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加,社會養老需求日益增長,人口老齡化及對老年人的關注缺失已成為我國突出問題之一。在這一現實背景下,加強針對老年人居住區環境的設計已刻不容緩。通過分析我國傳統思想對養老模式的影響和老年居住區的發展趨勢,總結老年人特征與居住區環境之間的關系,對老年人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進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礎上,對開封現有居住區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通過現狀分析,結合實際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設計策略,為開封市今后養老居住區和老年人居住環境的設計提供有益參考,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這一社會問題。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居家養老模式;養老居住區;開封市
一、居家養老模式概況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我國大約有14億人,人口數量龐大,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我國資源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卻很少。隨著人口政策的控制,老年人口不斷增加,中國逐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老年人口體量更大,增長速度更快。根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達到3億;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達到4.34億。
(二)居家養老模式占主導
尊老愛幼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價值觀念,中國人對家族親情看得比較重要,長期以來就形成了居家養老的社會習俗。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大部分老年人更喜歡傳統的居住模式,習慣了長期以來的生活環境和鄰里關系,不愿放棄以前的生活模式。通過對北京某一住宅小區的調查發現,在600個老年人中有93%的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模式。我國當前的養老院生活條件、服務條件和管理水平等都不高,這也是老年人更愿意居住在自己家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老年居住區的發展
老年人對居住區的設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起步較早的發達國家除了在法規層面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外,還在居住區的設計上進行了一些優化。最開始只是對一些老年住宅進行了相關的設計改造,后來發展到對居住區都進行適合老年人居住的設計改造。在老年居住區設計中,有醫院養老模式、設施養老模式、住宅養老模式等。
在人口老齡化出現之初,大多數人都認為醫療護理問題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面臨的主要問題,所以相關部門在醫院的建造方面增加了投資。但是后來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醫院里住了大量慢性病患者,他們的病情穩定,康復起來很慢,這就導致了醫院床位緊張,相關部門對于醫療的支出過于高昂。針對這樣的情況,相關部門就開始投資修建養老院,增加康復設施的投入,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那些常年住在醫院的慢性病人占用大量醫療資源的問題。但是經過長期實踐發現,康復機構和養老院并不是老人們想要的生活場所。
二、開封現有居住區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開封作為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數量給開封市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主要體現在政府職能的轉變、社會的轉型以及老年人養老需求的膨脹等,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而要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就要推動居家養老居住區的發展。需要相關部門發揮積極作用,加快促進居家養老居住區的發展,加快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一)缺少居家養老模式的老齡化居住區建設
從目前開封現有的居住區來看,幾乎沒有獨立的老齡化居住區,大多是普通的住宅小區,而這類小區在規劃設計上并未設置針對老年人的相關設施。即便有少量小規模的老年居住區存在,也幾乎都是以老年公寓、養老院為基礎進行建設的,并不符合老年人的養老觀念以及其對于居住環境的心理訴求。
(二)空間環境缺乏針對性
在目前開封現有的小區中,即使是居住人口以老年人為主的居住區,其環境的設計也缺乏針對性,對于老年人的需求考慮不足。無論是對老年人活動空間的設置,還是便于老年人辨識的標識系統,或是有助于老年人活動的輔助設施都較為缺乏,不足以滿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三)將適老設計簡單等同于無障礙設計
在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居住區設計對于這一問題的應對明顯不足,甚至是簡單粗暴地將適老化等同于無障礙化,只停留在宏觀概念上而未對細節進行考究。這種設計并不能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的和老年人喜愛的生活環境,這也就在無形中將老年人“鎖”在了家里,顯然是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
三、基于居家養老模式的居住區環境設計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反應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也隨之減弱。設計中要盡可能考慮到老年人活動環境的安全性,提升環境的無障礙性,讓其能順利地進行日常的基本活動。比如在進行老年住宅樓的地面設計時,防滑性能是必須考慮的,尤其是廚房和衛生間的地面設計應采取防滑性能較好的建筑材料,以防止老年人活動時發生意外。另外,為了保證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在危急情況下能夠及時發出求救信號,應在室內安裝煤氣檢測報警系統、漏電保護系統和緊急呼叫系統等。對于墻角和其他有尖角的地方可以進行無尖角設計,必要時可以用海綿材料進行軟包。室內的開關尤其是臥室開關,一般可選用雙控開關。
(二)易識別性和易達性原則
老年人由于視覺與認知能力的下降,對于相似事物的反應往往會較為遲緩,容易出現混淆、認不清,甚至記不清的狀況。設計中,應盡可能考慮到環境的易識別性,通過簡明的標識設施、清晰的路網設置、標志性的節點設置,或者通過感官的多方式刺激,讓其對周圍的環境認知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易達性是指老年人能輕松、順利到達其想到達的目的地。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老年人的行為能力、出行的方式與時間段等因素,合理地設置節點的輻射半徑。同時,考慮環境的無障礙性、公共設施的配套與布局、場地的連通性等,增加易達性實踐的可能性。
(三)生態健康性原則
