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鳴
摘 要 生態修復理念的應用能夠很好地解決環境保護與開發平衡問題。在濕地公園設計與建設中融入生態修復理念,能夠在幫助改善當地人居環境的同時發揮出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解析濕地公園及生態修復的概念,提出了生態修復理念下濕地公園設計原則(因地制宜原則、生態設計原則、協調發展原則、美學原則),分析總結了國內外生態修復理念下濕地公園的典型設計案例(倫敦濕地公園、杭州西溪濕地公園、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為利用生態修復理念制訂濕地公園設計方案提供參考。
關鍵詞 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731.9;TU986.5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5.065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2012年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型的生態保護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1]。濕地、森林與海洋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其中濕地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環境之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的基因庫”。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城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國內濕地公園的建設需求日益增多,諸多問題也在濕地公園設計與建設中日益顯現,其中最突出的是濕地生態的有效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平衡問題。基于此,濕地公園設計過程中,要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將生態修復理念貫穿其中,不斷提升濕地公園設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1 ?濕地公園與生態修復的概念
1.1 ?濕地及濕地公園的概念
濕地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濕地概念是指地表潮濕或常常積水,生長著濕地生物的區域;廣義的濕地概念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長久性的或季節性的流水或死水、淡水或咸水沼澤地、泥炭地、濕生平原及其他包含水域的地貌環境,低潮時其水域水深不超越6 m”[2-3]。而濕地公園是指對具有一定規模和范圍的特殊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濕地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既可以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功能,還能夠提供人們休閑游玩或進行科普教育活動的特定濕地區域[2-3]。可見,濕地公園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公園,既不同于濕地自然保護區,也有別于各類普通的城市公園,而是具有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的具有生態保護、科普教育及休閑游覽的一類綜合性公園[3-4]。可見,濕地公園是人居環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1.2 ?生態修復的概念及方法
1935年,美國的利奧波德(Aldo Leopold)等最先提出生態修復的概念,他們通過植被種植方式,將威斯康星河沙灘附近的原有被廢棄的地塊恢復到被破壞前的土壤生態群落狀態[5]。生態恢復是利用生態系統自身的組織和調控能力使生態系統恢復原有功能和演變規律的過程[6]。或者說,生態恢復是指將生態結構由受損狀態恢復到受損前的完美狀態,是完全意義上的恢復過程,既包括回到起始狀態,又包含完美和健康的含義[7]。生態修復與生態恢復的含義不盡相同。生態修復是促進已經破壞了的生態系統通過生態系統自身或者人為輔助的方式進行恢復的過程。或者說,生態修復是指將生態結構由受損狀態恢復到受損前的狀態,但不包含完美的含義,在恢復過程中不一定要求恢復到起始狀態的完美程度[7]。該定義強調了生態系統本身進行生態修復的重要性,是生態修復的主要方式,人工修復作為生態系統修復的輔助方式。簡言之,在一特定的區域內,生態修復可以通過生態系統自身的組織和調控能力來達到生態環境良好狀態的過程,或者借助人工措施,加速這一進程的發展。
從生態修復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生態修復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原理,生態修復方法主要有生物修復、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及工程技術措施修復;生態修復的目標就是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方法措施對受損的生態結構進行修補,在充分發揮生物有機體的特性,保護原有功能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新功能,同時,用多種技術措施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來構建生態平衡,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8-9]。這些技術措施包括:通過植物的種植和土壤有機質的修復,加快自然演替的過程[10];通過修復生物的生境和棲息地,增強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使生態系統擁有更強的自我修復能力[11]。
2 ?生態修復理念下濕地公園設計原則
2.1 ?因地制宜原則
