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瑤 趙欣宇
摘 要: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老齡化的挑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老齡化使我國呈現出“未富先老”的局面,阻礙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解決老齡化問題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我國出臺了“三孩政策”,“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實將會解決我國人力資源短缺,家庭養老負擔過重,社會經濟發展緩慢,政府財政壓力過大等問題,可以有效扭轉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局面。雖然“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實對解決老齡化問題有切實成效,但由于某些因素使得政策推行過程中仍舊存在著一些阻力,阻礙政策的有效落實。本文將從思想觀念局限、養育成本壓力、女性自我價值實現和家庭養老負擔四個方面對“三孩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阻力進行分析,并針對存在的阻力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三孩政策;人口老齡化;養育成本
中圖分類號:C9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8 — 0099 — 04
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當前總人口14.1178億,其中0-14歲的人口為2.5338億,占總人口的17.95%,與2010年相比上升了1.35個百分點;15-59歲的人口為8.9438億,占總人口的63.35%,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6.7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9064億,占總人口的18.70%,與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個百分點[1]。通過此數據不難看出,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顯著增大,適齡勞動人口占比明顯降低。雖然我國近幾年的生育政策調整使0-14歲的人口規模有所增加,但從總體人口結構來看,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仍呈現加速狀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生活的穩定使得國民生育意愿增強,此時相對自由的生育環境導致中國的人口數量迅速增長。為控制人口規模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倡導國民要“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并于1982年將計劃生育政策寫入《憲法》,確定為中國的基本國策,至此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長期對人口數量的嚴格控制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就已經顯示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嚴重的問題。因此,我國及時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二孩政策”以提高生育率,改善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但是,通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的結果可知,“二孩政策”的實施并沒有取得切實成果,我國的生育率仍處于較低水平,人口結構持續惡化,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現狀,改變我國人口結構,保障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和社會的生機活力,中共中央于2021年5月再次對生育政策進行調整,由實施“二孩政策”轉變為實施“三孩政策”,并提出與之相對應的配套支持措施,推動政策有效落實[2]。
(一)緩解人口老齡化
對于老齡化現象,聯合國統一的判定標準是: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個百分比或者65歲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個百分比,這個國家就被認為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現象。依此標準衡量,我國自1999年老年人口占比達到10個百分點后,就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3]。從人類發展的層面來看,出現人口老齡化現象是人類文明的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進步的必要階段。但是與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老齡化進程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顯得太過突然,僅用了20年的時間,老年人口占比就達到了18.70個百分點。有關部門預計,在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億,人口老齡化程度會進一步加深,這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阻礙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只有積極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化現象,才能突破人類發展的壁壘,促進國家全面發展。“三孩政策”的實施旨在增加我國出生人口數量,提高青少年人口占比,政策的有效落實將會促進我國人口持續均衡發展,從根源上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二)保持人力資源稟賦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帶來許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人力資源的缺失。通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可知,0-14歲人口增加率1.35%遠小于15-59歲人口減少率5.44%,即潛在勞動力的增加數量會遠不及勞動力的減少數量,若任其發展,必然會導致我國勞動力人口的大量減少,最終導致我國人力資源的不足。隨著經濟和醫療事業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降低,而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是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若想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障我國人力資源稟賦,提高生育率無疑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因此優化生育政策顯得尤為重要。但從“二孩政策”的實施結果來看,其對中國生育率的影響非常有限,“二孩政策”的實施只是增加了短期勞動力的數量,并不能保障中國長期勞動力供給。從長期發展來看,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應當繼續提高生育率,因此“三孩政策”的落實有效就成為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的必要條件。
