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宸 吳鴻
摘 要:隨著民營美術館的不斷涌現,我國美術館在建筑風格、空間表現、藝術展陳等方面逐漸突破了原來的單一形式,呈現多元共生的新格局。研究民營美術館建筑現狀,著重分析作為精神和文化性質的民營美術館建筑及其在美術館本體與文化等方面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能夠促進民營美術館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城市建筑;民營美術館;建筑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 “中國民營美術館現狀調查與可持續發展研究”(17BF118)研究成果。
一、民營美術館發展概況
美術館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和城市的文化名片。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政策的不斷助力,國有美術館相繼建立,民營美術館(以下簡稱民營館)方興未艾。民營館在短暫的發展歷程中雖幾經波折,不斷遭遇困境,社會輿論褒貶不一,但整體上保持著正向的發展勢頭,日益成為我國美術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民間力量。
據課題組統計,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民營館總數877家。從空間維度來看,我國七大地理區民營館數量差異懸殊,華中地區55家、華北地區84家、華東地區518家、華南地區105家、西北地區42家、東北地區21家、西南地區52家,其中,華東地區民營館占全國總數的59%。從時間維度來看,2001年至2019年民營館數量保持上升態勢。2001年至2006年間處于低位增長期,呈個位數年增長;2007年至2011年一直保持兩位數年增長;自2012年起開始步入快速增長期,平均每年增加93家左右,其中,2014年至2019年一直保持三位數年增長,2011年之后的9年時間里全國民營館的增長數量之和是之前10年的近8倍,并且近89%的民營館創建于2010年之后。從建筑規模來看,小于1000m2的占27.14%,1000m2至5000m2的占43.33%,5001m2至10000m2的占19.61%,大于10000m2的占9.92%。由此可見,我國民營館場館規模差異明顯,整體上以中小型居多。
近些年來,民營館在數量和種類上呈冪數式增長,處于井噴式發展時期。與創建初期相比,民營館已經波及了三四線城市甚至鄉村,作用與效能越來越突出,不僅沖擊著原有美術館的體制與格局,也挑戰著傳統美術館的建設和評價標準。雖然民營館在文化創造與機制創新中承擔著重要角色,許多方面超越了國有美術館,但就整體而言,還處于創業初期,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行進中遇到各種困難與問題。在內部運營上,許多民營館資金不足導致功能偏離、非營利性界限模糊,定位缺失造成方向不明,管理薄弱致使效能不足;在外部保障方面,民營館的規范管理缺乏依據,相關標準有待完善,運營成效缺乏評價與激勵機制。與此同時,一批不具有美術館性質的藝術機構也趁勢打著旗號,以美術館之名行買賣之實。在藝術行業中,拍賣行、畫廊、“山寨美術館”及民營館分別構成了我國民間藝術品交易與學術的雙行系統,實現了藝術品的商業與學術價值。
二、民營美術館建筑狀況
作為展出美術品的美術館建筑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而對公眾開放并具有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功能的美術館則始于18世紀末,直到20世紀以來,美術館才真正大規模作為普通群眾自由欣賞藝術品的場所,除了實用、經濟、堅固與美觀等外,美術館建筑的特殊性和藝術性更是備受關注。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美術館的功能與建筑形式也在不斷演化,國內外出現了一些新型的美術館,如室內外相結合的美術館、與自然風景相融合的美術館、與城市生活相協調的美術館等,當今美術館已從單純的精神容器轉向更為開放、平等和多樣化的空間,在日趨雷同的城市建筑中,美術館或許是最為獨特的存在。
(一)文化建筑的地標打造
相對于其他功能建設來說,美術館建筑是最容易顯現成果的??v觀國內外許多知名美術館,一座具有城市地標意義的美術館建筑,本身就是自身品牌的重要標志。民營館對美術館的標志性公共建筑影響力越來越重視,由國際著名建筑師設計的美術館越來越多,如荷蘭建筑師雷姆·庫哈斯和阿蘭·弗勞克斯共同設計的廣東時代美術館;日本著名建筑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上海明珠美術館和廣東和美術館;法國著名建筑設計師讓·努維爾設計的上海浦東美術館等。在建筑風格、空間營造、科技融合、功能拓展等方面,一些民營館已經走在許多國有美術館之前。
