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的產業選擇對產業發展水平起決定性作用,壩區產業選擇對鄉村振興影響深遠。對貴州省“500畝以上”壩區產業進行調查發現,雖然貴州省壩區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在產業選擇上仍存在選擇權錯配、基礎資源調研不足、主導產業嚴重趨同化和過度追求“短平快”項目等問題。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因地制宜選擇主導產業;產業選擇要短中長期相結合;產業選擇過程中,企業要變被動為主動;做好產業選擇的市場調研、認證、再調研;應在穩定糧食產量、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進行產業選擇等改善建議。
關鍵詞 壩區;產業選擇;鄉村振興;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5.033
壩區是指位于地形坡度小于6°,相對集中連片的耕地或園地[1]。貴州省地處高原地帶,山地占全域國土面積的92.5%,集中連片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2]。為保護500畝(1畝=667 m2)以上壩區種植土地,實現壩區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貴州省于2019年出臺了《貴州省500畝以上壩區種植土地保護辦法》[3]。500畝以上壩區具有土壤肥沃、光熱條件好的資源稟賦優勢,壩區發展種養業能夠實現一年多收的經濟效益。如何高效利用好壩區土地資源成為貴州省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壩區資源利用的關鍵在于壩區產業選擇,只有選擇正確的產業,才能有效發揮壩區資源優勢,農業企業才有望實現長期穩定的增收,進而實現鄉村振興。
1 ?產業選擇現狀
筆者廣泛收集各類涉及貴州省壩區的資料,并從貴州省1 725個500畝以上壩區中隨機抽取200個進行調查研究。
1)在調研的企業中,僅有41.37%的企業是自主選擇主導產業,其余為政府建議選擇,自主選擇性較低。2)對“選擇作物為經濟作物還是糧食作物”問卷結果進行總結,發現有80.2%的企業選擇了經濟作物,僅有19.8%的企業選擇了糧食作物。分析可能與經濟作物的單價普遍高于糧食作物、可選擇種植的經濟作物種類多和農民學習種養新作物的成本低等原因有關。
2 ?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選擇多樣性不足
壩區產業選擇各類作物的占比,蔬菜、水果、糧食、茶葉和經濟作物依次為30.68%、20.01%、19.8%、18.01%和11.50%。統計分析發現,壩區產業選擇集中在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合計占比68.70%),其次選擇糧食作物(占比19.80%),少數選擇食用菌、花卉、煙草等其他經濟作物(合計占比11.50%)。
地處同一縣域的壩區其溫度、降水量等自然資源稟賦基本相同,受地方鄉鎮政府之間的攀比心理、企業之間的模仿效應、農民企業家對產業規劃缺乏前瞻性等因素影響,同一縣域的不同壩區在產業選擇上會出現很大程度的雷同,而產業選擇的同構化不利于企業分散風險,無形中提高了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了解到,已經有壩區出現了由于產業選擇雷同而遭受虧損的現象。
2.2 ?“短平快”誤導
從“選擇該作物時,是否做了規劃?做了什么規劃?選擇該作物的原因是?”等問題的調查情況來看,有近50%的壩區管理者在選擇某一產業時有規劃,但規劃不具體、不詳細,沒有形成規范的指導性文件,其余則沒有做規劃。在選擇種植經濟作物的壩區中,70%的管理者選擇經濟作物的原因是經濟效益好。從上述數據來看,多數企業都受到“短平快”的產業發展理念誤導[4]。
企業偏好“短平快”項目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1)壩區管理者兼具“理性經濟人”和文化水平不高雙重特點,加之其對可持續發展理念領悟不夠,故“實現短期的利潤最大化、求量不求質”成為其經營的主要目標。2)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是相關人員任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并未把那些任期內做的能對未來造成影響的社會經濟活動納入考核范疇,導致部分地方政府機關領導人仍舊只考慮產業發展的短期效應。3)制度約束機制不健全。無論是對從事生產的企業還是政府而言,均沒有一套健全的約束體系。企業過度追求“短平快”項目,造成土壤板結與污染,難以實現壩區產業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
2.3 ?選擇權錯配
企業和農民在產業選擇上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由于區(縣)、鄉(鎮)等各級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對發展產業類型擁有較大的影響,產業選擇權并沒有真正落在企業和農民手里。同時,部分企業管理者對于當地的土壤、氣候和農作物耕作條件等不了解,選擇產業的主動性弱。綜合來看,無論私營企業還是集體合作社,其在產業選擇時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選擇權的錯配最終會造成資源浪費、生產低效、農民減收。
2.4 ?前期調研不足,資源配置失當
對“在選擇前期是否對所選擇的種植作物的市場前景、銷路等方面做過市場調查?”和“選擇該作物前是否有做過土壤、氣候等方面的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有29.09%的企業前期沒做過深入調查,有近10%的企業做過調查但不深入。通過是否做過調查與產值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前期調查對產值有顯著影響,即做過調查的壩區平均產值顯著高于未做過調查的。同時,在走訪過程發現,部分農民企業家由于未做市場調研和找不到銷路等原因,種植的花菜、茄子和辣椒滯銷嚴重,有的種植項目甚至直接半途而廢,經濟損失慘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2.5 ?經濟作物與糧食生產之間的取舍問題
實地走訪發現,大米收購價在1.5~2.0元·kg-1,而其他蔬菜、水果等非糧經濟作物的收購價在1.5~10.0元·kg-1,同一塊地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是種植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2倍以上,因此除了一些雨水資源較好的壩區還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超過80%的企業選擇種植經濟作物。如果長期按這樣的比例發展壩區農業,糧食產量勢必減少,導致糧食價格上升,最終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大部分用來購買高價的糧食,對區域內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利。