(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三孩政策的實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正向推動的作用。一方面,“三孩政策”的實施能夠促進我國母嬰市場發展,施激發了中國母嬰市場的內在潛力,擴大了母嬰市場規模,給母嬰行業帶來新商機,從而促進行業的發展,帶動社會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三孩政策”的實施能夠應對我國老齡化問題,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享受著巨大的“人口紅利”,即高占比的適齡勞動力人口會帶來的較高的社會生產力和資本回報率,促進國家經濟增長。但是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到來使得這種“人口紅利”逐漸減弱,造成了我國“未富先老”的局面[4]。不僅如此,老齡化在制約著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約束著其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美國經濟學家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中提到:“老年人沒有經濟收入來源,主要的消費是中年時期的儲蓄”,所以老年人的消費會比較節省,這不利于了我國擴大內需,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老年人相比于年輕人更加喜歡穩定,選擇有風險的投資理財方式幾率小,阻礙了投資對國家GDP的推動作用,制約了國家經濟的增長。
(四)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人口老齡化使得政府的財政壓力增大,主要體現在政府在養老保障方面的支出增大,在土地出讓和國家稅收方面的收入減少。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加重了家庭和社會的養老負擔,使得家庭和社會組織對國家養老保障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必然會使政府劃撥更多的財政撥款用于滿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基本福利。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還影響著房地產行業活力,使得購房人群增長乏力,國民購房需求降低,房地產消費疲憊,從而影響了房地產商的拿地積極性,使得政府土地出讓的收入減少。此外,人口老齡化還使得勞動人口數量減少,國民消費水平降低,從而影響了個人所得稅和商品增值稅的稅收,導致國家稅收收入減少。所以,推動“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實,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才是緩解政府財政壓力,保障政府財政發展活力的關鍵。雖然三孩政策實施的同時附帶了一些配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當前的財政壓力,但是從長期來看,三孩政策的有效實施可以為社會注入生機活力,促進社會創新,改善人口結構,減少人口供養比例,有利于國家經濟發展。
(一)思想觀念的局限
在看待生育問題上,人們普遍認為,適齡生育人群具有強烈的生育意愿,嚴格的生育政策是限制生育率增長的主要原因。這種思想出現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中國自古有養兒防老的說法,把養育孩子看作是對自己老年生活的投資,養育孩子越多就表明自己年老之后的生活越有保障;二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適齡生育人群因長期被限制生育而增強了生育意愿,只要放寬生育政策就會帶來生育率的激增。因此,政府制定“二孩政策”的內容停留在“國民擁有可生育的權限而不是國家具有提高生育需求”的層面。事實上,通過“全面二孩”政策對生育率影響的結果可知,這是一種思想局限,產生這種局限的主要原因是對生育人群思想了解的滯后性。經過改革開放所帶動的生育思想的轉變和長期提倡的“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的洗禮,現代適齡生育人群的生育觀念較以前適齡生育人群的觀念相比已經有所改變,他們已經忽略現實的人口結構的不合理化,把“少生、優生”視為科學、文明的生育觀念。
(二)養育成本的壓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觀念的改變,人類的養育成本變得越來越高。在農業社會時期,人們在教育上的花費很少,主要靠體力勞動生產來維持溫飽,那時的人們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育便可以參加生產勞動活動,社會形式屬于體力勞動力社會,養育孩子的成本低;到了工業社會時期,工廠和企業的出現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生產技能需求。用人單位細化的分工要求具體的特殊技能,這必然要求更多教育成本的投入,同時大量工業商品的出現增加了人們的購買需求,教育投資和購買需求的共同作用使得養育成本增加;發展到現代數字化社會時期,腦力勞動在總勞動中的占比顯著提高,教育投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高度,這就使得教育的開支占據著“三孩”生育成本中很大的比重。除此之外,科技進步為人類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各種生存成本。社會發展使得人類的生育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提高的阻礙已經從“能不能生得出”的政策障礙變成了“能不能養得起”的物質障礙[5]。
(三)自我價值的實現
由于時代的要求和文明的進步,現代的人受教育的禁錮越來越少,接受教育的性別差異越來越小。與早期的社會相比,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升高,思想更加開放,也擁有更多發展自身事業的機會,因此越來越多女性在家庭和事業中選擇后者,追求學歷的提升和事業的發展,以實現自我價值。以此來看,“三孩政策”的落實無疑是女性事業道路上的絆腳石,阻礙女性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方面,對已婚的女性來說,由于生理特性,生育意味著需要投入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來自我休養和照顧幼兒,這樣必然會減少原有的家庭收入并且會喪失很多的工作晉升機會,所以她們會選擇減少生育次數來避免職業危機的出現。另一方面,對于未婚的女性來說,“三孩政策”的落實會讓企業對女性求職者的要求更高,這樣就會使得女性具有更大的就業壓力,她們更容易延長受教育年限提升自我專業能力以應對就業壓力,推遲結婚和生育的年齡以獲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我價值。