在2020年網絡推出的國內最值得看的30家美術館中,民營館占據了22席,這些美術館建筑千姿百態,個性獨特,風格各異,往往對應著一種特殊且有具體時空感的藝術觀,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和感受。這其中有位于河北黃金海岸沙灘,如同藏于沙丘之下神秘洞穴之中的UCCA沙丘美術館;有純粹用混凝土結構和材料呈現原始野性魅力的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有以199棵形態各異的古松共同構成蒼勁人文景觀,環繞白色石塊筑成中式建筑的北京松美術館;有位于燕山山脈遠眺金山嶺長城的北京鳳凰谷山頂藝術館;有建筑整體輕盈懸浮在空中的江蘇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有展現原有土地歷史記憶,承載藝術和未來生活演變,給城市帶來新活力的山西千渡長江美術館。
上述美術館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大多是人們熱捧的網紅打卡地。調查發現,由于民營館比國有美術館更具辦館的靈活性且更重“面子”,所以多數具有地標性意義的民營館體量較大,如2012年底開放的上海龍美術館浦東館面積約10000m2,而2014年開放的龍美術館西岸館面積約33000m2;2018年開館的江蘇江陰海瀾美術館總面積達100000m2;2021年開館的浦東美術館總建筑面積超過40000m2;近期開館的四川廣匯美術館總建筑面積近72000m2等。相比國有美術館,民營館更具當代性。隨著當代藝術的盛行以及新媒介、新技術的廣泛運用,在新美術館學和現代建筑理論的作用下,民營館建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并由最初的重建筑外觀的設計逐步轉向注重看點的內部空間設計,與藝術品的展示方式相得益彰,為美術館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情趣。蓬勃發展的民營館與國有美術館共同構筑了我國城市建筑新的文化景觀。
(二)歷史記憶的賡續創新
伴隨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更新,許多極具歷史價值的老建筑被閑置。20世紀初出現了城市更新運動,對舊建筑保護與改造的研究備受關注。目前,將舊建筑改建為博物館、美術館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化的趨勢,不少國家均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如巴黎奧賽博物館和德國漢堡火車站現代藝術博物館均由老火車站改建;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由廢棄的發電廠改建;南非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由谷倉改建;比利時布魯塞爾蓬皮杜藝術中心由汽車工廠改建。我國城市更新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版圖的持續延展,21世紀以來,在有機更新模式下涌現出了許多改建的文化建筑。
以當代藝術為主要方向的民營館對舊建筑改造更是情有獨鐘,調查發現,租賃原有建筑進行改造的占比高達87%以上,其中,對舊建筑的改造(尤其對舊廠房的改造)較多,在北京十大熱門美術館、藝術館中,僅有3家是新建館,其余7家均為舊有建筑改造。在城市更新和文化建設的雙重需求推動下,將舊建筑改建成美術館實現了多方共贏。在設計師的精心營造下,歷史遺痕與當代理念的對接使美術館呈現出獨特的美學品格,風格前衛、卓爾不群的民營館層出不窮,其中:有受易拉罐生產車間啟發,外形如同發酵罐罐體扭曲形變的深圳悅·藝術館;有對巨大棚屋進行改造,采用紅色磚塊配備庭院園林的北京紅磚美術館;有保留機場老機庫風格,采取新舊建筑材料進行對比,既富歷史滄桑感又具現代視覺沖擊力的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其他由舊建筑改造成民營館的還有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藝倉美術館、深圳華·美術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等。
在舊建筑改造中,舊廠房所占比重較大,主要是因為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大量的舊工業廠房,而舊廠房具有時代特征,在造型上往往較為獨特,有些曾經是區域標志性建筑。舊廠房寬敞的內部空間、帶有歷史印記的材質感以及獨特的造型特征,與美術館對空間和可識別性特征的需求十分契合。對民營館來說,將舊廠房合理轉型為美術館,不僅可以降低前期的投資成本,也可以以公共文化設施的新功能重新融入城市。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原有工業建筑文化也在新的功能中得以延續,它們更像是巨大的雕塑作品而不是單純的建筑物。民營館豐富多樣的建筑改變了原本單一的建筑樣式,使城市建筑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三)多元訴求的異象呈現
從現有民營館的類型來看,有享受政府支持的民營館(民辦公助),有民營企業支持的美術館,有私人機構社會化的美術館。出資者主要有房地產商、金融機構、私人資本、外資基金以及擁有巨額財富的收藏家等。他們出資建美術館有的是出于個人收藏愛好并持有大量的收藏品,有的是出于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戰略需要,將美術館作為獲取更大利益的手段之一。當然,近年來非營利性民營館越來越多,但其在很多時候是多種目的和訴求的雜糅。紛雜的動機與訴求以及文化和商業的錯綜交織,導致民營館建筑的定位、規模、功能等更趨多元。
