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摘 要:養雞副業與蛋業發展休戚相關,但近代中國的養雞業與蛋業是處在無序發展的狀態下,二者之間缺乏產業聯動,近代中國蛋業的發展并沒有帶動中國養雞副業的轉型發展,相反二者長期處于割裂與失聯的發展狀況中,都無法轉向現代化經營模式,而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缺位以及小民經營理智化。
關鍵詞:養雞副業;蛋業;全球貿易體系;小農生產動機
中圖分類號:K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8 — 0109 — 04
(一)世界市場需求下的中國蛋業發展
近代中國蛋業的發展是在世界市場的需求下帶動的,其營銷增長都隨著世界市場的變動而變動。中國蛋業的發展始于19世紀末,其出口中心是廣州、上海和漢口;民國元年以前鮮蛋僅僅售往日本、海參崴、香港,后來逐漸推廣到南洋群島;民國初年,中國蛋業發展迅速,尤其是一戰爆發以來“各國需要食品甚殷,華蛋銷路遂廣”[1]。中國蛋業可以趁一戰而崛起,是因為“英法德各國所消費的蛋,本來都由埃及,丹麥和俄國運來。但是戰爭發生后,埃及和俄國的蛋都難運到他們從前的市場上去”[2],市場的空缺,給予了中國蛋業發展機會。歐戰時“內地蛋廠,風起云涌,相繼設立”[3];民國二十三年華商開始仿制冰蛋,并經營鮮蛋等直接出口;到民國二十八年及二十九年,單價高昂,銷路旺盛,處于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冰蛋當時占全歐市場的92%,鮮蛋占比2.3%,干濕蛋約占全數,其中冰蛋以及鮮蛋送往英國,干蛋銷售到美國,濕蛋則是運往德國。根據表1中國蛋業的發展在1929年達到最高峰,“那時出口的有鮮蛋和保存蛋650000000枚,和一百十三萬擔的蛋產品,總值關銀51719803兩”[4]。后因各國關稅壁壘以及國內外市場競爭世界經濟不景氣有所衰落。
(二)落日余暉:1937年蛋業的回轉跡象
根據表2對比1935年的數據,1935、1936年的蛋業無論是從出口的量上還是出口的價值方面都是有相當的增長。在這一時期,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有所好轉,再加上各國加大擴張軍事的投入,軍事費用支出加大,這對中國的商業發展有積極意義。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改革幣制,從貨幣方面為蛋業發展提供了比較有利的條件,穩定了國外匯市,減弱了出口事業受匯率上升的影響。當時養雞與蛋業的行業人員對于這種行業發展的回興局面做出了評價,認為“世界養雞在這一二年中,大有回復之望,這種景氣好轉會進展到何種程度,會繼續到多少時候?世界養雞界是否有新的前途?這都是極有興味的問題,而有系于今后國際關系如何而定的。但這種養雞界的好況,凡為養雞家者,決不能過抱樂觀”[6]。但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這對于1937年的中國蛋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尤其是后續戰爭中中國對外港口的淪陷,主要依靠于對外出口發展的中國蛋業最終走向了衰敗。近代中國行業對于國際市場以及國際形勢過度依賴的現狀,不僅僅局限于蛋業,其他許多行業也同樣如此。

(一)轉型困難的中國養雞副業
蛋業發展離不開本土養雞事業的發展,世界市場促進下,中國蛋業出口額占比不低,但這并沒有帶動中國養雞業的現代化發展,相反,近代中國的養雞業一直處在傳統的農家養雞副業模式中。《雞與蛋》中常有文章提及養雞副業對于農家改善經濟的積極作用,他們提倡在農村推廣養雞副業,推廣外國優質雞種,改革養雞模式,但從后面相關養雞調查的文章來看,這些手段農民并不是完全不懂。真實的情況是外來雞種抗病性較本土雞弱的多,農民本身經濟能力有限,飼養外國雞風險比較大,且進行規模化養殖的風險性也不是農民所能夠承受的。養雞業尤其是產蛋受到產品性質的影響,很多地方是不能大生產的。養雞副業發展落后性的具體表現為:農戶零散養殖,養殖方法落后,養雞工場建設困難。養雞業在近代中國更多是作為農民的副業經營,且雞種“因為歷年來不加改良,以致雞種日漸退化,到現在,養雞已不能算作一種事業,只是農家的一件瑣事而已”,所以說近代養雞業的運營模式還是處在農戶零散養殖階段。另外,農民的養雞副業從沒有得到政府或知識界的指導和提倡,對于選種飼養生產等工作,一切聽其自然,始終守著舊法,不知改良。即使有開辦新法養雞場的,根據《雞與蛋》雜志中的記載,大多也以失敗落幕,即使有個別成功,規模也十分有限。

