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編者按:湖北,星河璀璨,人才資源總量911.5萬人,“兩院”院士80人,高層次人才總量居全國第一方陣。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打通“雙循環”,優化人才資源配置,湖北省委人才辦不斷推進“第一資源”加速在基層流動,今年更是整體推進“專業人才智匯基層”活動,四大人才隊伍、萬名專家人才齊赴基層。本刊報道組特推出相關報道,敬請關注。
今年5月,萬名專家人才整編進發,奔赴一線。在湖北開展的“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由湖北省委組織部牽頭,省人社廳、省經信廳、省科技廳、團省委共同組織開展“專業人才智匯基層”活動,首次同時集結“院士專家企業行”“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四大人才隊伍,握指成拳,釋放更大合力。
他們在偏遠山區送醫送教,在田間地頭助力鄉村振興,在車間班組結對指導,在攻關節點破解難題……
人才強基,基層育才。智慧傾灑荊楚大地,結出累累碩果;專家人才扎根基層,綻放熠熠光彩。
到一線去!服務發展助力騰飛
服務發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湖北擁有人才資源的“富礦”。如何釋放“富礦”活力,讓“金子”助力荊楚生輝?需要讓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戰場上,湖北制定人才流動“九條措施”,引導萬余名人才扎根基層——
累計5.35萬余名“科技特派員”奔赴田野鄉村,變身“土專家”,服務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博士服務團”累計1119名、共11批博士深入偏遠山區,為提升教育、醫療水平接力奮斗。
在疫情防控、疫后重振的主陣地,湖北制定人才工作支持營商環境建設“六條措施”,助力企業逆勢崛起、跑出加速度——
兩批次、775名企業“科技副總”前往中小微企業,找準企業的痛點難點、精準施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3年來,1340位院士、專家加入“院士專家企業行”,發揮高端人才創新資源優勢,助力企業騰飛。
人才、平臺、資本、項目、技術等資源有效整合,讓科技成果轉化跑出了“加速度”。從服務科技強省建設到區域發展布局實施,從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到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專業人才智匯基層”活動逐漸成勢見效——
一批批人才資源向基層流動、向企業集聚,以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引領區域的協調發展;
一位位專家扎根基層,圍繞“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工作,解決問題、增強后勁。
一個個項目落地實施,智力資源和科技成果紛紛就地轉化,產學研合作項目層出不窮。
扎根基層!人才接力久久為功
基層一線最缺人才,最需人才,既要“頂天”人才,更要“立地”人才。
“把更多論文寫在荊楚大地,把更多成果留在田間地頭?!辈徽撌歉咝_€是各大科研院所,每年“智匯基層”的號召一呼百應。
“多年來,我們農科院先后有1000余名專家擔任‘科技特派員、近50名博士參加‘博士服務團、80余名專家擔任‘科技副總、30余位專家參加‘院士專家企業行活動?!笔∞r科院黨委書記劉曉洪說,從學科帶頭人到普通科研人員,大家都爭相報名。
從城市到鄉間,一位位專家人才接力奮斗、久久為功。
“企業大膽‘點菜,他們需要什么領域的專家,我們來為他們精心匹配?!薄翱萍几笨偂毕嚓P負責人說,在駐點幫扶企業,“科技副總”們與企業員工同吃同住,大力開展技術診斷、技術革新、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積極對接惠企政策,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武漢科技大學副教授王蕾早在2019年便作為“博士服務團”的一員服務于襄陽博亞公司為其解決技術難題。2021年,她主動報名,作為第二批“科技副總”再次進入博亞公司,這一次她從頂層規劃等多方面深度助力。
“農民遇到了什么難題,科技人員都競相‘揭榜,手把手幫扶。”“科技特派員”相關負責人介紹:專家們一到農村,就立刻變成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教授高澤霞,從擔任“科技特派員”到“特派團團長”,再到建立“科技小院”,已經扎根基層8年。洪水來襲,她和當地養殖戶一起共克時艱;產業升級,她與企業聯合培育新品種。多年研究的成果,獲得農業農村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博士服務團的年輕人與基層則是一種‘雙向奔赴。基層需要高端人才,博士們更需要在一線磨煉加速成長?!薄安┦糠請F”相關負責人說。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曹根陽,作為“博士服務團”成員在武漢裕大華紡織有限公司服務期滿后,主動申請延期。他說:“只有將個人的成才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在參與‘小課題中,真正實現個人價值。”
組合出拳!整體施策合力致遠
“急需長江經濟帶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領域資深專家提供指導,以盡快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科研綜合實力?!苯衲?月,一份來自三峽集團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的需求表傳到“院士專家企業行”項目處。
企業有需求,整合資源、組團出擊!
