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居住區景觀作為人們生活、休閑、娛樂的重要物質載體,在城市景觀建設中具有一定意義。居住區景觀設計對居住區環境起著重要作用。從闡述居住區景觀設計研究的意義入手,分析景觀的功能與類型,簡述景觀設計相關要素,剖析居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解決措施,為居住區景觀設計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植物造景
一、居住區景觀設計研究的意義
(一)現實意義
城市居住區的規劃建設、改造更新、生態設計關系到居民生活的諸多方面。合理有效的居住區景觀設計能最大化滿足居民生活、休閑娛樂的需要,也能構建優美宜居的小區人文景觀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城市結構體系的完善。這就對城鄉規劃專業的景觀設計師或者居住區景觀設計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設計師在景觀設計時修復場地生態環境,模仿自然生態環境,使人們在居住區能最大限度感受自然生態之美[1]。居住區景觀設計不僅能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而且能夠增強城市人居環境的層次感,更有利于促進人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
(二)理論意義
我國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還處于發展階段[2],與居住區景觀設計相關的著作相對不多,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優秀作品大多是高檔住宅小區或者別墅區景觀設計案例。普通住宅區的景觀設計優秀案例相對較少,且其中一些景觀設計案例分析不夠、空間布局中規中矩。為此本文通過對以往部分優秀作品或者案例進行全面解讀,從生態角度看待居住區景觀設計,期望完善住宅類景觀設計相關理論。
二、居住區景觀的功能與類型
(一)居住區景觀的功能
1.基本功能
公共服務設施存在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作為居住區景觀,其最基本功能仍然是最大限度滿足所有居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社交溝通等多方面需求,同時還需照顧到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日常需求。如青年休閑廊道、健身活動空間、老人晨練空間、兒童嬉戲場地、親水平臺等相關公共服務場地。因此,滿足不同人群戶外活動需要是居住區景觀的最基本職能。
2.生態功能
城市居住區空間形態包括景觀小品、地表植被、人造水體景觀等諸多部分,只有重視居住區景觀生態的整體性,才能發揮居住區景觀的各項功能,更好地為居民服務。這些景觀生態能有效調節局部空氣質量、改善小區氣候、降低街道噪聲、保護植被土壤,構建健康、節能、優美的生態宜居小環境。
3.審美功能
優美的居住環境是對居住區景觀各要素進行合理協調產生的結果。通過對居住區自然、人文等要素進行整體協作,共同創建品質優良、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從而提高景觀環境的審美功能。如居住區按照季節變化有選擇性地栽培相關植物,巧妙搭配不同顏色的植被樹種,達到豐富植被層次的目的,在最大化程度上給居民帶來四季觀賞體驗,這也是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訴求之一。
(二)居住區景觀的類型
1.傳統居民景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古代園林造景設計藝術成就非凡,其規模、結構、風格在世界園林景觀舞臺上獨樹一幟。古代園林造景設計通常遵循“構架山水、效法自然”、詩情畫意、因地制宜等諸多布局原則,從整體景觀設計上表現出強烈的景觀平衡意識。各園林景觀各具特點,或以山水著稱,或以花木取勝,形成別具一格的園林景觀面貌。傳統園林景觀設計的背后折射出中國人自古以來樸素的自然觀,體現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傳統居住區景觀設計深受傳統藝術的影響,注重表達意境美,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2.私家別墅居住區景觀
私家別墅住宅小區服務于高收入人群,其住宅區景觀基礎設施完善、造景藝術手法高超,審美意境獨具特色。如上海的華洲君庭、陜西的群賢莊、河南的英協花園等,其居住區景觀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符合國人內斂優雅的民族氣質,給居民帶來別樣的審美體驗。
3.普通居住區景觀