雞種以及雞種孵化技術落后。關于雞種,“我們中國的雞,由多數人的研究及記錄,每只母雞每年的雞蛋生產量,平均不出六十枚,外國已經花幾十年的工夫,改良好的純種雞,他的生產量,每年平均都在二百枚以上,甚至有二百八十枚,至三百二十枚的”[8],也就是說雞種產蛋量過低。另外,根據《雞與蛋》中的記載,雞蛋的孵化主要還采用一種世襲制的孵化技術,在論證近代工場手工業的時候,有學者提到過技術的世襲制,孵化作坊同樣,他們對自己的技術密不外傳。而且根據《中國各地孵化法》,可以看出中國養雞行業的不統一與落后性。從雜志文章還可以看出,養雞事業推廣者以及一些禽學專家認為當時中國養雞事業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雞種問題所以,很多農業推廣組織、學校都會進行雞種研究,但這一切都沒有具體改良雞種以及雞種孵化的技術。
(二)近代中國蛋業發展情形
近代中國“出產這雞蛋的地方,范圍是很小的,眼前只有安徽、江蘇、浙江、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江西數省而已”[9]。其具體的交易情況,各地也是不一致的。江北:一百十磅為標準稱大磅,每百十磅二十二元到滬后百磅二十四元以上。買賣以行家為轉手,滬上廠家及蛋行派人向當地行家接洽,采辦前預存底銀,該行為之代辦。取貨時付清貸款,容易缺磅退蛋、空蛋。長江:每元若干只計算;蛋廠通過蛋行來收買雞蛋或直接設莊。皖北:蛋行蛋廠自行設莊,蛋以個計,折合滬價每百磅十余元。不過皖北蛋價便宜,但不產竹,竹簍貴成本變高,滬廠不愿在這采辦。運河:與蘇北同百磅計不用大磅。浙屬溫海:白殼小蛋裝往小呂宋。關于雞蛋的運輸情況。山東所產的雞蛋由膠濟鐵路到青島,河北所產的雞蛋由運河、西河、津浦北寧鐵路到天津。交通不便的地方,蛋商將鮮蛋運往附近設有蛋廠的都市。河南所產的雞蛋多集中于鄭州開封,魯西所產的雞蛋在濟寧,山西在大谷,東三省在哈爾濱市。蛋業的行業發展也比較落后,轉型困難,國內本土蛋廠主要是土法蛋廠及冰蛋廠。本土蛋廠,華人經營多但規模小,資本為1萬到5萬多,由錢莊金融接濟,技術落后,生產成本高。
(三)割裂狀態下的蛋業與養雞副業
養雞與蛋業之間是“割裂”狀態。“割裂”并不是指二者之間沒有聯系,而是二者之間沒有直接的產業互動。養雞本身完全停留在家庭副業的層次,農戶手里的蛋需要經過小販、大販子、蛋所、蛋行才能最后到達蛋廠,蛋廠與農戶之間是完全的孤島狀態,其間的市場價格主導權二者其實都沒有決定權,只不過后者能參與進去。另外,春季“一般資本較厚的廠商,便趁機操縱,強制市價,以致蛋價大跌特跌,雞蛋市價從每百市斤廿二元跌到十一元,所以各地養雞者都大蝕其本,不得已都把母雞賣脫了”[10],也就是說蛋業市場的無序經營,會導致養雞業的崩潰。
關于中國近代蛋業的專門研究,王強的《近代蛋品出口貿易與蛋業發展》指出:蛋業發展落后是“由于養殖技術落后、政府扶持缺位、外商貿易壟斷、國際市場競爭等原因,作為出口大宗的蛋品貿易并未能帶動農村養殖副業產業化,也未能給農民帶來實在利益,而且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亦日趨沒落。”[11]朱冠楠的《市場拓展與政府缺位:全球貿易體系中的中國近代蛋粉業》提出:“近代乃至今天全球化體系中的貿易戰,歸根到底是國家實力的較量,國民政府應對失宜,致使蛋粉業日漸衰落。”[12]二者都一致認為在近代蛋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缺位是導致中國養雞副業乃至蛋業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后者更是覺得其為主要原因。
(一)缺位的政府
對于養雞與蛋業發展艱難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缺位,或許經濟貧乏導致了政府缺位,但扶持政策也沒有到位。《雞與蛋》雜志中提到很多次雞蛋運輸的困難,不僅影響蛋業也影響近代養雞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雞蛋運輸使用車輛時,托運單不填不能派車,特約事項里破爛自理,聯運派車不太順當,驗車匠刁難等情況;還有膠濟路有十五噸車運到津浦線,但運回卻不能裝雞蛋;隴海路有了連云港后,反而“因為設備不周,辦理不善的緣故!非特沒有受到實惠,反而吃著了很重大的苦頭”[13];隴海路沿線沒有棧房,招商局的船期,距離太遠,往往十幾天開一班,腳夫裝卸不得法,竊賊偷盜無人管,報警反而被“包裝不固,破爛自理”[14]搪塞,蛋業主要線路上的運輸條件以及環境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政府相關機關在運輸比如蛋市市場中的亂象,對于套蛋等行為毫無監管能力,蛋廠之間的惡意競爭,甚至雇傭地痞流氓的行為,也沒有能力控制。