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沖





















我偶然刷到一位明星的小粉絲,她在微博上po了羅翔的一段話:“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她借此來反擊黑粉。結果,前腳剛po完這段話,后腳她就圈了自己的偶像:“永遠相信你一定是最棒噠!”
我不認為這可以用“雙標”或“打臉”來解釋。她相信羅翔的話嗎?我想她是信的。她相信自己對偶像說的話嗎?我想她當然也是信的。可是為什么一個人能同時相信兩個彼此矛盾的表述呢?最簡單的一種回答可能是:這兩個表述對她而言其實都不真的表達信念,它們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道具,非要說它們具有什么實際上的意思,那應該跟“呸”和“啊啊啊啊啊”差不多。將近100年前,艾耶爾們就注意到了這個現象,甚至直接根據它造出了一種發展至今的倫理學。
就我觀察,似乎社交媒體上的大部分表述都是這樣的性質。人們看起來在交流,其實并不——如果交流指的是交流信念的話。那些看似“雙標”的發言其實并不雙標,因為你不能說“呸”和“啊啊啊啊啊”是兩個命題。因此,與其說人們在網上相談甚歡或者激烈爭論,不如說他們是在那里耳鬢廝磨或者大打出手,純屬一種肌膚之親。

本期漫畫改編自薩繆爾·貝克特的戲劇《來去》。三個人,來來去去,從耳鬢廝磨到大打出手,好像彼此說了許多話,其實一句話也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