普通居住區規劃多是行列式、混合式、自由式、周邊式、點群式五種基本形式,屬于高密度住宅區。其居住區景觀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社會性、美學性、生態性等特征,大致分為道路景觀、硬質景觀、水體景觀、庇護性景觀等類型。但是眾多普通居住區景觀設計雷同,居住環境一般,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觀面貌,喪失獨特的景觀風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大眾居住區景觀設計,希望從生態視角為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提供理論補充。
三、居住區景觀設計相關要素
理想的居住區景觀設計能給予人們貼近自然、愉悅身心的體驗。景觀要素是居住區景觀的重要構成部分,存在于居住區環境中的各個角落[3],一般有道路、水體、廣場、節點等。
(一)道路景觀
居住區道路景觀是連接各個住宅建筑、景觀小品的重要紐帶,主要分為步行道路景觀、車行道路景觀、人車混雜道路景觀三大類。隨著往來車輛增多,現在的居住區大多配備地下車庫,居住區道路景觀也由原來的三大類轉變為車行道和步行道景觀兩種類型。其中車行道主要用于車輛通行,景觀設計必須滿足消防車轉彎半徑的需求;步行道景觀通常位于小區內部,鋪裝裝飾、材質選取要與居住區景觀風格相融。
(二)水體景觀
居住區水體景觀形式多樣,一般在小區入口處會有噴泉樣式的水體景觀,但絕大多數居住區的水體景觀以庭院水景與裝飾水景為主,其他水體景觀因造價與后期維護保養價格昂貴,在普通住宅區不多見。如庭院水景多是人造水景,采用豐富的設計手法,充分利用雨水與引水兩種水源造景。除了小區公共水體景觀外,少數一樓居民會自費在庭院打造私人水景。
(三)廣場景觀
居住區的廣場通常分為中心大廣場與多個小廣場,其規模按整體居住區面積比例來設置。一般規模比較大的居住區有多個小廣場,分散在居住區內部的適當綠茵地。廣場一般可以分為老人休息區、兒童游玩區、青年活動區等,廣場除了有遮陰的植被外,還應合理配備健身器材、休憩長廊、照明設施等。廣場整體鋪裝應以本地建筑材質為主,凸顯地方特色,景觀鋪裝風格應與整體環境相融。
(四)景觀節點
景觀節點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部分,分為雕塑類、假山石類、人造水景等類型。在景觀節點構建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從形式、色彩、材質等各方面入手,營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節點景觀,使過往居民感受到某種文化歸屬感,激發內心的情感共鳴。
四、居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生態理念
居住區景觀設計是城市生態創建的表層工作,也是城市生態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以生態、環保、節能為方向的景觀設計必然是大勢所趨,所以居住區規劃設計必須融入生態設計理念。但是現在大部分居住區在開展景觀設計時,為達到綠地率標準,不合理配置相關植物,使得北方植物卻被培植在南方的庭院中,南方植物被移植在北方城市居住區內,未切實考慮植被本身的生存特性,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比如在南方水源充足條件下,依據條件優勢可以設置水體景觀,但北方水源短缺,部分居住區開發商沒有考慮到氣候因素,為增添小區景觀節點,不合理構建中大型水體景觀,造成水資源嚴重浪費且后期管理維護成本高。
(二)景觀風格凌亂
目前一些居住區景觀設計風格凌亂,這體現在諸多方面,如住宅區主入口的歐式建筑、噴泉與小區內整體建筑風格完全不協調,追求標新立異;居住區植物配置過于單調,植被類型變化小,未做好喬木、灌木、地被以及其他點綴植物的合理有效搭配,忽視了綠色植物的良好生態效應。同時這也反映出景觀設計人員對植物造景美學的相對不熟悉,導致居住區內植物景觀風格與營造效果一般。居住區景觀小品同樣如此,各個景觀小品未體現意境且營造效果不佳,沒有充分發揮出自身應有的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居住區景觀設計相關措施
(一)構建以人為本的景觀空間
新時代人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更加關注衣食住行中的“住”,這也是人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最直接表現之一。因此居住區環境將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有效指標。首先,景觀布局應重視功能分區,合理高效做好平面布局,根據居住區地勢起伏、人口流動密度、人群年齡段等劃分休閑健身、社交活動、親子互動等景觀活動空間。其次,居住區景觀空間應注重大小場地之間的相互聯系,采用“大中有小、小中見大”的園林景觀手法,處理好各個景觀空間之間的關系,如水景空間與周圍綠化景觀巧妙銜接、兒童嬉戲區與親子互動區相關聯、運動空間中各訓練場地互聯互動等。最后,人性化的景觀空間更關注安全問題,依據各個景觀活動空間的人群特點采選防滑鋪裝材料、舒適坐墊,有效保護活動區域人員,減少受傷隱患。
