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璇

“鄉村、企業需要什么,科技特派員就服務什么。”湖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層的切實需求就是科技特派員的服務方向。
自2009年起,湖北全面推開科技特派員制度,10多年來,5.35萬余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全省103個縣(市、區)、927個鄉鎮、4821個原貧困村,實現全省鄉鎮和原貧困村全覆蓋。他們穿梭山林、躬耕鄉野,把科學技術帶到農業農村生產一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從自上而下的“派”,到由下而上的“選”
“與往年相比,今年科技特派員的選擇和支持方向上更加精準。”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10多年來,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湖北不斷走深走實,選派人數持續增加,選派方式不斷放活,政策保障更加完善,服務成效逐年加強。
1999年,科技特派員制度發端于福建南平,2009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同年,湖北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行動也從地市試點到全省全面鋪開。
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他們推廣先進技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助力增產增收;牽線搭橋,推動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與農民攜手合作,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協助當地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規劃……全省數萬名科技特派員下沉農村,把技術、信息、資金送進田間地頭,為農業發展“問診把脈”、出謀獻策。
“為基層農業產業發展解決難點、痛點的同時,也為科研工作者暢通深入基層一線的‘毛細血管,打通成果轉化通道。”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湖北啟動萬名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振興行動,選派人數達歷史新高,截至今年5月,全省在服11826人,服務企業達10000家以上。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人員選派方式有所創新,先提需求,再由科技人員“揭榜”服務。自上而下的“派”,變為由下而上的“選”,精準對接基層需求,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增強選派的競爭性,提升科技服務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據介紹,全省已累計選派5.35萬余名科技特派員奔赴農村一線,近5年全省科技特派員累計領辦創辦各類企業7854家,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8898個,輻射農戶116萬戶,帶動農民增收超過20億元。
栽下“科技苗”,結出“致富果”
“有了馬教授的指導,我們現在都是科學養殖,產品產量提高了,魚蝦的品質更好了。”在紅安縣,只要是從事水產養殖的漁民,沒有人不認識馬徐發。
馬徐發是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也是紅安縣的一名科技特派員。除了在學校授課,哪個農村需要水產業科技幫扶,馬徐發就趕去哪里。他的足跡遍布紅安縣12個鄉鎮300多個行政村,從提供技術指導到引導養殖創業,再到全縣水產業發展規劃,他從未缺位。
依靠馬徐發推廣的先進養殖技術,紅安縣優質商品魚蝦產量增長超10%,增加產值達1.56億元,直接帶動126戶貧困戶依靠漁業脫貧奔小康,每戶年均增收9200多元。
“科技特派員,不是簡單的‘科技下鄉。要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做文章,助力區域特色產業提檔升級,真正做到‘做給百姓看,帶著百姓賺。”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成果轉換處副研究員關健說。
“今年桃子的品相很好,價格也不錯,最貴的能賣到10元一斤!”在棗陽市南城辦事處毛家崗村,果農的臉上掩不住豐收的喜悅。
湖北是全國最大的早熟桃產區,但因粗放式傳統模式種植管理,90%的桃鮮果以中低檔果為主,難賣高價。沒特色、品質不優、上市不早一直制約著湖北桃產業發展。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研究員何華平帶領團隊開展桃樹高產栽培技術攻關,成功培育出深受市場認可的新品種,并教授果農改變果樹管理和修剪方式,提高桃子產量和品質,幫助果農多掙錢、快致富。
截至目前,何華平及其團隊的技術示范推廣輻射面積達20余萬畝,湖北桃產業實現從“低價跑量”到“起跳摘桃”的轉變。
據統計,湖北科技特派員已累計培訓新型農民579萬人次,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農民嘗到了科技的甜頭,腰包鼓了起來、腦袋也富了起來。
技術下基層,企業上臺階
“以往,茶葉收購人員需要純手工登記,一單最起碼要四五分鐘,茶款支付環節也冗繁。現在茶農只需掃碼3次,全程自動化操作,短短30秒鐘就可以打印小票領款。”鶴峰縣騎龍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現在收購鮮茶效率顯著提高。
這得益于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帖軍和團隊研發出的“有機硒茶質量管理與追溯智能系統”。依靠這套系統,茶企實現了茶業智能化收購與標準化加工,同時還能定制各類臺賬數據挖掘、數據增值應用,幫促茶農增產增收、茶企提質增效和品牌升級。
在恩施州,帖軍及其團隊的數字農業技術服務已輻射近300家農業經營主體。助力鶴峰縣完成10.66萬畝生態茶園有機(轉換)認證,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茶葉全域有機示范縣;助力咸豐縣茶葉基地28萬畝高質量發展,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有機農業示范縣,以數字化技術助推鄉村振興進程。
近年來,隨著科技特派員隊伍的不斷壯大,選派領域也從單一的農業種植養殖和加工技術不斷拓展,向農業信息化、工業制造醫藥健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新興產業延伸。
英山縣畢圣泉酒業曾因技術落后,企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境,湖北工業大學教授汪江波帶領團隊在酒廠駐點開展技術幫扶,提升原酒品質,研發新產品,攻克一系列產業技術難題,形成多項技術專利。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建立研發中心,可以幫助企業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研發水平、分析檢測水平。”在汪江波的協調下,該公司與湖北工業大學釀酒中試基地共同成立技術研發中心,配置科學儀器和實驗設備。
一個個鄉村的蝶變,一家家企業的升級,一座座縣城的發展,詮釋了科技特派員為基層創新創業注入的深厚力量。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核心在人才振興。如今,科技特派員隊伍已成為科技服務全省鄉村振興的“橋頭堡”和“排頭兵”,在未來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主戰場上,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