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偉



我和華南農業大學(本文簡稱“華農”)的緣分還要從考研說起。由于考研失利,我未能被一志愿學校錄取,進入了調劑階段。那時,我每天都十分焦慮、緊張,害怕自己無法“上岸”,甚至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有天夜里,我百無聊賴,刷著微博,忽然,微博推送了一則招生宣傳片,正是華南農業大學的。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調劑系統中填了“華南農業大學”這一志愿。未曾想到,我就這樣被錄取了。
錄取結果出來時,我是喜憂參半的。因為沒有實現去成都上學的夢想,我心里感到很難受,但在這些天的了解中,我發現華農是一所十分優秀的高校,地處一線城市廣州,坐擁市中心千畝“花園”,在廣東的認可度也很高,這讓我對華農越來越滿意,覺得能去學習不失為一件幸事。最重要的是,我在微博上看到這所學校還有自己研制的酸奶等奶產品,這對于熱愛喝奶、從小被叫成是“奶娃子”的我來說,屬實是大大驚喜。
如今三年匆匆,臨近畢業,我對華農的愛越發深厚。在這里,就讓我來為大家做個介紹吧。
百年底蘊專農事
華南農業大學坐落在“花城”廣州,土地總面積 8261畝。學校辦學歷史可追溯至始創于 1909 年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暨附設農業講習所。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人民優秀農業科學家”的丁穎院士、“時代楷?!北R永根院士等知名學者都曾在此工作。2022 年,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評估中,華南農業大學的作物學專業榜上有名,成功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如今的華南農業大學已發展為一所以農業科學、生命科學為優勢,農、工、文、理、經、管、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除農學院、林風學院、園藝學院、獸醫學院等與“農”強相的學院,這里還有工程學院、數學與信息學院、藝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
提起農業,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第一印象就是擼起袖管在田里插秧或者戴著草帽在園中摘果的農民,殊不知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新技術被引入,為傳統農業賦能。比如現在為了精準檢測農作物病蟲害,除了憑借多年的種植經驗,還可以借助生物化學技術;過去大田作業往往會消耗大量的人力與時間,現在自動化無人播種機、耕作機等已經逐漸普及開來;針對農藥難以沉積吸附等問題,納米農藥應運而生……這些都不再是故事里才能聽到的。未來,科技與農業兩個領域的碰撞會迸發出更加燦爛的火花。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百姓豐衣足食的重要保障,是保證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在華農,很多專業的學習研究都會圍繞農業來展開,比如機械專業會學習農機的設計與制造,計算機專業會以果園或農田中采集的圖像作為分析對象,自動化專業會設計抓取果實的機械臂控制系統,視覺傳達專業會設計茶葉等產品的包裝等。在華農,除了有專業的老師,學生中也是藏龍臥虎,你隨便對一名工科生發起提問,或許他也可以在農學方面侃侃而談。
科技助農新天地
我的研究方向是面向果園的無人機遙感病害檢測技術,也就是使用無人機作為平臺搭載各種傳感器,去果園里采集可見光或光譜數據加以分析,這其中涉及電子、光學、遙感和農業等多方面的知識。當前的學科發展不再是“單打獨斗”,各個學科之間相輔相成、交叉耦合才是大勢所趨。所以,盡管我的本科專業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看似與農業并無關聯,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在深造時選擇學習農業知識仍然有用武之地。選擇這樣的研究內容,對我來說一方面是興趣使然,可以繼續深入學習自己的本科知識,并且能夠接觸到其他領域的知識;另一方面,這也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多學科交叉學習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辛勞,休閑娛樂時間會被大大壓縮。最初,我一算時間就會感到焦慮,逐漸步入正軌后,我開始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我的同學們研究的方向可謂是多種多樣,有研制農業采摘機器人的,有研究無人機噴施農藥的,有利用當下很火的神經網絡進行豬臉識別的……很多課題聽起來就十分有趣。所以,沒必要再戴“有色眼鏡”看待農業,它早就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它了。
