業,同時輔修了法律和心理學,畢業參加工作后,熱心社會公益活動,成為全市知名的心理干預專家,還是市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多個欄目的特約主持人。這些年來,不管是吵架吵到馬上就要離婚的夫妻,還是爭執到眼看就要動刀子的鄰里糾紛,只要王大隊長一出馬,很快就會平息下來,進而雙方和平共處,連警察頭疼的社會治安案子也經常找他拿主意。
雖然王大隊長富于處理各種信訪投訴的經驗,但那都是對人的投訴,行政處罰也好,設施改造也好,搬遷關閉也好,總可以找到做工作的對象,從而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受理對蛙鳴的投訴還是頭一遭,如何處理,并且處理得讓投訴人滿意,王大隊長這次心里也沒了底。以前也聽說過其他城市曾有居民投訴蛙鳴、蟬鳴噪聲擾民的,但都沒聽說過處理得讓居民滿意的。畢竟被投訴的一方并非人類,而是不會說話的青蛙,沒辦法與它們協商讓它們注意影響,鳴叫時聲音小一點,或者什么時候叫、什么時候不叫,也不能為青蛙們戴消音口罩。當然,也不能像投訴者電話里講的那樣把青蛙捉走,更不能下藥把青蛙毒死掉。因為,這不僅不符合生態環保理念,還違反法律規定呢。
既然有居民提出了問題,那我們就要認真對待,既不能懟回去,也不能置之不理。不然,那還叫啥環保為民,還叫啥以人民為中心?!
為了處理好這個特殊的投訴,王大隊長決定親自出馬。
是日下午,王大隊長帶著大隊的同事小周,特地去考察市民投訴的西家大塘及其附近的居民小區。但見,高樓大廈包圍的西家大塘,水中荷葉田田,荷花盛開,水邊蘆葦、蒲草、千屈菜叢生,岸邊柳絲輕搖,時不時還有白鷺和水鳥飛翔,好一派難得的都市生態田園風光。雖然盛夏天氣炎熱,依然有不少市民從空調房間里走出來,到西家大塘旁邊休閑。
夜幕降臨,華燈綻放,晚飯后的西家大塘及周邊更是熱鬧,許多市民都把這一帶當作城市客廳,晚飯后來這里散步,打太極拳、跳廣場舞。時不時地幾只流螢穿柳飛舞,時不時地一兩聲蛙鳴,讓西家大塘的夜色更加美好。
晚上十點左右,人們漸漸散去,路燈紛紛熄滅。當星星點亮夜空,青蛙開始激情登場,歡快地鳴叫起來。初時,一兩只青蛙仿佛試探性地鳴叫幾聲,接著便有更多的青蛙緊隨其后地鳴叫起來,繼而連成一片,鼓——哇、鼓——哇!此起彼伏,如波濤洶涌,如萬馬奔騰,儼然夏夜里一支龐大的青蛙樂隊進行激情大合唱。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聽著陣陣蛙鳴,王大隊長不由得輕聲吟誦起唐代賈弇的這首《孟夏》。在詩人筆下,夏季江南水鄉縈繞耳際的蛙聲,似管弦之樂美妙動聽。
在王大隊長聽來,這陣陣蛙鳴是大自然的聲音,這聲音是那樣的曼妙,那樣的悅耳。但在部分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感覺中,卻是難以忍受的噪聲污染。
該如何處理市民的投訴,并讓市民滿意呢?以往對待市民的投訴,都是通過行政措施或通過協調,消除市民投訴的污染源,或減輕污染程度。而這次卻不能再用這一招了。既不可能順著投訴人的意見辦,還要讓投訴人滿意。這確實有些難為人。
人已散盡,坐在池塘邊石凳上的王大隊長與小周還在一起討論著兩全的對策。
兩人談起最近局里在組織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心中豁然開朗。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就是指導處理這次蛙鳴投訴事件的理論指南啊。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如同這里的小區是我們的家園一樣,西家大塘就是這些青蛙的家園。對這些愛唱歌的青蛙,既不能趕走,更不能剿滅,我們不僅要允許它們歌唱,還要保護好它們,傾聽它們的歌唱、欣賞它們的歌唱。
王建想到用人與自然的關系去回復居民的投訴,嘗試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對此事做出一個正面解釋,希望市民能夠理解。
回到辦公室,王大隊長與小周打開電腦,邊起草、邊推敲、邊修改,給市民的答復很快形成:
