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龍泉山脈,長兩百千米,寬十千米,呈南北走向,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分開成都平原與川南、川東丘陵。在龍泉山脈中段的古隆州(今眉山市仁壽縣),有個虞丞鄉,虞丞鄉的重山疊嶺中埋葬著南宋一位軍功卓著的文丞——虞允文。
這里,虞允文巨型石像高高聳立,峨冠博帶,書生意氣,昂首挺胸,手按佩劍。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虞允文登進士第。時秦檜當權,蜀地文人皆不獲重用。1155年,秦檜死,高宗召允文對,授秘書丞。1160年,虞允文借工部尚書身份出使金國,果見金人大舉運糧造船,允文立即回朝急請宋廷加強防御。
時勢造英雄,紹興三十一年(1161),完顏亮過黃河,迫長江。負責淮西防務的王權逗留建康,拖延不前,淮西抵抗幾乎為零。轉瞬間,金軍推進到滁縣(安徽滁州),臨安危矣!大多數文臣武將紛紛謀逃。此時,陳康伯等少數主戰派力陳南宋已無路可退,方打消了趙構“浮海避難”之愚蠢念頭。虞允文臨危受命,參謀軍事,前往采石磯犒師。然而,虞允文到達采石磯才發現,李顯忠的援軍還相距甚遠,將士們士氣低落,皆散坐路旁,作逃遁計。虞允文大驚,大敵當前,軍不可一日無帥。“‘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宋史·虞允文傳》)虞允文毅然召張振、時俊等將領,一起動員將士與金兵背水一戰。
在采石磯力挫完顏亮后,虞允文終于等到李顯忠。留下李顯忠繼續守衛采石磯,虞允文火速趕往鎮江,阻截完顏亮從鎮江進兵。金兵渡江不成,又后院起火——留守金都的完顏雍稱了帝。完顏亮進退維谷,急火攻心,對屬下苛責之嚴變本加厲。兵變發生,完顏亮最終死于內亂,其殘部倉皇落逃。
原以為經此一役,兼具文韜武略的主戰派代表人物虞允文應該會被朝廷重用了。殊不知,這只不過是南宋王朝茍安模式的又一次開始。戰機稍縱即逝,高宗卻拒絕了虞允文一鼓作氣趁勢北伐的請求。紹興三十二年(1162),對政事已心灰意冷的高宗傳位于孝宗趙昚。孝宗即位后,改年號為“隆興”,孝宗倉促起用老將張浚為樞密使,開始“隆興北伐”,但黃金時間已然錯過,南宋慘敗,終落得同南朝宋文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一樣的結局。
孝宗雖有收復失地之志,但戰事一膠著,他便舉棋不定,瞻前顧后,優柔寡斷,湯思退等保守派人物再度得勢,竟主張盡棄陜西——“棄雞肋之無多,免狼心之未已”,對于虞允文,他們更是大加彈劾——“大言誤國,以邀美名”。隆興二年(1164),金世宗派大軍再破南宋兩淮防線,劍指長江,南宋被迫簽訂“隆興和議”。
“隆興和議”后,能戰之將紛紛老去。孝宗曾這樣鼓舞虞允文:“丙午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可是,對孝宗的北伐盲動,冷靜的虞允文并不完全認同,遂一直按兵不動。1174年,虞允文于蜀溘然長逝,孝宗與虞允文“兵分兩路,允文出川,孝宗北上,會師中原”的宏圖大愿就此終結。
一片梧桐葉飄落在我的肩頭,將我的思緒拉回當前。虞公石像的背后,就是虞丞墓了,穿越幾百年的風雨,虞丞墓靜靜臥在那里,保存非常完整。那座圓形墳墓直徑十米左右,墳上青松蒼綠,蔚然成抱。石像之前,矗著一塊清光緒年間由時任陵州知州的何肇祥重立的墓碑,上書“宋丞相虞忠肅公墓”八個大字。
何止武功,就文治而言,虞允文更是揚善不隱惡。他既給朝廷推薦了楊萬里、朱熹等賢良之才,又力諫皇帝對無才、無德之人不可重用。另據《宋史·虞允文傳》記載:“御史蕭之敏劾允文,允文上章待罪。上(皇上)過德壽宮,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許?毋聽其去。上為出之敏,且書扇制詩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請召歸以辟言路。”虞允文知蕭之敏正直,與自己只是政見不同而已,遂以德報怨,力保其官職不變。允文胸襟,正是如此光明磊落。
時候已經不早了,我再次繞到虞公石像前,鞠下莊嚴的一躬。離開時,我這才好奇起與虞丞墓緊挨的這戶人家來——這幢二層樓的小洋樓與當地農村的其他的民宅風格迥異。誰家會把這樣一幢有些奇怪的新樓修在荒僻的山野,且遠離村莊和人群單門獨戶呢?我不由得走上前去,一打聽才知,他們一家人就住在這里為虞丞守墓!事實上,虞允文是今仁壽縣藕塘鎮人。虞公去世后,因其功勛卓著,當時的皇帝將這塊墓地賜給了他。這個鎮后來更名成虞丞鄉。在前幾年的撤鄉建鎮中,原本應該將人口偏少的虞丞鄉合并到另一個大鄉,但當地市委和縣委為了守住“虞丞”這個名字,反把那個大鄉并入了虞丞鄉。這戶人家姓宋,到他們這一輩他們家族已經守墓十三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