第一,注重“品牌效應”的美術館。近年來,效仿古根海姆品牌連鎖效應的跨城、跨國發展模式呈上升趨勢,如深圳OCAT當代藝術中心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漢、西安等地成立分館,龍美術館先后在上海、重慶擴張為兩城三館,chiK11藝術空間、民生現代美術館、昊美術館、寶龍美術館、尤倫斯美術館等均在異地設有“連鎖”分館,廣東時代美術館甚至還在德國柏林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民營館海外分館。這種擴張的經營方式擴大了美術館的品牌影響力,提升了企業與美術館的形象,助推了與新型文化產業關系的融合與共贏。
第二,作為商業配套的美術館。以美術館為商業配套的“藝術+商業”模式逐漸盛行,如以chiK11藝術空間、蘇寧藝術館、德基美術館等為代表的“美術館+購物中心”模式,以及昊美術館的“美術館+酒店”模式、明珠美術館的“美術館+書店”模式等,將美術館延伸至更為大眾化的綜合場所。這些藝術與商業空間相互融合的新模式改變了傳統商業格局,增添了商業場所精致而又安靜的藝術氣息。購物與藝術的貫穿,生活與藝術的交錯,使公眾的休閑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既拉近了藝術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又帶動了商業經濟效益。
第三,以藝術名家命名的美術館。湖南長沙的李自健美術館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認證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家個人美術館”;西安崔振寬美術館中廳、大廳的景觀墻采用秦磚鋪列而成,藝術品在不同時刻天光環境下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杭州全山石藝術中心新館和老館隔著大衛廣場相對矗立,方正大氣,開合有致,相互襯托;陳履生在家鄉創辦的由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漢文化博物館三館組成的以竹為建筑立面的博物館群,以不同的內容和展陳方式構筑了獨特的博物館景觀。與上述有一定建筑體量的“名家館”不同,大部分“名家館”相對偏小,功能定位各異,有的極具特色,如藝術家自己設計的隋建國美術館具有工作室和展館的多重功能,同樣自己設計的何多苓美術館采用極簡主義手法,內外均以白色飾面,借用天窗、天井自然光為主光源,藝術家更欣賞處于空置狀態的美術館,顯然建筑本身已經成為藝術家心儀的作品。
第四,作為畫廊配套的美術館。在我國美術館準入門檻較低的情況下,濫用與不規范使用美術館一詞的情況較為常見,很多被稱為美術館的機構并非專業職能機構,甚至有的與美術毫不相干,以美術館之名行畫廊之實的情況屢見不鮮,當然,也有不少畫廊做到了美術館應做未做的工作。隨著人們對美術館專業性認知的加深,山寨美術館頻遭公眾詬病,一些藝術經營性機構往往“巧妙”地采用美術館與畫廊配套的方式,以美術館作“前臉”,在學術層面給藝術家及其作品“鍍金”,再將“鍍金”后的作品轉入畫廊。這些民營館在實際運營上往往鮮有做到規范,僅僅起到租賃場地、出售作品的作用,這種類型的美術館大多體量偏小,更偏重建筑的內部空間布局。
此外,聚焦藝術專項的民營館也不在少數,在設計、影像、雕塑、油畫、國畫等門類中均有專門性的美術館,其中以當代藝術和國畫門類居多,有的常年只做藏品固定陳列,如寧波華茂美術館、上海梅爾尼科夫美術館等。而缺乏藏品的民營館只能通過不斷舉辦展覽活動和開展公共教育,在收集藏品的同時擴大影響力,這種類型的民營館在空間布局上或傳統或現代,往往視具體藝術專項而定。
三、未來發展方向與趨勢
當前,我國美術館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民營館迎來了難得的時代發展機遇。在我國人均美術館擁有量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且政府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民營館在數量和門類上極大地彌補了國有美術館的不足,雖然沒有國有美術館的資金、政策、資源及公信力等優勢,但其更具靈活性、自主性、進取性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運營效率也更高。有的民營館具備對當代藝術及高價位作品的收藏實力,有的國際交流更為頻繁,一些優秀的民營館已經成為我國當代藝術的主要推手,在建筑及公共空間上不斷制造驚艷的視覺效果吸引公眾眼球,例如:在配套服務設施上增加深受公眾喜愛的娛樂休閑方式;在展覽上大量使用新科技手段創新展品與公眾的交流互動方式;在公共教育活動中引入更多的跨界、跨學科元素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使獨特、現代的建筑空間因融合當代藝術的豐富內容而變得更具藝術性和生命力。如今的民營館“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典藏、研究、展覽、教育核心功能,向休閑、娛樂、溝通、學習、冒險、資訊等功能方面發展”。如何進一步融入人們的生活并讓人們感到親近,在強勁的發展勢頭中迎接多種挑戰,是民營館接下來的發展重點。作為永久性的文化建筑,民營館建筑中有許多問題值得探究。
(一)建筑外觀與內部功能的融合