生態健康性指的是通過居住區外部環境的設計去營造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社區環境,使老年人能從生理、心理與行為等方面感受到環境對自身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設計過程中,應考慮生態性綠地景觀空間的營造,通過植物的搭配與組合,促進老年人與環境的互動,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四、基于居家養老模式的養老居住區設計策略
結合場地現有狀況以及區域的上位規劃,綜合考慮場地的主體人群使用需求,在進行設計定位時,提出以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優化現有建筑的布局形式,對建筑密度進行適當調整,通過相應設計原則與方法,營造出適合老年人的安全、舒適、便利的適老化居住區外部環境。
(一)鄰里交往空間的設計
交往行為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的緊密性與融合性。鄰里交往能讓老年人重新融入社會,獲得其自身所需要的各方面社會支持,所以對于老年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居住區戶外活動空間是居住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老年人所需的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提供場地。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盡可能考慮到戶外動態活動空間和靜態活動空間的設置。動態活動空間需要提供諸如健身、娛樂、休閑、交流互動等功能,而靜態活動空間則主要提供諸如下棋、聊天、靜坐等好靜或活動不方便的老年人使用的空間功能。在空間設置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老年人活動半徑,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行動能力;其次也要保持靜態與動態空間的適當隔離,以防止二者之間相互干擾,達不到空間本身所需要的效果;最后也要保證空間之間的連通性和滲透性,讓老年人能夠在身體機能承受的范圍內找到合適的休憩或觀賞空間,這也可以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交往,從一定程度上減輕老年人的孤獨感與寂寞感,使其有重新融入社會的感受。
(二)康健景觀空間的塑造
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或者病變問題,這使得他們的社會交往活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與居住區友好和諧環境的發展與營造。因此,在居住區環境設計過程中,可考慮引入綠地景觀概念,通過綠地景觀多樣化的構成形式以及與其產生關聯的多樣化活動設置,利用自然元素進行一些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將康復性景觀療法無毒、無害、無副作用的功效充分發揮。在使用過程中,人與綠地景觀產生互動,通過參與園藝種植等活動方式,讓老年人感受自然的同時體驗勞動帶來的充實感與愉悅感,為老年人創造健康且便于交往的空間。
無論是場地現有地勢,還是設計所營造的地勢,在設計的過程中都要考慮結合緩坡、扶手等保護措施去處理地面高差,盡可能通過無障礙化的設計理念讓老年人在感受空間的同時,保證在區域中的安全性。對于區域中原始存在的不利影響因素,如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冷卻塔、配電房等,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去規避或隔離該區域,通過植物與安全護欄的結合去模糊區域的邊界,讓其看上去不要顯得過于生硬。
(三)多樣化健身空間的設置
健身空間是老年人進行戶外健身和活動的場所,是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健身空間,應根據老年人的不同身體狀況進行差異化設置,讓老年人對健身設施有更多的選擇。在健身器材活動區域,設置了可供腰、腿、手、肩等身體各部位鍛煉的健身器材,提供多樣性健身選擇,保證身體全方位鍛煉。對于運動量較小的設施和場地的布局方式,要考慮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將多樣化的健身器材合理布置在宅間綠地以及便于達到的中心綠地上。同時,對于小型運動需求,如打太極、舞劍、跳操等健身場所的布局,要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結合綠地組團空間及步行道的設置,采用在住宅周邊進行均勻分布的方式,將健身空間劃分為若干個小的健身空間,輻射有健身需求的老年人。同時,對于運動需求量較大的健身場地,如門球場、羽毛球場等的空間布局,應該盡可能在老人步行可達范圍內進行遠離居住區的場地設置。在健身空間的布局上,應該盡可能考慮到場地設置的安全性,同時,也要考慮到健身空間鋪裝設置的緩沖性與防滑性,以防止或減輕老年人在使用過程中由于不小心產生的意外傷害。在器械的顏色與材質上,結合不同功能性質的同時,考慮炎寒天氣中器械與老年人肌膚接觸的舒適度,通過隔熱、防滑等材質的布局包裹處理,緩解環境帶來的灼熱或冰冷的感受。
(四)老年友好性場所精神的營造
老年友好性場所精神的營造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是出于對戶外活動空間、綠地空間、健身服務空間、交通路網通達性等因素的考慮,對居住區環境進行適老性設計。交通網的設計要考慮人車分流,提升區域步行活動的安全性,以外圍環形交通系統為主。根據設計規范與要求,區域設置一定的隱形消防通道,以保證消防通道動線的暢通性,提升區域的消防安全性。在停車位的設置上,考慮地下停車位為主、地上外圍生態停車位為輔的設計,結合局部無障礙停車位設計,滿足多功能停車需求。戶外活動空間的功能應多樣化。綠地空間植物搭配從視野環境的營造、場所空間的可親近性、場所植物的康健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第二是希望通過老年人更好地使用居住區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的同時,增進鄰里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營造老年友好性場所精神。
五、結語
我國已進入了人口老齡化時代,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設計出符合現狀的老年居住區,推動老年居住區的發展建設,是設計者的責任,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本設計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從老年人的視角出發,提出居住區的設計應該從老年人群體的特征和需求出發,考慮到環境設計中的適老性設計,從整體到局部進行設計,將安全、健康、舒適、無障礙、可參與等原則運用到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創建適合老年人生活和養老的居住區外部環境,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佳琦.適宜于老年人行為心理需求的居住區景觀研究[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13.
[2]王菊琴.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D].蘇州:蘇州大學,2015.
[3]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4]柴彥威.中國城市老年人的活動空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胡仁祿,馬光.老年居住環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張曉霏,碩士,商丘學院應用科技學院藝術與傳媒系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