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結晶。近年來,隨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漢字大賽》等央視經典節目的熱播,更是掀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既是人們交際的工具,也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學科必須自覺地承擔起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引導青年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而語文學科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從縱向銜接的角度強調要遵循不同學齡段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和認知習慣,創新適合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積極推動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和途徑既有助于回應“呂叔湘之問”,又是學生積淀文化素養、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和自豪感的有效舉措。
下面,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根據中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習慣,來談一下在語文教學中有效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舉措。
一、在知識傳授中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
幾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價值觀,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反映的價值觀較為駁雜,但總體來說,最具代表性的價值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也被歷代仁人志士視為人生目標。其將個體命運與國家相聯系,是我國愛國主義精神的基礎。語文課上,我們曾一起拜讀辛棄疾,那個名曰棄疾但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我們曾一起跟隨杜甫的漂泊苦旅,傾聽“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憂國憂民的聲聲哀嘆;燕國有難,危如累卵,蕭蕭易水河畔,荊軻前而為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浩然之氣至今仍在學生們心中升騰。讀“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會講那個以身試藥、萃取青蒿素拯救數百萬生命的屠呦呦;讀“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一定會講那個“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陸游;學習《蘇武傳》,我會講那個手持旄節在北海之上“吞雨雪,咽氈毛,忠誠可昭日月”的蘇武;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更要講那個棄醫從文,拯救國人思想,一身鐵骨的先生周樹人。
語文教學中的每一篇文本,每一個鮮活的藝術形象,都能直接體現作者的政治觀點、思想傾向、審美理想及道德情操。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育人因素,通過解讀文本,剖析人物,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特別是對經典詩文的解讀,要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在課外閱讀中培育傳統文化素養
《周易》有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浸潤,讓我們每一名華夏兒女都擁有了傳統的情懷、獨特的氣質和豐厚的底蘊,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是我們血脈相承的財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立足語文課堂,講好中國故事,做好文化的傳承。
新課改以來,古代文學作品的比重在教材中有所增加,但語文教材對于傳承幾千年的文化所發揮的作用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師還要在課堂之外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促進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從而拓寬學生視野,做到傳承創新。在閱讀內容上,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完成初中階段必讀的文學名著之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段、知識儲備、閱讀能力等,為之推薦一些合適的閱讀書目。對于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閱讀一些歷史讀物,如《中華上下五千年》《國史大綱》《春秋》《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左傳》等。閱讀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更為直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感受中華文明的演變,從而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對于一些閱讀能力強,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我會推薦《論語心得》《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引導學生在讀的同時還要思考。同時,在綜合性語文學習中,我會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學生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汲取古人的思想智慧,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例如,講解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活板》一課,這雖然是一篇說明文,但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我會引導學生感受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人類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此外,我順勢推薦學生閱讀了解中國另外三大發明的情況,推薦《了不起的中華文明》《典籍里的中國工匠》《中國傳統工匠》等課外書籍,于悄然之間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此同時,請學生思考,應該如何面對“四大發明”和傳統的技藝,引導他們總結要不畏艱辛,頑強進取,不懈攀登,為全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努力拼搏。這樣,學生不僅能將其中的文化內涵提煉出來,而且能為學生的自我成長指明方向,為學生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提供指引。
三、在語文特色活動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語文特色活動是相對于常規課堂教學而言的一種語文教育方式。常規文章尤其是文言文單純的學習和講解,有時會讓學生感覺晦澀難懂,甚至產生抵觸情緒。而充滿趣味的語文特色活動,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可以組織一些具有趣味的文化活動,如在歡度傳統節日的時候,讓學生結合節日展開與之相關的文化活動。以春節為例,可以讓學生開展對聯大比拼活動,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創意,考察學生的文化底蘊,又能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節日的相關習俗,學習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還可以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課本劇表演、辯論賽、朗誦比賽等,讓學生在這些參與度高、趣味性強的語文活動中認識并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精心打造了三個品牌活動,一個是“韶光話劇社”,在舞臺上演繹經典,致敬文化;一個是“民族朗讀者”,每月一個主題,讓學生走進廣播站,在誦讀中傳承經典。另外一個是“國學知識競賽”,精心策劃“猜成語、誦詩文、潤文化”等多項活動,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積極探索有效途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豐富和充盈文化源流,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創造新的輝煌。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