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軍



摘 要 近年來,隨著四川省“兩項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極大地釋放了縣域產業發展空間和發展潛能。四川省阿壩州茂縣各鎮產業發展不明晰、產業資源優勢發揮不明顯,急需梳理和整合全縣資源,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集聚生產要素,增強產業發展驅動力。探討茂縣農業產業園區化發展的思路和原則,提出了“一鎮一園、園鎮合一、園鎮村一體化”具體建設路徑。
關鍵詞 農業;產業園區化;發展路徑;四川省阿壩州茂縣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5.037
隨著四川省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以下簡稱兩項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實施,進一步釋放了縣域產業發展空間和發展潛能,為鄉村振興創造了有利條件[1]。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現有產業結構、傳統生產方式已成為制約山地特色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矛盾[2]。為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傳統發展方式,實現新突破,邁出大步伐,開創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新局面,筆者在兩項改革背景下,將茂縣農業產業園區化發展思路與國土空間分片區地理版圖劃分相結合,對產業園區化發展思路和建設路徑進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相關建議。
1 ?發展現狀
1.1 ?產業概況
茂縣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過渡地帶,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干旱河谷地帶[3]。耕地面積約0.63萬hm2,依托全縣良好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果、綠色菜、道地藥材及生態畜牧業。茂縣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其盛產的李、蘋果、花椒等生態農產品深受各地消費者青睞,其中,茂縣李種植規模已達到5 333 hm2,年產值超過10億元。
1.2 ?存在的問題
茂縣境內海拔懸殊,各鎮域氣候、土壤類型、耕地分布的空間異質性非常明顯[3]。不同海拔、鎮(村)域如何差異化發展,以及如何實現產業空間布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茂縣李產業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帶動農戶增收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整個阿壩州和四川省產業優勢并不突出,產業資源優勢發揮不明顯,對周邊產業輻射帶動能力較弱[4]。茂縣整體產業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仍有待加強,縣內農業產業發展易遭受干旱、洪澇、冰雹、暴雨、暴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茂縣產業發展以農民自主經營和管理為主,龍頭企業較少,也沒有專門的服務管理和運營隊伍。各鎮(村)產業發展不明晰,跟風現象嚴重,規模化與基地化程度低下。茂縣急需梳理和整合全縣資源,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集聚生產要素,增強產業發展驅動力,推動山地特色農業的現代化跨越式發展。
2 ?園區化發展思路與原則
2.1 ?產業園區化發展思路
農業園區是指由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用工業園區的理念來建設和管理的區域,是現代農業在空間地域的聚集區[5-7]。“十三五”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農業產業園、科技園、農高區等農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等頂層設計文件中,農業園區都是其中的重點。農業園區建設已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培養我國鄉村經濟增長新動力和促進中國農村經濟興旺發展最主要的載體[8-9]。
筆者在考慮不同空間異質性和鎮域行政劃分的基礎上,提出全域園區化發展思路,以現代農業園區的創建為抓手,實現特色農業在鎮域空間的錯位配置,有利于各鎮(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突出“一鎮一品”的優勢。通過農業園區的資源集聚和示范帶動效應,有效推動農業園區周邊地區種植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10]。
園區內部通過充分整合鎮(村)資源,實現基礎設施等資源共享,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推動農業生產、農業物流與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各類園區的集群發展。同時,通過構建農業科技開發和成果轉化平臺,能夠切實加強茂縣優質水果、高山蔬菜及生態禽蜂養殖等優特農產品品種的研究、開發和推廣,促進農業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生產發展。
2.2 ?產業園區化發展原則
1)在地理分布上,按照“軸帶聯動、點面統籌、高效集約、全域布局”的發展理念,根據地形地貌、現有產業優勢、發展潛力、區位條件、環境容量與資源承載能力,以及不同的規劃主體功能,確定茂縣農業園區重點發展區域與板塊。
2)在功能定位上,農業園區要具備資源要素集聚、特色生態產品生產、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加工物流、生態環境保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服務等六大功能。
3)在建設要求上,堅持將農業園區建設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統籌推進茂縣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山區綜合開發和鄉村旅游發展。園區發展堅持“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原則,主導產業為園區發展重點,特色產業為園區產業結構調整方向,通過分階段、分重點對園區實施建設,有序推進茂縣農業園區建設。
4)在模式選擇上,要充分結合各鎮域特點,堅持分類指導、因園施策的原則,合理布局現代農業園區,加速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集聚,帶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在一些生態資源良好、文化底蘊深厚的村鎮,重點發展一批農文旅融合產業園區;在一些耕地資源相對豐富、區位條件優越、產業現狀發展良好的地區,重點發展一批綠色生產型和科技示范型園區。根據不同功能,茂縣現代農業園區可分為4類:農業生產型(產品型)園區、農旅融合型園區、科技型園區和綜合型園區。
5)在發展趨勢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抓手,以效益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冷鏈物流、精深加工、農旅融合”等4個支撐新業態,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推進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