人由動物進化而來,人類與青蛙都是地球的主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如同西家大塘周邊小區是我們的家園一樣,西家大塘也是那些青蛙的家園。夏夜青蛙鳴叫是正?,F象,不叫才不正常呢!青蛙在自己的家園里放歌,那是它的自由。我們沒有理由限制或剝奪青蛙歌唱的權利,也沒有把它們驅離自己家園的權利。不能因為我們人類強勢,而欺侮弱小的青蛙。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鼻嗤苁鞘芊杀Wo的兩棲動物,蛙聲一片是生態環境良好的標志,城區里能聽到蛙鳴聲聲,是我們的福氣,是近年來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珍貴成果,展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當我們轉變了心態,昔日聽來是惱人噪聲的蛙鳴,就會成為悅耳的仙樂,焦躁的情緒就會變得怡然自若。
我們應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請市民朋友對愛唱歌的小青蛙,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子夜時分,王大隊長拍板將這個答復稿發到了局網站的群眾信訪投訴回復欄,同時報給了政府服務熱線平臺。
在江淮市城區鼓樓廣場的東北角、雞鳴山的北面,古臺城與后湖之間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地名,叫西家大塘。
雖然地名叫西家大塘,但從20世紀80年代搬到那一帶居住的居民,壓根兒就沒見過那里有什么大塘,就連一個小水塘的蹤影也沒有看到過。附近只見一棟棟鱗次櫛比的高樓,以及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流。那里地勢低洼,逢雨必淹,小雨小淹,大雨大淹,是每年夏天城里“看?!钡慕^佳之地。近年來,隨著網絡自媒體的發達,西家大塘的“海景”照片傳遍網絡,知名度大增。周邊居民真是遭罪,住在一樓的居民每隔三五年,家里就要進一次水,保險公司也不愿意為那里居民的私家車投水淹險。
如此,西家大塘一帶也成了令政府,特別是水務部門的頭疼之地。
既然沒有水塘,卻為什么叫這個水靈靈的地名呢?
地方志資料告訴人們,西家大塘這個地名原來是名副其實的,因為那里曾經真的有一個大水塘。史載,早在宋朝時期,雞鳴山北側山下即有一處“足稱異境”之地。從山背后沿小徑走進,初入無奇,繼續前行豁然開朗,但見山嵐水色,花草芬芳,霞影絢爛,美不勝收。明代后期,開始有人來西家大塘墾殖。三兩茅舍散居其間,宅旁楊柳輕拂,桑麻竟豐,一派田野風光。清末,胥自修沿塘建園,塘內栽荷,塘邊植葦,岸圃置菊,遠處黛墻,引來眾多游人,遂使胥家大塘名聲更噪。因“胥”“西”諧音,后來,“胥家大塘”在口口相傳中變成了“西家大塘”。到民國年間,因西家大塘土沃水豐,又有培菊基礎,遂辟為藝菊花圃。進入秋季,花團錦簇,燦若錦繡,紛彩異常,賞花之人絡繹不絕。更有遠者乘舟至進香河逾山而下,或騎驢迤邐來游,競相選購,到晚滿載而歸,各得其樂。到20世紀六十年代,西家大塘還余有一塊頗大的水面,大塘四周垂柳迎風搖曳,數十間平房散落周邊,周圍田畦種滿蔬菜瓜果,一派田園風光。盛夏的西家大塘景色最美,岸旁柳蔭遍地,塘邊茭白水芹、荻花菱葉,水面荷葉田田,荷風拂煦,池水清冽,白日蟬鳴蜓飛,入夜蛙鳴陣陣,是人們納涼戲水的世外桃源。
自古以來,西家大塘就是青蛙的樂園。據地方志記載,西家大塘曾經生活有61種青蛙,其中有些還是稀有品種。“西家大塘聽蛙鳴”,曾是著名的江淮八景之一。
自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的腳步,西家大塘與城里許多其他水面一樣被逐步填埋。伴隨著一棟棟高樓的拔地而起、一條條馬路的建成或拓寬,西家大塘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那一汪碧水再也看不到了,曾經的聲聲蛙鳴消逝在地方志里,只留下了一個水靈靈的地名。
在填掉水面上建樓房,不是順應自然的行為,大自然是要發出警示的。當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時,填掉燕雀湖建皇宮,后來因地基不均衡下沉,宮城前俯后仰,有些宮殿墻體開裂,以致成為朱棣遷都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
幾百年后,這一幕在西家大塘重演。西家大塘片區的樓房在建成二十來年之后,也出現了墻體開裂問題,加之逢大雨必淹,居民意見很大,投訴不斷,有好幾年夏天還出現了居民集體到市政府尋求救助的群體信訪事件。
提起西家大塘片區,一屆又一屆市政府無不感到頭疼。一屆又一屆市政府也都想解決掉這個問題,但都苦無良策,便一直拖了下來。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觀念一變天地新。
