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萍
關鍵詞:《搜書院》 藝術經典 當代審美
經典名劇《搜書院》被稱為粵劇“戲寶”。該劇于1954 年由楊子靜、莫汝城、林仙根根據瓊劇同名劇目改編而成,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海南瓊臺書院的愛情故事。1956 年馬師曾、紅線女主演《搜書院》(以下簡稱“馬、紅版《搜書院》”)時,對劇本做了一次較大的加工修改,使其成為馬派和紅派的代表劇目。2020 年第八屆羊城粵劇節上演出的《搜書院》,由李滿、練行村根據馬、紅版本進行劇本整理,由童薇薇任導演,歐凱明、黎駿聲、紅春梅領銜主演。該劇贏得了觀眾的普遍好評,京劇麟派藝術傳人周公瑾曾評價此版本不失傳統,既保留了馬、紅藝術特色,又有新的突破。a 廣東粵劇院的新版《搜書院》(以下簡稱“新版《搜書院》”),既讓觀眾體會到了粵劇經典劇目的傳統韻味,又感受到了經典作品與當代審美多元融合帶來的活力,為經典劇目的當代改編提供了不少啟示。
一、虛實結合的舞臺空間
戲劇是一種時空交融的藝術,舞臺空間是討論戲劇藝術必不可少的部分。“戲劇空間的構成,首先是情景因素。設計者必須從劇作中尋求情景表現所需要的形象、色彩和光影,組織成有某種闡述力的造型語言,參與對戲劇藝術的創造。”b 無論是西方戲劇還是中國傳統戲曲,這種造型語言都需要通過舞臺空間來表達。對中國傳統戲曲而言,戲曲的程式化貫穿于舞臺布景中,簡練的“一桌二椅”在戲曲舞臺上便是大千世界的象征,依靠演員的表演展現虛擬的空間和時間。作為廣東最大的劇種,粵劇的“變革性”和“包容性”促使其不斷適應發展的時代環境,與時俱進,不變不活。c在新版《搜書院》中,每一場都采用了簡潔大氣的舞臺背景設計,簡潔的舞臺設計遵循了傳統戲曲虛擬化的風格,也加入現代多媒體技術,融合了當下的戲劇審美。新版《搜書院》舞臺上的道具、擺設不多,布景畫面極其簡單,卻彰顯出傳統戲曲特有的寫意之美。比如第一場在鎮臺府花園放風箏的場景,臺上僅有一物——假石,幕布呈現出漸變的綠色,投影出亭臺樓閣、圍欄拱門和一棵椰樹的剪影,春意盎然。簡潔的舞臺布景加上現代投影的技術,展現了劇中特定的情境之美,與傳統藝術的寫意美不謀而合,營造出詩意空間,給觀眾帶來新的視覺感受。此外,如此簡練的舞臺設計,給演員的身段做功騰出了充分的表演空間,也使觀眾的目光集中在演員的身上,可以充分體會粵劇身段表演的魅力。
在追求傳統戲曲的舞臺虛擬化的基礎上,新版《搜書院》運用了寫實化的舞臺空間,寫實的舞臺布景與劇情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利于觀眾入景入情。新版《搜書院》是發生在海南的故事,因此多個場景中都有一棵椰樹出現,直接明了地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地點,將觀眾拉入富有海南風情的氛圍中。又如“步月黃泥之坂”這一經典唱段,布景僅幾棵椰樹與一輪半邊明月,謝寶在夜里抬頭看到牙月發出感嘆:“好月色啊!一輪明月照海南。”旁邊的林伯聽后很困惑,謝寶為此解釋:“你看見是半邊明月,我看見也是半邊明月。合起來,豈不是一輪明月了么?”簡單有趣的對話與舞臺上懸吊的牙月映襯,活畫了謝寶幽默風趣的形象,并將觀眾帶入謝寶賞月的閑情雅致之中。
另外,寫實的舞臺布景與人物的情境、心境相得益彰。在第三場中,翠蓮在鎮臺府二堂被鎮臺夫人嚴刑審問,舞臺上擺放著一桌二椅,背景是龐大的窗欞、牌匾,人物在其中顯得格外的弱小。宏偉的舞臺設計既展現了鎮臺與鎮臺夫人的位高權重,手握著翠蓮的命運,也營造出鎮臺府對于翠蓮而言牢籠一般的壓迫感。
新版《搜書院》虛實結合的舞臺空間設計,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戲曲的虛擬化、程式化的特征,與寫景化的舞臺布景相輔相成;另一方面利用現代舞臺技術將傳統戲曲的虛擬美和詩意美展現到極致,促成粵劇藝術的傳統特色和當代審美表達的融匯。
二、多元融合的表現手法