今年5月底,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焰新院士、長江設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鈕新強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等專家組建的強大“智囊團”對接開展服務。
據悉,今年,“院士專家企業行”派駐到三峽集團的院士多達6人,涉及科學技術研究院、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等集團各個產業項目,形成了全方位支持企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合力,并不僅是專家人才的簡單組合,更有其背后的各級黨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門聯合織成的強大網絡——
“科技副總”按每2年每人5萬元、院士專家按每年每人5000元、“博士服務團”按每年每人1.2萬元、“科技特派員”按每年每人8000元的標準,在交通、食宿等方面加強保障。全省多地比照省級標準1:1進行配套,只為讓人才在基層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才盡其用。
各級派出單位作為專家人才的“大后方”,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竭盡全力排憂解難,更在科研團隊、技術成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消除人才后顧之憂。
各地承接單位也紛紛亮出“組合拳”,持續加大政治激勵、政策傾斜、待遇保障、關心關愛力度。相關部門當起了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做優服務。
合力,是校地、校企聯手,將科研技術緊緊嵌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搭建平臺、協同創新、聯合攻關、人才培養,實現更多智力資源和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咸寧市堅持全市“一盤棋”,將“院士專家企業行”“博士服務團”等省級人才項目承接與“服務和保障企業用工”等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
襄陽市鼓勵“科技副總”、院士專家與企業聯合組建團隊,申報入選當地隆中人才支持計劃。僅2021年,就有10個院士專家、4個“科技副總”領銜或參與的項目入選,共獲得1600萬元資助。
合力,是以“才”引“才”,呈現出的“第一資源”紛紛向基層流動的潮涌之景——
咸寧市發揮專家人才“橋梁紐帶”作用推動以才引才,先后帶動引進各類專家人才1000余人,促成校地、校企合作300余項,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產業研究院等平臺100多個。
碩果累累!干出事業留下隊伍
2020年12月18日,“院士專家企業行”暨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橋梁美學研究咨詢會在江漢大學召開?!霸菏繉<移髽I行”成員謝先啟院士偕同謝禮立、秦順全、李建成、鈕新強5名院士一齊出席,為武漢綜交院的城市圈大通道建設“把脈”,助力武漢城市圈發展。
2021年,武漢大學教授萬曉霞被選派到勁佳包裝有限公司后,指導企業走數字化、綠色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道路,推動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實現技術的升級改造,幫助其躋身中國印刷行業百強企業第48位。
各領域的行業翹楚、骨干精英在基層匯聚起發展的磅礴之力,為湖北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兩年來,“院士專家企業行”已在全省各地解決技術難題908項,促成科技成果轉化335項,進一步達成項目合作協議406個,協議金額超過3.7億元。
“科技副總”已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091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531項,共建創新平臺305個,達成項目合作579個,協議金額4.3億元。
“科技特派員”近兩年累計推廣新技術4537項、新品種4740個、新模式2562個,創辦領辦企業896個、服務高新技術企業549家,幫助解決農戶和服務企業技術問題33712次,帶動農民增收達25.25億元。
“博士服務團”十年間充分發揮專業特長,提出合理化意見建議7000多條,累計主持、主導開發和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專利870余項。
除了“輸血”,還要“造血”。
10年來,“博士服務團”立足自身優勢,協助引進人才、智力支持2700余人次,舉辦各類培訓班2650場次,培訓人數20余萬人次;
“科技特派員”近5年幫助培訓新型農民579萬人次,直接帶動農戶116萬余戶;
“科技副總”累計引進人才728人;
“院士專家企業行”截至今年5月累計為企業培訓22303人次,引進人才829人。
既干出一番事業,又留下一支隊伍。如今,各地產業轉型升級、營商環境改善、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發展。數萬“千里馬”馳騁于荊楚大地,在基層一線這個大舞臺上貢獻才智、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