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學科素養是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能夠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指導下,合理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有效整合學科相關知識,運用學科相關能力,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今年高考試題中對學科素養的考查隨處可見,而依據高考評價體系對試題展開全方位、立體式分析,對于學生把握高考命題規律、提升備考針對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下通過對2022年地理高考全國卷的甲、乙兩卷的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進行歸納梳理,基于評價體系全方位、立體式對今年高考的命題特點、命題趨勢做總結提煉,為2023屆考生優化地理學科備考關鍵能力提供參考。
一、知己知彼:整理試卷內容,明確考查要求
二、精準施力:摸清命題特點,培養關鍵能力
(一)2022年高考地理全國卷命題特點
由表1和表2可得出2022年高考地理全國卷的命題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1.圍繞必備知識,注重考查的基礎性
全國卷試題情境的選擇均圍繞考生所必備的主干知識展開,既不偏離生活經驗也不超出認知水平。例如:全國甲卷1—3題考查了工業區位條件分析,4—6題考查了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37題考查了沙塵暴與鋒面天氣;全國乙卷1—3題考查了大城市人口遷移的基本規律,4—6題考查了農業發展的創新形式,9—11題考查了風矢圖和風的基本原理。兩套試卷有很多相似考點,說明不同試題其實只是換個視角看世界,換種思維想問題,換種方法說事理,說明地理試題變的是情境(外在的信息和問題),不變的是學理(內在的事理與道理)。
2.創新關鍵能力考查,突出人才選拔
關鍵能力是支撐考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進步要求的能力,是培養核心價值、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所必須具備的要素。全國卷能夠多維度、多要素創設情境,多角度、多層次設計問題,堅持了對關鍵能力考查,并在此基礎上突出了對整合信息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的深挖。例如:全國甲卷7—8題,通過對某小尺度區域海岸線變遷圖的分析,先推測海岸線變化最快的原因,再基于變化推斷圖中水域是湖泊而非海灣的依據。上下兩問銜接緊密,既落腳于湖泊和海灣基本概念的對比,又在考查形式上有所創新,并結合了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聯系海岸線變化的底層邏輯,輔以圖文信息合理設問。
3.重視綜合思維考查,突出全面性
綜合思維作為地理學科的一種思維方式,強調整體觀念、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試題要求考生更多地關注地理事實,更多地運用系統理論,更多地運用辯證思維等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全國乙卷36題借助以色列開展海水淡化的案例就要求考生從地理位置、氣候、資源、人口等多個要素,綜合分析海水淡化廠的區位條件及產生影響。
4.突出核心價值引領,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全國卷地理試題緊密結合學科內容,選擇與生態文明建設、反映新時代國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視角關注當下,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和根植家國情懷。例如:全國乙卷4—6題展現了拉薩當雄縣以當地特色畜種為主導,創新發展特色產業扶貧道路的有力舉措,具有良好的示范性。這有助于引導考生立志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
(二)地理學科備考的四大關鍵能力
依據高考試題的命題特點和趨勢,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考查的評價體系,提出地理學科備考的四大關鍵能力。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有效獲取和科學整合信息是做對題最關鍵的一步,其實質是一種思維過程。考生可在一輪復習前期專門抽出一段時間來對此進行針對性訓練,提煉一些方法和實踐路徑,并在后續復習中常態化踐行,以周為單位做好階段性診斷和總結。重視日常訓練和方式方法歸納,確保審題全面無遺漏,對重點信息做好標記,進行文字延展和整合,統攬核心思想抓主導,明確出題者立意。再將核心思想、關鍵要素、發展變化梳理成完整的邏輯鏈條,確保梳理出的鏈條既基于原理,又符合區域特征。還應特別關注一些細節,例如:時間、空間、尺度、符號、數據;解構設問、抓準中心詞和限定詞、確定主要答題方向、重視設問中的文字與材料,回扣尋找關聯。例如:全國甲卷1—3題的審題路徑為“市場占有率較高—開拓國際市場—加大工廠的自建和租用”。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原理的能力
調動是對原有知識的再支配過程,實質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要注意科學調用不能主觀臆想,不隨意調用曾經具體的題目,而是以事實、材料情境和已經得到證實的知識原理為依據進行有效推論;注意條理清晰、周到、系統、有邏輯。事物聯系、發展、變化的規律是解答地理試題的基本邏輯;要依據時空維度,直抵學科的本質,答題要體現客觀事物、思維方式、方法過程的深度。平常的訓練可以從兩個維度入手,一方面,設置新的問題情境,考生要在理解題目的基礎上,做好歸納、分析和解釋;另一方面,根據一個或多個基本原理,找出適用于該理論的實際問題。例如:全國乙卷9—11題需要調用熱力環流原理解答海陸風的相關知識。同時基于新情境給出的具體要求,做有效推論。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原理規律的能力
這一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學科術語,確保規范表達;依據設問建立基本答題路徑,用學科思維表達獨到見解,體現“三理”原則,即合理、原理、地理。平時加強對各類習題的分類訓練,并做好積累,最好能形成統一的答題步驟,避免慌亂中出現遺漏。