粵劇發展的過程,也是與時代文化融合的過程。“從演奏形式的‘加花到角色行當的簡化,從唱腔板式的創造到舞臺范式的擴充,粵劇在廣泛吸收民歌、說唱、舞蹈、武術、雜技等藝術手段的過程中,于形式上完成了對唱念做打的綜合,成為與時俱進、煥發內力的地方劇種。”d 粵劇一直在保留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從符合當代審美的層面不斷革新,比如表演的舞蹈化,音樂的交響化,服裝道具的人物化、精細化,等等。現代粵劇《刑場上的婚禮》將現代歌舞劇場面引入粵劇,《刺客》在戲曲舞臺上展現了相對真實的武打場面,《決戰天策府》則將武打真實化推到新的高峰。粵劇在固守傳統戲曲本體之外,廣泛吸收各藝術手段,實現多元融合,在外在形態和表現形式上不斷與當代大眾審美對話。
新版《搜書院》在保留傳統戲曲假定性與粵劇聲腔、身段特色的基礎上,注入了現代舞臺藝術的元素,呈現出古典戲曲與當代審美的碰撞和融合。蘇春梅飾演的翠蓮一角,由青衣行當變為小旦和小生行當。第一場中放風箏的身段做功便十分吸睛,將翠蓮活潑俏皮的青春少女形象勾勒出來。第五場中翠蓮女扮男裝,深夜出逃,蘇春梅以小生行當做功,加入了水袖功、圓臺功、跪步等功法,在一群男性扮演的追兵中,愈發顯得矯捷。歐凱明對“馬調”的演繹,三個“如何”用了三種不同的腔調,最后一個“如何”還用了滑稽的變調。在表演思索對策時,歐凱明運用了關目、踱步和摩挲衣袍等動作,尤其是在眼珠由慢到快、左右轉動的同時,身體的其他部位都紋絲不動,繼承和發揚了“馬調”的特長。
新版《搜書院》既保留了傳神的“紅腔馬調”,又不拘泥于通過演員的表演來表達劇中的事物、情景,而是在演出中加入了三處群舞的表現形式,使表演更富現代氣息。第一處是開場的放風箏場面,一群活潑靈巧的少女隨著音樂翩然起舞,呈現了歡快有趣的花園樂景。第二處是翠蓮出逃、兵丁追捕的場面,由十二人組成的兵丁打著燈籠、弓腰屈膝,不斷變換著隊列追捕、圍困逃奔的翠蓮。兵丁追捕的表現形式借鑒了民間表演藝術“舞龍”,營造出緊張急迫的“追與逃”氣氛,也將新版《搜書院》的“搜”凸顯出來。第三處是一群清雅俊秀的書生在瓊臺書院讀書的場景,將書生念簡的動作舞蹈化,具有古典舞《書簡》的影子,把謝寶唱詞中“一片讀書聲,滿園桃李好”的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獨具詩意,并與第一場少女群舞相呼應。這些舞蹈化的場面與戲曲的程式化表演相輔相成,在互動中烘托氣氛,抒發情感。
劇中配樂和服飾的設計也不乏新意。全劇將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完美結合,既有高胡、揚琴、琵琶、笛子、掌板、嗩吶和鑼鼓等傳統樂器,又加入了薩克斯、電貝斯、大提琴等西方樂器,水乳交融,恢宏的交響樂交織著梆黃曲調,完成了配樂在演出中情節調動、過渡、抒情、場景氣氛烘托的任務。粵劇服飾是按照人物形象進行提煉加工的,生旦凈末丑服飾樣式各異,規范也不盡相同,粵劇表演行話“寧穿破,不穿錯”便指明了粵劇服飾個性化的特征。粵劇在吸收多元的舞臺表現形式的同時,也要堅守傳統戲曲的審美理念。新版《搜書院》的服裝設計,在傳統戲曲服飾的基礎上增強了色彩的明艷度,更符合當代審美,也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尤其是劇中女性的服飾鮮明華麗,與背景色彩相互映襯,賞心悅目。不妥之處在于,翠蓮和秋香作為丫環,在一開場身著鮮艷的紫粉色和綠色的服裝,猶如富家小姐一般,模糊了人物的身份。
作為一部粵劇的經典劇目,新版《搜書院》在遵循古典戲曲寫意性、虛擬性和程式化的美學原則基礎上,借鑒其他舞臺表現藝術,對符合當代審美的表現手法進行提煉、轉化,豐富了粵劇多樣化、個性化的表現形式。這也是粵劇經典劇目在當今文化語境中展現出的積極的話語姿態。
三、精神內涵的拓展與深化
經典粵劇劇目要在當今多樣化的文化視野下站住腳,不能只靠舞臺空間與戲劇表現形式的發展、革新,而對作品思想性的追求也是重中之重。“對于二十一世紀的粵劇來說,既有著自身的傳統形式與習俗情感,也有著來自社會歷史發展的自發情感與形式創新的需求。”e 無論是經典劇目的復排、新編戲曲,抑或是現代戲,在聚焦挖掘題材、形式、表演時,更應注重對具有時代性的美學內涵的挖掘,反映當下人的精神追求,使得經典劇目實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