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脈絡的差異性,因此在設計濕地公園時,應當對場地的土壤、水體、氣候等情況進行勘探調研分析,優先考慮選擇鄉土植物或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植物,修復和豐富場地內的植物群落;同時,應結合該區域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文化和經濟條件,尊重地域的文化脈絡,融入地域文脈元素,體現出濕地公園的地域特色[3-4]。
2.2 ?生態設計原則
在設計濕地公園時,應盡量避免對自然生態不必要的破壞。既不能忽視濕地生態系統自身承受力,保障濕地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性;也要注重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資源的可持續性,盡可能地對濕地生態資源進行循環利用;還要通過適宜的規劃設計策略,利用生態修復方法,實現蓄水調洪、水體凈化、氣候改善的目標,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3-4]。
2.3 ?協調發展原則
在設計濕地公園時,要充分尊重自然演替規律,通過生態修復策略的設計和建設,可讓各個功能分區協作發展,共同維護濕地生態。比如可以利用透水磚作為地面鋪裝,建筑材料可以選用鄉土材料,在滿足景觀設計要求的同時,滿足濕地公園的生態可持續性要求。另外,濕地公園建成后,不但可以滿足本地居民日常的休閑娛樂需求,還可以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充分地發揮出濕地公園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3-4]。
2.4 ?美學原則
在設計濕地公園時,既要充分地體現濕地的自然生態特性,又要結合其地域特色明確地表達出濕地公園的景觀特征,采用景觀美學設計方法營造出形式美。比如濕地公園內的建筑及小品的造型,既應表達出當地的傳統意境和時代質感特征,還應與當地建筑整體風格相協調,體現出濕地美學功能[2-3]。
3 ?基于生態修復理念的濕地公園設計案例分析
3.1 ?倫敦濕地公園
3.1.1 ?項目概況
倫敦濕地公園建于1995年,坐落于英國倫敦市西南部的泰晤士河旁,距離倫敦市中心約5 km,是一個首例建立在大型都市中心的濕地公園。公園面積約42.5 hm2,園區曾是倫敦泰晤士供水公司蓄水池,通過生態修復改造,使之成為濕地自然保護中心和生態科普教育中心,而且對于調節倫敦市的氣候特征起到重要作用。大面積的濕地生態條件招引了大量的野生鳥類和魚類,使公園不僅成為了濕地野生動植物繁衍的棲息地,還為本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讓人們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還能夠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樂趣[3,12-13]。
3.1.2 ?設計策略
倫敦濕地公園共有6 個水域區域:主湖、蓄水潟湖、保護性潟湖、蘆葦沼澤地、季節性浸水牧草區和泥地區域,以主湖水域為核心,向東向北延伸,其他水域和陸地圍繞主湖交錯布局,形成了多種類型的濕地生態環境。在水體與陸地之間以自然斜坡為連接,水陸交界處建立了一個復雜的網型溝渠,水位上漲時可以引水進入溝渠,順其自然地形成一片淺灘濕地生態景觀。在為濕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的生存要素和繁殖環境的同時,通過對公園入口、道路、建筑布局、動態與靜態分區等方面的惟妙設計,讓游客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能夠近距離觀看野生生物,在休閑游玩之時可以了解到有關濕地生物的知識。園內建筑并不多,常常被設計為人流匯聚的“點”分布其中,連同景觀小品、鋪裝等均以樸實的原生態木質為主,與濕地自然景觀融為一體[2-4]。
3.1.3 ?啟示
倫敦濕地公園最大限度地利用濕地自然資源,成功地將廢棄的水庫修復成生態濕地公園。公園以主湖水系為中心,通過水網使各水域相互融合又相互獨立;人流區域的分散式分布,園區劃分動態區域和靜態區域,有效降低了人流密集對濕地環境的不利影響。水體與陸地區域交錯布局,構建了人與動植物和諧共存的濕地環境。公園非常重視其場地的布局及高低錯落濕地地形的塑造,一方面便于水的自然流動,另一方面給不同的生物群落劃分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生存區域,有利于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這種因地制宜的生態修復案例值得學習借鑒。
3.2 ?杭州西溪濕地公園
3.2.1 ?項目概況
西溪濕地公園始建于2003年,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距離杭州市中心約10 km,是我國首個集文化濕地、農耕濕地和城市濕地于一體的大型濕地公園。公園占地總面積約11.5 km2,其濕地面積較大,約占公園總面積的1/2。園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歷史文化資源深厚,因距西湖不遠,且濕地類型也是非常稀有的城中次生濕地,人們習慣將西溪濕地同西湖、西泠印社并稱為杭州“三西”。西溪濕地不但可以給游客提供多樣化的生態體驗,而且讓人們感受到江南水鄉所獨有的魅力,還作為杭州市綠色生態發展的典范,為城市承擔著緩解“溫室效應”和蓄洪排澇的重任[4,14]。
3.2.2 ?設計策略
西溪濕地公園的設計重點在于修復與保護好西溪濕地生態地貌,讓園區內各類動植物擁有良好的棲息環境,從而推動濕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園區總體被分為內核封閉保護區、外圍過渡隔離區及休閑景觀游賞區。內核封閉保護區是不對外開放的,其管理方式類似于自然保護區;而外圍過渡隔離區也會設置適當的年限來進行封閉式管理;休閑景觀游賞區可提供豐富多樣的游樂設施和休閑的空間環境,以滿足游客休閑活動的需求。園區內以水體為主景,通過對水邊植物進行留白或緊密的種植方式來創造隱逸之感,建筑也以臨近水面為主,融入江南特色民居特色,全方位地構建出了一個隱逸、樸實、自然的濕地公園[2,15]。
3.2.3 ?啟示
