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城市的理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治國理念在城市工作中的具體貫徹,是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思想在城市空間的具體顯現,是“以人為本”在現代化道路中的價值路徑,是從人民立場出發落實人民主體的新實踐,體現了黨的治國理念,是新時代探索現代化城市發展之路的根本遵循。堅持人民城市指導理念,推進新時代城市建設,必須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在人民城市建設全過程,順應城市建設和發展客觀規律,加強城市治理制度體系建設,把握社區這一城市工作的基礎和重心,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實現人民城市的人民建構、人民書寫、人民享用。
關鍵詞:人民城市;價值意蘊;實踐要求
十八大以來,聚焦人民城市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5年12月,他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習總書記為我們提出了城市建設的新要求,明確了我國城市建設的價值指向。2019年在考察上海時,習書記又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重要理念。2020年11月,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講話中,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堅持廣大人民群眾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3]。總書記關于人民城市的理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在城市發展中的具體貫徹,是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思想在城市空間中的具體顯現,是“以人為本”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具體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時刻堅守人民立場、以初心探尋道路的治國邏輯,是新時代探索現代化城市發展之路的根本遵循。
一、人民城市是中國特色城市建設的新理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這一思想堅守“人民”底色,遵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于新時代中國城市建設的實踐,面向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回答了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的重大命題,指明了人的發展和城市發展雙向建構下的基本方向和路徑。
從世界范圍來看,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指明了中國特色城市建設的根本屬性,即人民性。人民和城市的關系是城市觀的根本問題,人民城市的理念回答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人民是城市的建造者、享用者、評價者,城市的發展以人的發展為基礎,以人的發展為旨歸。人民城市是“為民”“屬民”的,這是人民城市與資本主義城市建設在政治屬性上的根本差異。
人民城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從“人民”這一根本指向出發,人民城市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把人民的向往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方向,把人民的需求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追求,把人民的痛點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重點,把人民的感受作為檢驗城市發展成效的標尺”[4],在城市建設中,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創造精神、接受人民的審閱評判、滿足人民的發展需求。城市是人民力量的顯現,要把城市建設中的空間規劃、環境治理、城市正義等問題和人民利益需求緊密結合,以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度為標尺進行評判,不斷滿足人民發展的需求,提升城市發展水平,使城市成為人民自我實現的美好空間。
二、人民城市是對新時代人民訴求的時代回應
從城市的發展歷程來看,城市是人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形成的人工化環境,城市是人身體和精神的居所,承載著人的發展。城市的發展和人民主體的實現成為城市發展的雙向建構。人民城市是對新的時代背景下人的美好生活訴求的時代回應。
(一)人民城市是對城市建設實踐的邏輯升華
城市是“化生物的繁衍為社會的創造”[5],是人實踐活動的產物。人民城市的提出是在我國城市建設的實踐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城市發展規律、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的邏輯升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城市建設被提上日程,從恢復生產、進行城市規劃、實施城市管理到確定城市工作路線,鞏固了新生的政權,并逐步提出了城市為工業生產和工人服務以及城市屬于人民的社會主義城市建設思想。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旗被舉起,城市化進程亦隨之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與城市建設的實踐相呼應的新發展理念也競相登臺。增長擴張型城市發展理念在改革初期引導城市數量和區域走上了城鎮化的快車道;經營城市理念主張在市場化環境下通過資源配置突破城市建設資金瓶頸,促進城市功能完善;和諧城市理念提出城市系統內部各要素如政治、經濟、文化、自然以及城市人的和諧共存;城鄉融合發展理念主張城鄉實現一體化發展、融合發展,打破農村和城市的二元對立。這些探索在四十多年間使中國城市發展實現了數量增長、布局擴大、層次跨越,城市人口規模擴增,截止2021年末,中國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4%,中國城市化進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但與發展同時出現的是不均衡、不平等的狀態,中國城市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城市病”。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新理念,描畫了中國發展的新篇章,在城市發展方面,從具體實際出發,面向民族復興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的目標,對傳統城市發展模式進行反思,總結西方城市發展的經驗教訓,探索有效破解“城市病”的新路徑,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方案。在物質層面,主張城市的多樣性、人性化、宜居性;在價值層面,提出美麗城市、文化城市,延續城市文脈;在治理方面,更新理念,注重系統整體化的治理模式。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人民城市”新論斷,從制度構架的層面把城市發展規律、人們對城市發展的理想與中國城市發展實際結合起來,解決了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實現了發展理念的轉變,構建了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邏輯升華和實踐升級。
(二)人民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訴求的實現空間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顯著增加,城市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撐,也是人民美好生活訴求的重要載體和實現空間。但是,城市狂飆突進式的發展也導致了城市發展與人的需求相悖離的異化現象,人們在創造城市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諸多的城市問題,人的需要性、精神性、實踐性與城市發展的矛盾凸顯出來:如對空間的過分索求造就的城市“超越自然”的生存空間,導致人們生態觀念淡漠和城市環境持續惡化;基于經濟利益驅動的物質建設先行而精神需求滯后帶來的城市人物質精神發展失調;城市規劃布局、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等突出矛盾。城市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緊張關系越來越成為普遍性的問題,“城市病”突出,人們的城市生活陷入“房奴”“蝸居”“鐘擺式交通”“雙城生活”等發展困境,產生了巨大的生存焦慮,逃離城市成為城市人的期待。城市發展和人的發展相悖離的現象,使我們有必要深刻反思城市發展的終極目的和價值,實現新的發展階段人的生存發展的深刻變革。人民城市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深刻反思城市的發展目的、城市的主體、城市的發展方向等根本問題的基礎上,辯證分析“人民”與“城市”的關系,厘定城市發展的核心價值,實現了人民城市的主體轉變和路徑探索。