4.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
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是在前面三項能力基礎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是高考地理測試中最重要的能力。要求學生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密,追求論證觀點與表述內容的有機結合,并掌握一定的論證技巧。
(三)解答地理試題的四大關鍵步驟
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應用什么”“能做什么”“會做什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平時地理學科的復習中,要注意在問題情境下調動相關學科知識,構建整體思維框架,學會遷移思考。
綜合以上四大關鍵能力的分析,在具體的答題實踐中可簡化為以下四步:
一是情境構圖,根據材料搭建。
二是形成鏈條,根據邏輯重構。
三是規范表達,根據公式套用。
四是梳理復盤,根據過程完善。
三、活學活用:形成答題思路,解析高考真題
下面以2022年高考地理全國卷的一道真題為例,簡述四大關鍵能力在綜合題答題中的遷移運用。
(2022·全國甲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2002年4 ~ 10月,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嚴重異常。同年10月22 ~ 23日,一場沙塵量創紀錄的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圖5示意澳大利亞及周邊區域當地時間10月23日4時的海平面氣壓分布。
(1)推測當年4~10月澳大利亞氣候異常的表現,并分析其在沙塵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
(2)在圖示甲乙丙丁四地區中,指出10月23日4時正在經歷沙塵暴的地區并說明判斷依據。(6分)
(3)指出經歷此次沙塵暴的地區10月22~23日風向、氣溫的變化。(6分)
(4)對于“人類是否應干預沙塵暴”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6分)
根據上述答題步驟,對該題的解析如下。
第一步:情境構圖。
根據圖文材料,在頭腦中建構完善基本情境邏輯。材料提出,2002年4~10月,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嚴重異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場沙塵量創紀錄的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說明氣候嚴重異常是導致沙塵暴的重要因素。氣候的兩大要素為氣溫與降水,對沙塵暴有促進作用的原因為降水異常偏少,氣溫偏高。
第二步:形成鏈條。
基于原理和情境,梳理基本邏輯鏈。沙塵暴的形成需要豐富沙源、多大風天氣、不穩定天氣系統的持續影響這幾個關鍵因素。
如第(1)問應從降水、氣候、風力、沙塵源等方面入手作答。第(2)問要求指出正在經歷沙塵暴的地區及依據,同樣是根據沙塵暴的形成機制去判斷。從學科邏輯出發,結合圖中信息可得,丙處正位于沙漠東側,此時根據等壓線判斷當地吹偏西風,沙塵被偏西風從沙漠帶到此處;丙處等壓線密集,風力較大,故沙塵暴勢力較強。第(3)問要求指出經歷此次沙塵暴的地區10月22~23日風向、氣溫的變化。圖表信息為10月23日,發生時間需向前推導。根據圖中氣壓場可知,此次沙塵暴受鋒面影響較為顯著,受鋒面西部高壓的影響,圖中槽線不斷由西向東移動。從圖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鋒后,鋒前為偏北風,來自低緯,屬于暖性氣流,鋒后為西南風,來自高緯度地區,屬于冷性氣流。故沙塵暴所經過的地區,其風向由偏北風轉為西南風,冷氣團取代暖氣團,伴隨著氣溫下降;由于大氣中塵埃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強,氣溫較低,夜間保溫作用增強,使得全天溫差變小。如果簡單將丙處看成暖鋒過境,結果將大相徑庭。
第三步:規范表達。
第(4)問要求學生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密,追求論證觀點與表述內容的有機結合。如贊成干預,應從干預理由、如何控制災害、可帶來的積極影響等方面闡述;如不贊成干預,則應從沙塵暴本質、干預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對自然環境的連鎖反應等方面闡述。
第四步:梳理復盤。
基于材料信息和自己梳理出的基本邏輯,再次回看答案,看是否有遺漏或是表達不準確的地方,再次修正表述內容。
參考答案·
(1)表現:降水異常偏少,氣候異常干旱。
作用:干旱導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塵源,為沙塵暴提供豐富的沙源;前期干旱少雨,氣溫回升快,利于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為沙塵暴提供動力條件。
(2)丙:丙地位于高壓中心及沙漠東側,以偏西風為主,且風力較大,沙塵主要吹向丙地。
(3)風向變化:從偏北風轉為西南風。氣溫變化:氣溫降低,溫差變小。
(4)觀點①干預沙塵暴。理由:沙塵暴是自然災害,在一定范圍內,可對沙塵暴進行干預,控制沙塵暴發生的頻次和強度,減輕其對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言之有理即可)
觀點②不應干預沙塵暴。理由:沙塵暴是自然現象,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質循環中的重要環節,干預沙塵暴會引起自然系統的連鎖反應,甚至可能引發其他生態災難。(言之有理即可)
綜上所述,2023屆高考生應在解題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答題步驟,這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科思維,提升備考的關鍵能力。此外,還要注意在一輪復習中穩扎穩打不冒進,確保學習深入學科本質,知識理解準確、透徹;知識考點全覆蓋,重點知識要悟透,尤其是基本概念、核心原理、相似概念的對比掌握;適當打破章節限制,構建大單元概念,學會在知識之間建立思維聯系,避免出現思路松散的碎片式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