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中
摘 要:鄉村文脈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社會存在發展而形成的文化脈絡。鄉村文脈重在傳承,傳承一旦出現中斷,意味著文化消亡。目前,鄉村文脈在傳承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要樹立鄉村文脈的傳承意識,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采取多種措施傳承好鄉村文脈。
關鍵詞:鄉村文脈;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高度重視。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代傳承,形成關乎我們文明發展存續的文脈。鄉村文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社會存在發展而形成的文化脈絡。目前,鄉村社會在文脈傳承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傳承鄉村文脈、助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意義重大。
一、傳承鄉村文脈對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美國人類學家艾爾弗內德·克羅伯和克萊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它借符號之使用而被學到或傳授,并構成人類群體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歷史衍生及選擇而成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文化體系雖然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但也可以被視為限制人類作進一步活動的因素。由此解釋可以清晰看出文化具有歷史衍生和傳承的特征,可以說文脈是文化生命的基因。作為有著幾千年農耕文明的中國,鄉村社會在發展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文化創造、積淀和傳承,如生活習俗、生活用具、傳統建筑、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修身厚德、耕讀傳家等。其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成就了我國鄉村社會的文脈。它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認知,涵養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一輩輩延續下來,對鄉村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一)有利于鄉村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歷史的視野來考察,在中國廣闊地域上的鄉村,伴隨著滄海桑田的變化,大部分地方至今都有或多或少的文脈遺存。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進程中,長期延續著“士農工商”社會階層排序,并有著“重農抑商”的傾向性,“農”的地位并不低,“士”代表的文化精英階層在退隱之后大多選擇鄉紳生活。鄉村社會是幾千年來大多數人生活的主體社會,形成了有著強烈文化傳統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而不是工業化時代后所認為的底層的、粗放的、僅限于農民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因此,在鄉村社會,長期以來,無論是在器物層面還是思想層面,都能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脈痕。傳承好鄉村文脈,有利于鄉村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有利于理性啟蒙和倫理秩序構建
作為幾千年來大多數人生活的主體社會,鄉村社會一向重視文脈傳承,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耕讀傳家,就是古代中國鄉村社會的重要觀念之一。中國古代傳統社會還是一個“禮治”社會,“禮”屬于倫理的范疇。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可見,鄉村文脈曾起到重要的啟蒙人的理性和幫助形成穩固倫理秩序的作用。
(三)有利于保留我們恒久的文化特質
中華文化的恒久性區別于外國文化的顯著特征。這跟中華民族重視文脈傳承有很大關系。鄉村文脈同樣具有恒久的文化特質。人不可能脫離主體社會而生存。鄉村社會的生產與生活必然產生帶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質,這種文化特質與傳統的、高級的、更具共通性的中華優秀文化的長久碰撞融匯,必定會形成穩定的、升華的、轉而具有恒久文化特質的鄉村文脈。
(四)有利于為文化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源泉
鄉村文脈可以為煥發傳統文化精神,促進文化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如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精忠報國思想、忠孝不能兩全觀念等,就一再在國家民族危難時激發人民的高度自覺性,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而其背后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潤澤以及鄉村文脈對鄉村社會的長久塑造與維持。
二、目前傳承鄉村文脈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探析
鄉村社會一向注重其文脈的傳承與延續,形成了當地群眾感到自豪的精神情感和社會心理。但是到了現代社會,由于時代大變革,部分鄉村社會在文脈傳承延續上開始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傳統鄉村社會劇變導致文脈傳承受到沖擊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比例越來越大,城市成為中心。相較于城市,傳統鄉村社會的優勢不再。具體表現為: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新吸收或產生的優秀先進文化與社會精英逐漸轉移、聚集到了城市,而且這一進程加快,對傳統鄉村文脈傳承形成沖擊,使其面臨一定挑戰。
(二)傳統鄉村社會人們觀念的變化導致文脈傳承環境改變
很多農民在工業文明面前選擇了進城務工,務農成為副業;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定居生活,原有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原有的鄉村文脈失去了相應環境,對待傳承鄉村文脈,人們顯得力有不逮。
(三)城鄉差距導致鄉村社會文化建設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
優先發展工業是新中國必須完成的急迫任務。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0余年由于國家缺乏資金,工業化長期以來來自農業產出的積累與支持,因此,城鄉發展出現較大差距,鄉村經濟相對落后,其傳統文化建設也隨之滯后。
三、傳承鄉村文脈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鄉村文脈的傳承意識
樹立鄉村文脈的傳承意識,首先要求我們站在一定高度看待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區別與差異,摒棄先進落后觀念之別。北宋儒家代表張載有一句名言,揭示了封建社會文人的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種傳承文脈的使命意識。這種意識并不回避個人利益,卻具有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大眾利益的倫理價值。當前樹立鄉村文脈的傳承意識關鍵在于對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能夠將傳統優秀文脈發揚光大,構建傳承文脈的社會氛圍和群體自覺意識。
(二)加大對傳承文脈的資金支持力度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應進一步加大對傳承文脈的資金支持力度,如此一來,對它們的傳承將進一步跨越單純的模仿或展示,不斷挖掘其深刻內涵和進行全方位傳承。
(三)重視文旅文創產業與傳承文脈事業的共通與不同
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正成為各地的重要戰略。我們應該重視文旅文創產業與傳承文脈事業的共通與不同。文旅文創產業是市場取向的文化生產,追逐流行時尚,部分地區文旅文創產業發展出現了趨同的情況。而傳承文脈事業雖不回避市場行為,但更應當做一項長遠事業來做,應有自己的成長發展邏輯和時間邏輯,做到兩者涇渭分明而又相得益彰。
(四)重視各種社會文脈的傳承與融會貫通
傳承鄉村文脈一定要注意各種文脈的不同,比如歷史文脈、家族文脈、思想文脈等。必須重視文脈的不同種類,結合其各自的特點進行傳承。此外,還要重視各種文脈的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形成鄉村文脈的奔騰不息之勢,將其不斷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822/c1024-30244974.html.
[2]張鵬.論藝術創作中的文脈問題[J].北方美術: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3(3):33.
[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
[4]李長庚.“橫渠四句”承載的哲理[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222/c40531-30896157.html.
(作者單位:中共安陽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