3 ?茂縣農業園區化建設路徑
3.1 ?規劃建設農業園區和生產基地
按照“一鎮一園、產鎮相融、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綜合考慮各鎮域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產業基礎、生產力水平和勞動力資源狀況等因素,立足牛羊(禽蜂)、生(藏)豬、特色水果、高原蔬菜、優質糧油、道地藥材六大主導產業,高起點規劃建設11個農業園區(見表1),以及建設高質量生產基地,探索鄉村振興與現代產業園區同步推進路徑。
3.2 ?劃分片區,分類推進
茂縣按照分片區國土空間規劃將全縣劃分為5個鎮級片區、26個村級片區,包含5個中心鎮、34個中心村。產業園區在兩項改革鎮級片區、村級片區劃分成果基礎上,充分考慮茂縣河谷、高山、丘陵地形地貌特點和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將茂縣現代農業園區化發展布局劃分為“一心引領、三區協同、兩帶串聯、多點帶動”的園區化發展格局(見圖1)。
1)四大片區。結合國土空間5個鎮級片區劃分標準,以鳳儀鎮和南新鎮作為產業園區建設先行示范片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核心示范區,著力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帶動茂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按照11個園區不同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重點劃分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核心示范區、東部生態種養循環農業園區、中部山地特色林果產業園區和西北部高山河谷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四大片區采用不同的發展模式,共同推進園區建設(見表2)。
2)分類推進。按照“先導引領類、重點推進類、提升儲備型”三大類有序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十四五”期間分階段、分重點有序推進2個省級、4個州星級、5個縣級園區創建申報,構建“2+4+5”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格局。
3.3 ?園鎮村一體化發展
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通過“產鎮相融、園村相依、鎮村統籌”一體化發展(見圖2),將園區發展與鎮、村不同功能相結合,實現村鎮建設與產業園發展規劃相結合,推進產村融合、園鎮村共建。
1)產鎮相融,產業強鎮。以鎮域為單位建設農業產業園區,快速打造區域優勢特色主導產業,集中鎮域有效資源,推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最大限度地發揮鎮域產業集聚區的綜合效應。同時,通過產鎮相融,激發黨建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園區發展中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領作用,促進園區高質量發展建設。
2)園村相依,產居融合。在產業園區建設中,應推動村民變身產業工人,促進現代基層治理理念在園村互動中落地。村莊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建設既是增強改革獲得感的重要舉措,又是實現產居融合、打造產業園區、田園景區的基礎工作。同時,各聚居點所在的村和社區以產業園區創建為抓手組建業主委員會等自治組織,推動基層鄉村治理新模式創建,實現城鄉互動,重塑城鄉發展版圖。
3)鎮村統籌,鎮村聯動。農業園區建設通過在鎮級片區層面合理配置各類空間資源,適度打破行政區劃對生產力的制約,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生產力、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發展布局,可明顯提升鎮村的發展質量[1]。以鎮帶村、以村促鎮,通過園區重大項目建設使鎮村發揮承載產業集聚、支撐縣域發展的重要作用。
4 ?產業園區化后續發展建議
4.1 ?堅持黨建引領,促進園區高質量發展
各級黨組織必須高度重視縣域農業園區的建設任務,并確定實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項目的主管部門和辦事機構,建設由縣、鄉(鎮)、村結合的工作領導小組,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服務環境,堅持把黨建工作融入園區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通過黨建帶動園區發展壯大。
4.2 ?強化規劃引領,加強園區績效考核
立足各鎮村自然稟賦、區位優勢,堅持差異化發展。各鎮要編制高質量的園區專項規劃,各園區要根據建設年度安排,分年度進行創建和申報,通過規劃引導資金整合,實現財政資金的高效利用。同時,制定園區創建考核管理辦法,嚴格實行目標考核,將創建現代農業園區工作納入年初工作目標任務,年終實行目標績效考核。
4.3 ?落實財政政策,強化用地保障
將國家標準化農田建設項目、農業產業強鎮、國家新農村綜合發展、農業產業化及全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創建等各項涉農財政資金向現代農業園區傾斜,以集中進行現代農業園區發展[11]。嚴格執行農村土地保護制度,將農民閑置宅基地整理后結余的集體城鄉建設土地、農村中的集體建設土地等用于農村園區發展。年度使用規劃應符合現代農業農村開發要求,將符合條件的州級、省級現代農業項目作為國家重大工程,并擇優安排在現代農業園區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學紅.四川省“兩項改革”后撤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對策研究:以合江縣為例[J].小城鎮建設,2022,40(1):76-83.
[2] 劉要晤.對全面實現山區農業產業園區化發展思考建議[J].今日科苑,2013(20):95-97.
[3] 石福孫.山區農業和水資源大數據建設與智慧管理:以茂縣成果為案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
[4] 劉佳,黃大榮,周桂紅,等.四川省阿壩州脆李產業現狀、問題及對策[J].四川農業科技,2021(9):72-73.
[5] 張輝,高士莘.整體推進農業園區化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J].江蘇農村經濟,2013(10):37-38.
[6] 陜西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以產業園區為抓手大力發展縣域經濟[N].各界導報,2022-01-05(003).
[7] 孫大斌.產業園區化問題初探[D].廣州:暨南大學,2004.
[8] 張俊民.淺析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與思路[J].農民致富之友,2018(19):210.
[9] 農業部新聞辦公室.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扎實推進[J].中國畜牧業,2018(1):17.
[10] 羅必良,胡荏光.以產業園區化推進農業產業化:東莞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南方農村,2007(5):4-10.
[11] 孟煥民.蘇州現代農業園區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J].唯實(現代管理),2015(12):43-46.
(責任編輯:張春雨 ?盛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