(三)人民城市是實現人民共建共享的價值空間
西方國家注重個體價值,城市發展建立在“個體”基礎上,以個體為主體,看似公平正義,實際上,難以掩蓋因“個體”膨脹帶來的利益占有過度化,導致利益對立和階級分化,實質上只能是工人階級主體利益被剝奪,資產階級主體利益得到實現。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6]共同體既能為個體發展確立基礎、提供條件,又為個體利益實現設置規范、進行約束。人民城市以馬克思的共同體理念為基礎,實現了個體主體到人民主體的轉換。人民城市肯定和尊重個體價值,同時,強調保障每一個個體作為主體價值的實現,這正是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下共建共享理念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當前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來看,跨越了物的需求層次階段,人們開始更加注重公共生活領域和精神空間的建設,這就對主體的共建共享提出了要求。人民城市強調人民是城市的建設主體、利益主體,尊重主體身份,規范公共權力,保障主體之間地位平等和權利公平,并通過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精神塑造增強人民的情感認同和相互肯定,促進人們在共同參與中共創發展空間。
三、人民城市的科學實踐要求
人民城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創共享、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探索人民城市的科學發展道路,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探究城市發展客觀規律,創新開展人民城市頂層制度設計,把握新時代人民城市工作的基礎和重心,以實現人的發展和城市發展雙向建構為導向,實現人民城市的人民建構、人民書寫、人民享用。
(一)堅持黨引領和統籌人民城市工作全過程
從近代以來中國城市革命、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歷程來看,我國城市在幾十年間快速發展、大踏步趕上時代步伐,實現城市發展的跨越升級,最根本的是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黨的領導,保證了城市建設在各個發展階段始終是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人民意愿所主導的。黨的領導,也是組織和動員人民群眾以主體姿態參與城市建設,把中國城市發展一步步推向前進的核心力量。新的發展階段,全球化進程持續深入,以數字化、信息化、知識化為動力的現代化進程持續推進,城市的發展模式和人的生存發展都將發生深刻的變革,有效確保人民城市的“為民”屬性,確保人民在城市建設的主體地位、城市享用的權益地位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要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動員和引領人民城市建設的整體效能,確保人民城市的價值指向和前進方向。
(二)積極探索人民城市建設客觀規律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被創造的過程,其實質是創造人化環境、協同群體關系、實現人的發展的整合互動。人民城市是人們探索城市建設中的新認識,也是當前階段推進城市化發展的新實踐,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重大議題。目前,人民城市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尚有許多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研究,因此,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加大人民城市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積極推行具體方案的試點研究,是把人民城市由理念推向實踐的重要基礎。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綜合政治、經濟、文化、規劃、管理等多學科資源,積極開展跨學科聯合研究,創建政府、學校、企業、社區等不同機構資源共享,組織研究團隊,開展理論和實踐綜合研究,準確把握新時代人民城市發展特點,探究城市建設規律,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城市發展新路子,確保人民共享美好城市生活,更好地為世界展現中國形象,為世界提供城市建設的中國經驗。
(三)創新開展人民城市頂層制度設計
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要求堅持“為民”屬性,堅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群眾路線相結合,統籌打造城市人民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堅持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使城市成為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美好空間。要做到自然生態、城市工作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發展,既要有“空中視角”的規劃,也要避免“千城一面”的雷同,既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積極研判,也需要在具體實踐中總結探索,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這就要求城市建設要有前瞻性、系統性、協調性,要立足戰略高度,加強統籌規劃,開展頂層設計,構建一套精準、全面的制度體系保證這一長期宏大的工程。
(四)把握新時代人民城市工作的基礎和重心
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堅持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就必須要重視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環節,推進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基層治理共同體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多元主體平等參與、充分協商,通過“有事好商量”實現“人民的事人民議,人民的事人民定”,又有助于培育人民的公共意識,增強人民歷史主動精神,培育具有主體性的新時代人民群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區”。城市社區是城市人民共同體的最小單元,是社會群體的匯集點,是社會治理的著力點,社區地位的基礎性決定了城市建設和治理必須向社區下移。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要求在城市建設和治理中重心下移,一方面要把力量、資源、重心向社區下沉,在管理人員、經費等方面充實社區,為壯大社會力量、提升服務能力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提升社區功能,建立服務中心、延伸服務項目、提升智能化效率,將下沉資源轉化為治理能力。要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加強社區管理智能化水平,引導社區居民公共話語平臺構建,充分挖掘社區居民智慧,提升社區治理效能,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構建、共同治理,共享城市建設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5-12-23(1).
[2]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N].人民日報,2019-11-04(1).
[3]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13(1).
[4]謝堅鋼,李琪.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為指導推進新時代城市建設和治理現代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楊浦濱江講話精神[J].黨政論壇,2020(7):4-6.
[5]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倪文彥,宋俊嶺,譯.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5:58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作者簡介:雷英英,碩士,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哲學科社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哲學、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