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文
以前天黑以后,我家點燃明子,家里變得明亮。后來供銷社有煤油賣,我家開始點煤油燈。每當夜幕降臨,只要點燃煤油燈,就能夠驅除黑暗、帶來光明。
街上沒有煤油燈賣,需要自家親手制作。找來一個已經吃完藥、蓋子是金屬的玻璃瓶,用釘子在瓶蓋中間戳一個洞,拿來一塊薄鋁片,用刀子剪成長方形,用鉗子、錘子卷成細小圓筒做燈管,從瓶蓋上的洞里插進去,穿上長度合適的棉線做燈芯,拿來兩根鐵線,將一根捆在玻璃瓶脖子處,留下兩個小耳朵,把一根鐵線折成支架,套在兩個小耳朵上,就做成了一盞煤油燈。
我家有8口人,需要幾盞煤油燈,因此需要找來幾個瓶子,多做幾盞煤油燈,以便隨時有燈用。往燈里倒入煤油,放在火炕邊的窗臺上,在天黑之后劃一根火柴點燃,燈光開始在家里閃爍。在昏暗的燈光下,父親坐在旮旯里吸旱煙、喝茶水,母親坐在火炕邊做針線活。
幾個孩子做作業,桌子距離窗臺上的煤油燈較遠,以致光線比較暗淡,難得看清楚書上的字,需要另外在桌子上放一盞煤油燈。
在桌子前低頭做作業,偶爾大意的時候,煤油燈的火苗燎到頭發,等到立刻抬起頭來,原來順暢的頭發,已經被燒得卷卷的。
讀書是其樂無窮的事,哪怕頭發被火苗燒得怪怪的,心里還是非常快樂。
把作業做完后,幾個孩子來到火炕邊,全家人開始猜謎語。父親提出謎面:“一個小白羊,跑到大洼塘,吃干一股水,掙斷一股腸。”
母親知道謎底:“是煤油燈。”
姐姐提出謎面:“小小池塘是我家,水底有藤藤開花,水干藤枯花也落,不結果子不結瓜。”
經過左思右想,我終于想到謎底:“還是煤油燈!”
供銷社的煤油十分緊俏,只有拿著油票,才能排隊出錢打油。煤油如此稀缺,我家舍不得用,時常等到天完全黑下來,才會把煤油燈點亮。
關于煤油燈,從古至今,確是有說不完的故事。
燃著的煤油燈微小的燈芯上,有時候會出現漂亮的燈花,玲瓏剔透的燈花會逐漸變大。傳說燈花是有客人光臨的預兆,如果出現燈花,就會有客人來。比如,在《水滸傳》第二十二回中,施耐庵記述,柴進扶起宋江來,口里說道:“昨夜燈花報,今早喜鵲噪,不想卻是貴兄來。”《紅樓夢》第二十八回,曹雪芹寫道:“女兒喜,燈花并頭結雙蕊。”杜甫在《獨酌成詩》也曾寫道:“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
小巧玲瓏的煤油燈,喜歡與書生相伴。王融《曲水詩序》寫道:“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顏氏家訓》里,顏之推寫道:“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因而,成語“廢寢忘食”流傳下來,隨后又有名言警句:“學習是燈,努力是油,要想燈亮,必須加油。”
在更深夜靜的時候,煤油燈更是很好的陪伴。正如南宋詩人趙師秀在《約客》中說:“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北宋時貶居商州的王禹偁經濟拮據,他從鄰居家借來火種,點燃了伴隨他苦讀的煤油燈,仿佛點燃了生命的火炬,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在閃爍燈光的鼓舞下,王禹偁將痛苦與郁悶化為前進的動力,在沒有鮮花、美酒的清明早晨,專心致志地看書度過佳節,并提筆寫下七言絕句《清明》,表達自己生活的艱難、以讀書為樂的情懷:“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編輯/張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