在國際貿易中,各國的蛋粉貿易戰增加關稅壁壘,政府出面交涉很少,英國商人對我國蛋產品的誣陷,最后是英國衛生部證明我國雞蛋沒有問題,南京國民政府一直沒有出面;新生活運動以及后來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口號打的振奮人心,但實際上世界家禽展覽會一次都沒去過。從蛋業出口稅制上也可以看出南京國民政府的缺位,蛋及蛋制品出口稅和國內增稅,以及其在內地流通、運輸時的稅對于利潤微薄的蛋業十分不友好,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蛋業能夠艱難發展,實屬不易。總之,近代制約中國蛋業和養雞副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缺位,沒有在其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發揮作用。
(二)小農生產動機的缺失
蛋及蛋產品出口占據著中國出口產品排行的高位,市場擴展按理應該能拉動產業升級,或者推動技術結構的升級。但從《雞與蛋》雜志中可以看到,所有的調查報告都顯示養雞至始至終保持著比較原始的養殖方式,各家各戶養雞數量也不是很多。為什么農村養雞副業沒有走向產業化?張麗在其《關于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探討》認為中國農民“對利潤非常敏感,與市場緊密相聯,他們根據市場的變化而改變他們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家庭勞動分配結構。在既有的資源條件下,追求最佳的生產要素的配置組合”[15]。在既有的資源條件下,養雞風險比較大,在所有畜產里面,雞的死亡率是最高的。根據表3,雞的疾病率和死亡率都是高于其他牲畜的。

而且雞的產業化經營,也意味者規模的擴大。《雞與蛋》雜志分享了許多開辦養雞場的經驗,往往一天的溫度沒有注意,或者是混入病雞,那么飼養者幾年的投入血本無歸,雞蛋的盈利價格也不是很高,農家雞蛋的收購價1-2分,一只雞年產100枚才一元錢。外加上雞舍的建造,種雞的購入,產業經營對人力的需求,養雞副業對農民來講并不是一個很合乎資源配置的選擇。所以農村養雞副業沒有走向產業化的原因,是因為其并不是農民在既有資源下,最佳的生產要素配置組合。
《雞與蛋》雜志因為戰火最終停刊,但雜志文章所傳遞出來的關于近代養雞與蛋業發展問題的若干信息很有研究的價值。首先,養雞與蛋業之間是“失聯”狀態;其次,二者是否衰落問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適當的波動并不是產業衰落的表現。關于制約養雞與蛋業發展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缺位,農村養雞副業沒有走向產業化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養雞副業的產業化并不是農民在既有資源下,最佳的生產要素配置組合。
〔參 考 文 獻〕
[1]鄭源典.上海蛋類輸出業之近況[J].雞與蛋,1936(02).
[2]微之.中國蛋和蛋產品的出口貿易[J].雞與蛋,1936(08).
[3]鄭源興.我國蛋類出口的沿革和近況[J].雞與蛋,1937(01).
[4]微之.中國蛋和蛋產品的出口貿易[J].雞與蛋,1936(08).
[5]中國蛋和蛋產品歷年出口狀況[J].雞與蛋,1936(08).
[6]了之.世界養雞業的新趨勢[J].雞與蛋, 1937(05).
[7]最近五年蛋類輸出數量[J].雞與蛋,1937(01).
[8]張瑞芝.養雞事業與復興農村的關系[J].雞與蛋,1936(03).
[9]張瑞芝.養雞事業與復興農村的關系[J].雞與蛋,1936(03).
[10]張世勛.二四年度上海鮮蛋業之回顧及今后之希望[J].雞與蛋,1936(02).
[11]王強.近代蛋品出口貿易與蛋業發展[J].史林,2016(05).
[12]朱冠楠.市場拓展與政府缺位:全球貿易體系中的中國近代蛋粉業[J].清華大學學報,2020(01).
[13]錢蕙圃.潘子漁.雞蛋的運輸[J].雞與蛋,1936(11).
[14]錢蕙圃.潘子漁.雞蛋的運輸[J].雞與蛋,1936(11).
[15]張麗.關于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探討[J].中國農史,1999(02).
[16]高德培.從畜牧推廣問題談到獸疫防治之重要[J].雞與蛋,1937(02).
〔責任編輯:包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