生態保護與修復!江淮市政府終于找到徹底解決西家大塘片區問題的金鑰匙。
既然當年填掉西家大塘建房子、修馬路,悖逆了自然規律,現在咱們知道錯了,就下決心改正過來。
結合舊城改造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政府把原來埋掉的西家大塘恢復到了接近原來面積的舊觀,并且堤岸不做硬化處理,保持水陸生態系統的聯系。不幾年,消失多年的青蛙又回來了,并一年年多起來。
西家大塘,重新名副其實,充滿了生機。
夏夜,青蛙鳴叫,那是它們在說話,在交流信息,在談情說愛。鳴叫,是青蛙的天性。青蛙鳴叫,不是新聞,不叫才是新聞哩。
“大明湖的蛤蟆——干鼓肚”。泉城濟南的歇后語,說是大明湖里蛙不鳴。
民國軍閥張宗昌曾有打油詩:“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蛤蟆,一戳一蹦跶”。大明湖的青蛙在湖中碧綠的荷葉上蹦來跳去,頭仰著肚子一鼓一鼓的,就是發不出聲來。看著,都急人。
據說,大明湖的青蛙以前是鳴叫的。乾隆在巡游的時候,嫌青蛙的鳴叫聲太吵鬧,就下了圣旨讓這些青蛙閉嘴。天子生氣了,青蛙們嚇得瑟瑟發抖,從此再也不叫了。
當然,這個傳聞顯然是玩笑,真實的原因還有待于科學家破解呢。
西家大塘的青蛙如果通人性,一定會抱怨:嘿!生活在城里真憋屈,鳴叫幾聲,居然還被投訴。
生態環境局對市民青蛙噪聲投訴的回復,可以說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富于哲思和詩意,很快引發網絡關注,網民紛紛為生態環境局點贊。
消息仿佛長了腿腳一樣快速地傳遍江淮市,市民們由此都知道了西家大塘的生態環境全市一流。網絡輿情引來市民關注,不少市民晚飯后自駕車或乘地鐵、公交專門來西家大塘聽蛙鳴。夏天的夜晚到西家大塘聽蛙鳴,成了江淮市最富特色的夜生活。
西家大塘成了網紅打卡地。生態環境局的回復如同為西家大塘附近的房地產做了廣告。人氣旺了,周邊的房產隨之也升值,房價上去了,租價也上去了。那位激烈的投訴者如今心里樂開了花,他開設小店賣起了蛙鳴文創產品,收益還挺不錯呢。
有的居民做起了生態旅游,并請來專業團隊量身設計,角角落落隨處可見青蛙元素。
真是復活一片塘,造福半座城。
青蛙是大地的精靈,自然的歌手。多數城里人上數三代都是農民出身,兒時枕著蛙鳴入眠太平常不過了。不曾想,在城里生活幾十年,竟然再也聽不到了,這蛙聲竟成了回蕩在記憶里的天籟之聲。在許多夏日的靜夜,想著就會生發出無限的懷念與美好。
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聽一聽蛙鳴聲聲,心情就會格外的開朗。鳴蛙叫得最歡暢的是雨后。每每雷雨驟停,只要有一只領頭的青蛙鳴叫第一聲,四周就會傳來此起彼伏的和鳴。高音,低音,一陣陣,一片片,簡直就是綠色海洋里的一場免費音樂會,讓欣賞它的人為之陶醉,為之沉迷。
退休的住建局張局長小時候的夏夜,就是在蛙鳴聲聲中入睡的。退休了,從繁忙的工作中,進入不需要按時上班、開會、批文件、作報告的清閑日子,一下子很不適應。煩躁,失眠,食欲不振,脾氣也變暴躁了。得知西家大塘的蛙鳴后,連著幾天晚飯后,專門跑到西家大塘聽蛙鳴。聽著,聽著,心情變得平順起來。不久,他賣掉高檔小區的大房子,移居到了西家大塘。
“蛙鳴一枕天然曲,醉醒東窗日影長”。聲聲蛙鳴治好了張局長的失眠,給他帶來了晚年的幸福與快樂。
后來,市政府順應市民要求,將西家大塘建成了蛙鳴特色主題濕地公園。
附近的中山門小學在市生態環境局的指導下,成立了愛蛙小組,通過市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宣傳。
市生態環境局乘勢而上,指導西家大塘所在的鎖金村街道聯合中山門小學等單位創辦生態環保大講堂,成了全市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品牌,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荷葉田田,荷花嬌艷,蘆葦搖搖,蒲草裊裊。呱!呱!鼓——哇!鼓——哇!一聲聲古典而詩意的蛙鳴聲響起來,時而雄渾低沉,時而高亢激昂,時而遠,又時而近。那悅耳的蛙鳴,如同大自然永遠彈奏不完的美妙音樂。
在人們的精心呵護下,夏天的夜晚,西家大塘的青蛙——這大自然的歌手唱得更歡了。
選自《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