最是羊城春好處
我們學校的天河五山校部占地 4457 畝,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優美環境。建校以來,學校一直很注重校園環境的建設,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形成了華農別具特色的校園環境。行走在校園里,但見湖水碧波蕩漾,處處鳥語花香,真是美不勝收。雖然地處市中心,距離廣州塔不過幾站地鐵的距離,但是校園建設鬧中取靜,并無喧囂之擾,使得廣大師生能夠安心學習和工作。
每年三月中旬,得到春雨滋潤,校園里處處生機勃勃。華農的紫荊花是出了名的,每年盛放之時,很多游人會前來校園中賞花、露營,熱鬧非凡。除紫荊花外,還有黃花風鈴木、木棉和炮仗花等值得一看。華農保留著很多當年國立中山大學的老建筑,后來的建筑也大多采取仿古制式,紅墻青瓦與紅花綠葉相得益彰,很適合大家取景拍照。無論你穿的是清純可愛的 JK 制服,還是古典莊重的漢服,都能在華農找到合適的拍攝地。想象一下,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帶著精心準備好的美食,逛完校園后找一處陰涼的地方坐下,將野餐布鋪好圍坐其上,一邊聊天一邊美餐,置身于沁人心脾的花香中,將一切煩惱拋在腦后,這是何等的享受。
華農還有一片樹林,其中樹木品種繁多,形態各異,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將其一一辨認,普通人走進其中仿佛置身于迷宮,所以不建議單獨前往。不夸張地說,就連經常去“探險”的我也不能保證自己熟悉每一條路。午后,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灑下來,如夢如幻,路面是松軟的泥土,并無人工修繕——這里的一切都還保持著大自然原本的模樣。在這里慢慢走著,仿佛心靈也會被洗滌,有“返璞歸真”之趣。
行思皆有“神獸”伴
作為一所農業大學,華農的校園中自然少不了動物們的身影。清晨迎著朝陽走向圖書館,可能會有貓咪為你引路;飯后在操場上散步,或許就能偶遇在跑道上橫躺的狗子;周末去大草坪野餐,“神獸”牛牛成群結隊地從你身旁路過,尾巴晃來晃去很是俏皮;雨后,路旁的灌木上經??梢砸姷诫u蛋大小的蝸牛在緩緩爬行,似乎時間在它們周圍都變慢了;樹木園里,各種悅耳的鳥叫聲從看不見的地方傳來,營造出世外仙境般的氛圍;湖中偶見魚兒嬉戲,一個打挺就濺起層層水花……
學校各處分布著很多流浪貓,雖然無家可歸,但是得益于善良的同學們,它們一個個都被照顧得很好,白白胖胖的。等到時機成熟,為了防止他們繼續生生不息地繁衍,就會有人挺身而出,將他們送去絕育。哈哈哈,雖然很“慘”,但也是為了它們好。有些貓咪由于經常出沒于人流密集的地方,身影被大家捕捉到后,拍成照片、視頻在各大群中流傳,慢慢就成了“小網紅”,還被大家取了名字,比如大肥、米花糖、貪吃等。大肥更是有專屬定制的小房子,水碗里的水、飯碗里的貓糧時刻充足,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博士師姐”。經濟管理學院的樓后面常年住著一群小貓咪,只要帶著貓糧去就可以擼上幾把,有幾個膽大的跟人特別親熱,不知哪位高人,直接給那里取名為“校內貓咖”。
學校牛棚養著的“神獸”牛牛們,其實是為動物科學專業的同學們做實驗而飼養的,但平日里它們都受到了很好的照顧,每天有專人帶它們去散步。與野生或流浪的動物相比,它們可以說是“有編制”的幸福寶貝。每次有人問起我在廣州哪所大學就讀,只要對面是廣東人,我就說是“花園放牛大學”,他們總能第一個想到是華農。
華農的同學們還成立了“小動物保護協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救助校園內的小動物們,我也有幸成了一名會員。協會群里每天都會分享動物們的狀態,在哪里發現了新的貓咪,哪里有需要救助的小動物,哪個幸運的流浪動物被成功領養了……這些消息我們總能第一時間在群里得知。有時候小動物病重需要長期治療,同學們還會自發籌款幫忙。偌大的華農因為有了這樣一群人而變得格外溫暖。
一入華農,終身不忘。丁穎精神在這里代代相傳,先輩們以身作則,扎根農業,奉獻終生,吾輩又有何理由消極懈怠?我們應時時刻刻鞭策自己,在成長的路上不懈奮斗。有幸與華農結緣,讓我相信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來到這里后,我絕沒有一絲后悔;離開這里時,我帶走的是知識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