3 ?對策
3.1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因地制宜選擇主導產業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因地制宜選擇主導產業,加快推進一攬子選擇方式。由于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對于同一個縣的不同鄉鎮的不同壩區,應綜合考慮“收入彈性基準”“動態比較優勢基準”“過密環境基準”和“豐富勞動內容基準”,因時因地因需選擇壩區主導產業。貴州省各州(市)應統籌規劃布局,各區(縣)鄉(鎮)應因地制宜確定優勢特色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對于成本優勢凸顯的貴陽市、黔中地區,建議以精品蔬菜為主,“水稻+精品蔬菜”“油菜+其他精品蔬菜”的模式進行輪作。對于雨水較為豐富的黔東南和黔南地區,可以選擇水稻+蔬菜或水稻+油菜等模式。而黔西南州、六盤水市及安順市的紫云縣、關嶺縣建議選擇種植一些特色水果和蔬菜。
3.2 ?產業選擇要短中長期相結合
產業選擇要重視眼前的經濟效益,更要放眼長遠的綜合效益,重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選擇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應按照比較優勢的變化進行動態選擇,并以貴州省主推的十二大特色產業進行短、中、長的輪作。把十二大優勢產業按照生產周期長短進行劃分,蔬菜產業、辣椒產業、食用菌產業為短周期產業,中藥材產業、石斛產業、生態漁業為中周期產業,茶產業、水果產業、竹產業、生態畜牧業、刺梨產業和油茶產業為長周期產業。貴陽市、黔南州、黔中經濟區主要推廣生產周期3個月以內的蔬菜產業、辣椒產業、食用菌產業與中等周期的生態漁業、中藥材產業、花卉產業輪作。黔東南州、黔西南州、安順市的紫云縣和關嶺縣則以“中周期+長周期產業”“短周期+長周期產業”模式進行輪作。通過壩區產業的動態調整,保證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周期適應力,避免因過度偏向“短平快”項目引發土壤利用的不可持續性。產業選擇要“短、中、長”相結合,要有前瞻性,要考慮產業可持續性發展,要保障農民有可持續性的收入。
3.3 ?產業選擇過程中,企業要變被動為主動
產業選擇由村級企業和農民按照市場規律自主選擇,以企業、農民為主,政府只需給予指導性意見,充分發揮企業對土地利用的主體作用。1)企業要積極主動地探索壩區產業應如何選、選什么。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擔當精神和主人翁意識。2)企業在產業選擇前必須對壩區的地理環境和產品市場風險等產業發展要素進行調研,避免錯選。3)政府的角色要從“主導包辦型”向“引導服務型”轉變,從原來的“前臺”轉向“后臺”服務。服務的重點在于保障產業選擇后的產銷對接、平臺搭建和購銷保障等方面。避免以政府計劃、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企業選擇產業,應根據農業生產規律、氣候差異、地形地貌、耕作傳統和市場優勢,因地制宜指導企業選準主導產業。
3.4 ?做好產業選擇的市場調研、認證、再調研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對壩區的自然資源、市場需求、農民培訓情況、所掌握的技術和產銷平臺等方面做好充分調研后再進行產業選擇。1)政府在指導企業選擇產業之前,要做好壩區自然資源調查,對于壩區的自然氣候資源、適種作物種類和作物對生態的適應性等方面進行調查。對壩區自然氣候資源條件的調查,可以采取政-校-企合作的方式,組織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安順學院等單位構成的農業專家團隊開展調查。基于壩區自然資源的系統數據建好、用好壩區農業數字化共享平臺,積極做好數據咨詢工作,為政府產業指導與企業產業決策提供參考。2)企業自身作出決策前應多方咨詢。可咨詢常年種植莊稼的農戶,他們對于當地的土壤、溫度和濕度等自然資源情況最為了解;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聘請貴州省內高校的專家進行技術上的專業指導;關注主流媒體對市場各方面的報道,抓住市場信號。
3.5 ?應在穩定糧食產量、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進行產業選擇
農民是實現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利益與風險共同體。穩糧方面,應繼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勵優質壩區選擇“糧食+”的模式進行輪作,保障農戶收入與糧食供給平衡,在糧食供給有保障的前提下,對于資源稟賦次優的壩區,應尊重農民的意愿自主選擇種植作物。
通過加快建設“一碼掃壩區”的貴州省壩區數字管理平臺,實現壩區各種要素的集聚和數據的整合,做成壩區的“戶籍檔案”,使農民在自主選擇發展產業時有更可靠的依據,應用大數據服務壩區主導產業選擇[5]。
4 ?結語
貴州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發展持續取得顯著成效,但在產業選擇上仍存在選擇權錯配、產業選擇的前期調研不足、過度追求“短平快”項目等問題。貴州省500畝以上壩區產業選擇應秉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等基本原則。1)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因地制宜選擇主導產業。2)力爭做到短中長產業相互支撐促進,在立足當下的同時更多考慮產業中長期發展基礎與優勢。3)尊重企業和農民的主體地位,促進提高產業選擇的主動性。4)做好壩區農業自然資源前期調查,最大限度地降低錯誤選擇產業的概率。5)加快建設壩區產業選擇的“戶籍檔案”,從而提高產業選擇的精準性。
參考文獻:
[1] 張滿姣.貴州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安順學院學報,2021,23(4):38-41.
[2] ? ? 劉瑩.打造農村產業革命示范田:貴州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斐然[J].當代貴州,2019(42):32-33.
[3]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貴州省500畝以上壩區種植土地保護辦法的通知[J].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報,2019(4):53-55.
[4] 馬紅梅.“調”出發展好“黔”景:貴州推進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觀察[J].當代貴州,2018(45):26-27.
[5] 羅亮亮.推動500畝以上壩區農業高效發展:訪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步濤[J].當代貴州,2019(10):50-51.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