新版《搜書院》在劇情脈絡上延續了經典,但塑造了與馬、紅版不同的“翠蓮”形象。馬、紅版“翠蓮”內向、沉靜,在行動上更為被動,而新版“翠蓮”更加活潑、大膽,變被動為主動,更積極地追尋自由,更主動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導演童薇薇曾表示在展示馬、紅流派藝術風格的同時,也加強了翠蓮的人物塑造,令其人物形象更為生動豐滿,塑造出更符合當代人視角的翠蓮形象,讓經典劇目富有時代意義。
為達到這一效果,新版《搜書院》分別在情節的刪減、增加和調整這三個方面下功夫。全劇剔除了對劇情發展并無太大作用的情節,更新了部分情節的敘事方式,一方面讓敘事更加緊湊,矛盾沖突更加明顯,故事發展更具有邏輯性;另一方面也加強了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在馬、紅版《搜書院》中,謝寶的形象比翠蓮的形象更為出彩,甚至會掩蓋翠蓮的形象。因此,新版《搜書院》刪減了“步黃泥坂賞月”這一經典橋段中謝福、謝祿抬轎的情節,一方面突顯了“步月抒懷”的閑情雅致,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謝寶的戲份,以更好地突出翠蓮的形象。
除此之外,新版《搜書院》刪減了謝寶收留翠蓮的情節,將其調整為翠蓮主動前往瓊臺書院尋求張逸民的幫助,突出翠蓮聰敏機靈、敢于沖破牢籠、追求自由的形象,并增加了翠蓮深夜逃亡的情節,詳細描繪翠蓮與兵丁你追我逃的場面,強化了翠蓮作為弱勢個體對鎮臺強權的反抗、斗爭。馬、紅版中翠蓮進入書院后經林伯“引薦”而再遇張逸民,在被林伯發現二人情事之后,張逸民獨自一人應對林伯;新版《搜書院》則調整為翠蓮主動面見張逸民,后來二人被林伯發現真相,一起面對林伯的發問。促使馬、紅版翠蓮反抗的因素大多是他人相助,如困于柴房時,秋香的一再相勸她才出逃;逃亡路上經由謝寶相助才得以與張逸民相認。而新版翠蓮在被鎮臺夫人審訊時,便表現出不怕欺壓的特點,在出逃后更是靠著自己的努力與張逸民相見。
總體來看,在馬、紅版本中,翠蓮的反抗、斗爭是具有軟弱性、被動性的。而新版《搜書院》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的一系列調整、設置,是為了重構翠蓮積極主動、為自身爭自由和謀幸福的女性形象,更加貼近當代觀眾的審美。
馬、紅版《搜書院》在1956 年展演,當時正處于“戲改”大背景下,固然作品本身會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f 而新版《搜書院》將焦點聚集在人物的美好品質上。張逸民和翠蓮的反抗壓迫、追求自由,謝寶不畏權貴、助人行善以及全劇傳達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理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新版《搜書院》在保留該劇目原有內涵的基礎上,賦予劇中人物符合當下審美的品質,使戲曲人物由扁平化、程式化的生存走向真實化的生存,表達了更具時代性的精神內涵。
四、結語
新版《搜書院》在藝術傳統和當代審美的兼容上達到了理想的統一。在舞臺空間的設計上,利用傳統戲曲的虛擬性和程式化與現代舞臺技術,營造了寫意和寫實之美的舞臺空間。在戲劇表現手法上,保留演員聲腔、身段表演的同時,融入多元化的現代舞臺藝術,呈現出具有層次感的視覺享受。在精神內涵方面,塑造出具有時代質感的角色人物,凸顯作品中具有當代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的人物品格,使得作品的思想性更有時代意義。粵劇藝術兩百多年的傳承發展過程,也是在不斷創新求變中衍生、成型和發展的過程。經典劇目的重排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搜書院》在老戲迷的心中是極具代表性的粵劇經典劇目,相比于當今先鋒探索的現代粵劇、新編粵劇而言,觀眾對其革新的接受是有一定限度的。準確地把握這個限度,認識到粵劇自身獨特的表演方式和審美規律,兼顧藝術傳統與當代審美,讓粵劇在不失經典魅力的前提下,創造出新的表達方式,是經典劇目的整理改編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方面,新版《搜書院》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