(四)家庭養老的負擔
當今社會養老模式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但傳統受家庭觀念的影響,家庭養老依舊是中國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年輕人的人均贍養比例逐漸增加,家庭養老負擔加重,家庭內部支出結構向贍養老人方向傾斜。基于家庭養老負擔不斷加重的背景,“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實顯得尤為困難。首先,一個家庭在承擔養老負擔的前提下,若再想生育,其應對生存壓力的措施分為兩種:一是降低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縮減家庭其他方面的開支作為贍養老人和撫養孩子的花費;二是增加家庭勞動成員的工作強度,以獲取更高的資本回報來應對家庭高額開支。事實上,無論哪種方式都會增加家庭勞動成員的生存壓力。再者,贍養老人和撫育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家庭勞動成員生活幸福指數降低。試想一下,如果兩個獨生子女通過婚姻組建家庭,雙方都沒有祖父母的情況下夫妻二人就需要贍養四個老人,如果再生育三個孩子,夫妻二人就要同時照顧七個家庭成員,這樣二人將會承受難以想象的生存和心理壓力。
(一)改變思想觀念,弘揚文化驅動
推動“三孩政策”有效落實,保證生育率穩定增長,政府首先要打破人們固有的思維局限,從文化上入手改變適齡生育人群現存的生育觀念,建設文明友好的生育環境。其次還要充分明確的表達出“鼓勵生育”的觀點,在思想上提高國民生育意愿,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生育率低的問題。具體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要傳播良好積極的婚嫁生育風氣,從婚嫁、生育、養育、教育等方面入手整改,摒棄陳規老套、男子主義、天價彩禮的不良婚嫁風氣,提倡適齡婚嫁、適齡生育、優生優育,共同育兒、責任共擔的家庭良好婚嫁觀念;第二,要優化社會生育文化,提高適齡生育人群因生育行為所帶來的幸福感以及適齡生育人群對生育政策的滿足感,弘揚母親偉大,理解女性辛苦,杜絕性別歧視行為的發生,建造社會全體成員尊重生育的社會環境,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
(二)強化配套措施,緩解養育壓力
從“二孩政策”的實施情況和調查結果來看,“養不起”是許多家庭拒絕生育的理由。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每多養育一個孩子就表明要在孩子教育、家庭住房和醫療衛生方面多一筆大的開支,增加了家庭的生活負擔。因此只有合理的降低家庭的養育成本,才能推動“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實。在教育方面,政府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規,保障教育資源供應,統籌教育資源配置,擴大普惠性教育覆蓋范圍,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降低家庭教育成本。充分保障“雙減政策”落實有效,杜絕教育“內卷”現象、培訓機構借機斂財現象的再度發生,緩解家庭教育負擔[6];在住房方面,要通過優化稅收體系,制定合理的住房支持政策,緩解國民在住房方面的壓力,保障國民的住房權利;在醫療方面,要發揮中央財政的帶動力,通過發放政府生育補貼,提供公共照護服務,設立非營利性女性服務機構,創建非營利性兒童醫院,減少家庭醫療開支。
(三)健全婦女保障,實現自我價值
保障婦女基本權力,防止“因生孩子失去工作崗位、喪失就業機會,影響升職加薪”等女性就業歧視問題的出現,滿足女性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營造尊重女性的社會環境,才能切實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推動“三孩政策”落實有效。在制度層面,要完善生產休假和生育保險制度,確保女性不會因生育原因在就業、升職等方面受到不利影響,提倡帶薪休產假和男女雙方交替休假育兒,保障女性就業的合法權益,擴大生育保險保障范圍,完善育津貼制度,提高生育保險待遇保障水平[7];在社會層面,要建立共擔生育成本機制,適量分擔企業的員工生育成本,為用人單位建立生育成本合理分擔補償機制,同時還要對維護女性合法權利的機構給予政策支持;在社區層面,要建設母嬰公共服務機構,社區托育機構、發展母嬰服務多元性和普惠性,滿足不同家庭育兒的基本需求[8]。
(四)緩解養老負擔,健全養老體系
養老負擔的加重會使年輕人耗費更多時間精力去贍養老人,從而降低年輕人的生育意愿,導致“三孩政策”難以有效落實,最終形成生育率持續下降、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惡性循環。因此,健全養老體系,緩解家庭養老負擔是推動“三孩政策”有效落實、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一個必要條件。對于如何健全養老體系,有以下幾點建議:完善養老保障制度,豐富養老保險金籌集方式,鼓勵未退休者自存養老金,預防養老資金不足;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減小養老資金風險,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醫療需求;積極引入商業養老年金險,增加商業養老年金供給,保障老年人退休后的基本福利;興辦社區、事業單位幫扶養老機構,推動養老服務方式社會化、多元化,設立老年基本醫療、康復、娛樂、鍛煉場所,分擔子女陪護負擔。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三孩政策”的實施早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由于政策推行中存在的諸多阻力,“三孩政策”的實施并不代表著“三孩時代”的到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人們的生育意愿,滿足家庭育兒需求才能切實提高我國的生育率,傳播良好生育文化、強化政策配套措施、健全婦女與養老保障體系才是推動“三孩政策”落實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寧吉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J].中國統計,2021(05):4-5.
[2]陳衛.中國的低生育率與三孩政策——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與經濟,2021(05):25-35.
[3]鄭功成.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22):19-27.
[4]蔡昉.如何開啟第二次人口紅利?[J].國際經濟評論,2020(02):9-24+4.
[5]張翼.“三孩生育”政策與未來生育率變化趨勢[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04):30-36.
[6]李一陵.不斷優化配套措施推動三孩生育政策落地[J].中國衛生人才,2021(09):8-9.
[7]袁濤,范靜.三孩政策下完善生育保險制度有關對策和建議[J].人口與健康,2021(09):37-41.
[8]解讀三孩生育政策推動構建包容性配套支持措施[J].婦女研究論叢,2021(04):48-82.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