(二)應用生態技術與生態材料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4]。居住區景觀設計過程中應用生態技術與材料,將為城市景觀生態建設注入綠色能量。小區景觀設計采選的材料分人工與天然兩種類型。通常住宅區主要采用鵝卵石、混凝土、塑膠制品、瀝青、天然花崗巖、天然大理石、優質木材等材料。因此,在景觀材料選擇上,可以鼓勵采用環保材料,如仿天然石材、高分子環保鋪裝等,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
小區主干道、二級道路應選擇材質細膩的優質瀝青。同時在材料使用上盡量不使用反光材料,以免帶來光污染。
(三)注重靈活運用植物造景
植物配景規劃早已成為住宅區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的評價指標。植物有助于調節居住空間的溫度、氣候,同時能夠為人們提供生活情趣,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5]。居住區公共空間植物造景重視喬木、灌木、藤本植物之間的平衡搭配,此外,還要考慮植物造景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多元化的內心審美需求。植物造景并非機械的植物種植,而是凸顯景觀植被的雙重價值,彰顯植物造景的形式美、意境美、文化美、色彩美、韻律美。如在居住區主干道培植香樟樹、樸樹、水杉等,有利于塑造主干道宏偉的視覺效果;二級道路配置銀杏、叢生香柚等,與主干道植物景觀略有差別,豐富道路景觀色彩多樣性;廣場活動場地植物以銀桂、紅楓、水杉等為主,有利于構建色彩豐富、視覺體驗佳的小景觀環境。宅旁綠地空間可以配置金桂、黃連木或者鼓勵居民種植瓜果蔬菜。綜上所述,小區植物造景須順應地方氣候環境條件,合理配置顏色與種類豐富的花草植被,從而形成各植物群由點到線到面的立體景觀效果,使城市居住區具有生態宜居的景觀效益。
(四)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歷經歲月沉淀逐漸發展起來的,大致包括名人典故、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生態景觀、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具有相對穩定性。在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可以依據本地區或該城市歷史文化,理清城市景觀文化元素之間的關系,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進行有效挖掘,對代表性文化特征加以提煉、加工,形成具備時代特征和城市文化底蘊的景觀地域標識;依托于各種文化要素,靈活運用再現、重塑、象征、抽象凝練、直接表達等方式將其積極融入居住區景觀設計,通過居住區景觀節點、景觀小品、廣場雕塑等物質載體進行展現,以此賦予居住區景觀文化內涵,激發居住區居民情感上的認同與文化上的歸屬感。居住區景觀從整體上體現地方性與時代性的緊密融合,凸顯審美性與功能實用性相互交融的景觀特質[6]。
六、結語
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是多學科交叉綜合作用的結果,新時代居住區空間已與傳統居住區大不相同,開始朝著生態、健康、多元的方向發展。為此景觀設計者或相關工作人員不僅要把設計美感與工業技術相結合,還需重視景觀設計實用功能、生態功能,促使景觀空間效益最大化,同時還要具備生態發展理念與創新精神,營造出生態美麗、舒適宜居的城市居住區景觀。
參考文獻:
[1]高琴.《航拍中國》的“點線面體”敘事結構[J].藝術科技,2020(23):91-92.
[2]陳慶瑜.基于老人需求的康養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55-156.
[3]原雪霞.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重要策略探究[J].低碳地產,2016(12):318.
[4]李全喜.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內涵體系、理論創新與現實踐履[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9-13.
[5]陳秋平,黃焱.基于生態美學的人居環境景觀反思:從思辨到實證[J].建筑與文化,2017(10):151-152.
[6]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作者簡介:
杜浩源,碩士,信陽農林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鄉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