西溪濕地公園在景觀設計層面堅持“幽、雅、野、靜”的主題導向,進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區,遵循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修復的基本規律,合理地安排動植物比例,并融入當地文化以引導游客主動參與生態保護。通過對水系上游可能帶來污染的農業或工業用地及設施的綜合治理,保障了園區內的水質安全。這種將濕地生態、文化和人文地理融于一體的自然生態濕地景觀設計方法,以及控制污水、解決污染源等處理方式值得學習借鑒。
3.3 ?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
3.3.1 ?項目概況
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建成于2013年,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明湖村,距離六盤水市中心約2 km,公園占地面積約197.7 hm2,其中濕地面積約84.65 hm2[16]。六盤水市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建成的工業城市,總面積約60 km2,坐落于石灰巖山丘環抱的山谷中,水城河在市區穿行。
3.3.2 ?設計策略
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通過建設生態水域的基礎設施,將園區內的濕地、溪流、凹地匯集到一個雨水管理和生態凈化的網絡中,并與主河相連接,形成了一系列的貯水池塘和不同凈化能力的濕地。另外,拆除原有河段的混凝土路基,使河岸生態恢復自然狀態,不但增強了河岸的生態功能,而且還增強了河流的生物凈化能力[4]。
3.3.3 ?啟示
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借鑒了20世紀發達國家的做法,將原有的混凝土河岸拆除,有利于河流內各種生物的繁衍生長,進而通過生物的代謝有效地緩解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另外,營建一系列的池塘和梯田濕地生態環境,有效地調節季節性雨水,避免了旱澇災害的發生。這種將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相互平衡的做法值得學習借鑒。
4 ?結語
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技術包括:1)設置好生態功能的分區,以生態緩沖區、保育區及管理區的功能布局來完善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2)保護好濕地自然生態條件以吸引動植物繁衍生長,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3)規劃好濕地游憩空間,做好景觀層次的規劃設計。濕地公園的設計與建設能有效改善與提升所在區域人居生態環境,生態修復在濕地公園設計中是一種有效理念,應當積極地與城市規劃發展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 ?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 ? 徐萌.保定市漕河中段濕地公園規劃設計[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20.
[3] ? 曹鵬.地域文化視角下的臨汾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20.
[4] ? 莊翔博.盤錦月牙灣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景觀規劃設計[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21.
[5] ? 陳蓉,王小兵,陳穎.德國生態修復實踐對我國生態修復規劃體制建設的啟示[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0,35(1):74-81.
[6] ? 王亞迪.基于生態修復的文化遺產廊道構建探索——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古長城文化遺產廊道概念性規劃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7] ? 胡平平.自然地理環境與長城北京段關系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08.
[8] ? 郅爽.基于生態修復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觀規劃設計——以河南省新鄉市輝縣百泉河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9] ? 關海莉.生態修復視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園規劃研究——以新鄉市鳳凰山森林公園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10] ? 溫繼文,李道亮,白金,等.植被恢復與重建理論體系的構建[J].中國水土保持,2007(3):22-25.
[11] ? 肖可.城市河流型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探討——以彌勒市甸溪河濕地公園生態修復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7.
[12] ? 張璐.包頭市南海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7.
[13] ? 卜菁華,王洋.倫敦濕地公園運作模式與設計概念[J].華中建筑,2005(2):103-105.
[14] ? 徐睜.西溪濕地公園生態保護與利用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9.
[15] ? 李玉鳳,劉紅玉,鄭囡,等.基于功能分類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格局——以西溪濕地公園為例[J].生態學報,2011,31(4):1021-1028.
[16] ? 寧寶權,陳華平.濕地保護區生態功能綜合評價——以六盤水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節水灌溉,2015(6):70-73.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