當前許多民營館是非理性的倉促建設,為了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和資金補助,許多投資者只重視建筑的外觀和體量,對所在城市的文化傳統、藝術資源以及未來的發展缺乏思考,對基于館藏、運營、公眾的內部功能定位及運營內容等問題更是缺乏深思熟慮,建成后無法真正按照美術館要求正常運營。這就需要決策者、投資人、建筑師、策展人等前期開展深入的對話和交流,在建筑外觀和內部功能規劃方面作出明智的判斷,在藝術性和功能性之間進行合理的平衡,而公眾不僅要欣賞藝術品,也要感受建筑的獨特魅力。
(二)全球化城市問題的應對
城市化產生的交通擁擠、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運營資金短缺和運營成本增加已成為全球美術館的普遍現象。此外,在人們行為日益遵從商業規則的情況下,能從事各種活動的公共場所也越來越少,公眾渴望在美術館欣賞藝術的同時緩解內心壓力。因此,民營館在選址上不僅要充分考慮區域的交通問題,還要分析與城市、周邊街區景觀環境的有機融合,以及與其他文化設施之間的有效協同,在建筑設計上滿足保護展品和藏品的需要;按照美術館體量評估美術館各功能區面積以及應對功能創新可能的空間拓展;運用科技手段使美術館的展陳方式、節能減排等達成最佳效果,不僅要考慮“白盒子”的語境創造,還要打破“白盒子”的藩籬,營造引人入勝的周邊場景和環境。
(三)時代特色與未來趨勢的探索
21世紀以來,一些實力雄厚的收藏家和資本雄厚的企業家都有意向打造“經典”美術館,如何在美術館建筑中融入時代印記,國外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等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無不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色和實驗精神。當代美術館的物理空間以及運營理念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美術館建造在物質本體、感知維度以及承載對象等方面也應該進行新的探索,在展覽與公共空間的關聯、美術館與工坊的融合、藝術與生活的結合、商業與藝術的聯袂以及現代網絡虛擬技術的融入中,反映時代的變化和特征,讓現代科技手段和歷史元素發生新的碰撞。
當今美術館建筑正在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實體走向虛擬,從單一走向多元。觀眾欣賞藝術所獲得的感受不僅來自藝術品本身,抑或來自作品及其展陳方式,甚至來自與室外環境的相互交融。美術館的定位除了“城市中的美術館”外,也可能是“美術館即城市”?!懊佬g館、博物館不僅僅是展覽機構,它也是思想革命的發聲地,是整個社會思想變革重要的發聲地,它與建筑相關,但此時建筑不僅僅是好不好看的問題,它要為革命的發聲提供條件和場所——它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城市需要建造與其文化背景及經濟實力相匹配的美術館,民營館的類型與性質各異,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盡相同,應該從民營館自身入手,充分發揮想象力,主動尋求功能和概念的新突破。
參考文獻:
[1]關肇鄴.美術館建筑設計的趨向[J].世界建筑,1985(3):8-13,84.
[2]國內不能錯過的30座美術館[EB/OL].(2020-01-13)[2022-
02-03].http://fashion.sina.com.cn/luxury/de/2020-01-13/1801/
doc-iihnzahk2547021.shtml.
[3]張子康,羅怡,李海若.文化造城:當代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及城市發展[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唐克揚.美術館十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費保羅,田霏宇,李虎,等.對談:21世紀美術館:文化項目需要怎樣的建筑[J]建筑實踐,2020(2):8-21.
[6]張劍.正向演進: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的階段性印記[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2):108-111.
[7]張劍,吳鴻.智識促新:民營美術館的專業性及文化戰略[J].藝術工作,2021(2):35-38.
[8]秦梁越.當代美術館的動態化趨勢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
[9]郜佩君.當代大型城市美術館空間公共性探討:以南京美術館新館方案為例[D].南京:東南大學,2019.
作者簡介:
張宸,碩士,上海水石建筑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建筑師。研究方向:建筑適應性改造理論與實踐。
吳鴻,北京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館長,藝術國際總監,教育部學位論文評審專家。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展覽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