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建筑大國,一直都非常重視建筑業的發展。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時,設計師應將設計方案與地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建筑環境設計中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設計師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時必須重視的一個方面。當前,將建筑環境設計與地域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已經成為建筑環境設計中的一個共識,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分析將建筑環境設計與地域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探討在建筑環境設計中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徑,以更好地促進建筑環境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建筑環境設計;地域文化;設計風格
隨著我國進入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們對建筑環境設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實上,任何一種建筑環境設計方案都必須體現出該地域的文化特性,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出該方案的獨特性。由于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同地區所體現出的地域文化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把不同地區的本土文化融入本土建筑環境設計,是一種獨特的思考,也是一種體現民族文化的設計傳承。因此,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充分分析地域文化的影響,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的優勢,在設計方案中體現出地域文化的差異性。目前,我國在建筑環境設計方面已經擁有若干成功的案例,并且非常值得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學習與借鑒。
一、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是中華大地在千百年的變遷中自然形成的特有文化,例如社會風俗、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可以說,它是一個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沉淀。任何一種地域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地理特性、歷史文化等的影響。同時,對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塑造作用的主要因素又包括地理氣候、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等。
以濟南為例,在生態自然景觀建設當中,設計師充分借助濟南天然泉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自然環境的生態功能,并融入自身的創新理念,使山、泉、溪、湖等自然景觀與整座城市進行最大限度的結合,形成了其特有的“原生態”城市景觀。同時,設計師不僅強調自然生態特色,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自然的魅力,而且還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吸引人們的目光,營造舒適的生活空間,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生態環境設計不僅是為了展示文化內涵,更是為了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
再以蘇州為例,蘇州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以園林風光為特色的地域文化始終被保留著。比如,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成功地汲取了蘇州園林的設計風格,傳承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文化特色,實現了古今建筑元素的有效融合。該建筑最大的設計特色就在于沿襲了蘇州園林的特色,將水、拙政園、忠王府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同時,博物館庭院中央還設置了展館,這是對建筑特色的一種拓展。該博物館的主要顏色是灰白色,看起來清新淡雅,室內環境采用層疊景觀的設計模式,利用竹、樹等進行裝飾,并且這些景觀與建筑物的粗線條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觀念。此外,園藝小品不僅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蘇州的地域文化,而且也與現代化的博物館設計風格相吻合。
根據上面兩個案例,建筑環境設計師既要發揚歷史文化風格,又要將歷史文化風格與現代文化風格相融合,從而達到個性化設計效果。
二、將建筑環境設計與地域文化進行融合的
重要性與存在的問題
人類是在不斷的發展與演變中進化而來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人們要不斷地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從而打造出最合適的居住地。隨著環境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精神層面有了更多的需求,逐漸出現了不同的審美,并對建筑環境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形成了系統化、理論化的藝術設計理念。建筑環境設計旨在從人們審美標準的角度出發,通過優化、協調等一系列科學的方法,對環境進行二次開發和再創造,將自然、人類和社會有機結合,從而提高該地區的環境實用性與美觀性。將建筑環境設計與地域文化相融合,對于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具有很大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重要性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民族習俗差異和文化差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將這些地域文化元素應用于設計行業,不僅可以提高設計水平,而且有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建筑環境建設,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比如江南古鎮將水鄉特色與地域傳統建筑風格相結合,整體以水環繞,形成了“小橋流水”的意境。同時,在建筑色彩的選擇上,以淡雅為主,類似于中國水墨畫的風格,營造出了安靜、舒適、閑適的居住氛圍。
(二)存在的問題
1.過度依賴西方文化
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時,應確保當地具備相對完整的地域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環境藝術的發展。除此之外,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環境設計,也可促進地域文化的發展。由此可見,地域文化和環境設計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比如,我國各個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包括獨特的建筑風格、風俗、人文環境等,這也是地域文化存在差異的原因。現階段,我國的經濟一直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并且我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和聯系日益密切,所以我國建筑環境設計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甚至還會過度依賴西方文化,不利于促進我國傳統地域文化的傳承。
2.設計作品雷同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給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建筑環境設計水平的提升也主要得益于先進技術。然而,經濟快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成為許多國家的發展趨勢,各地區的文化相互交織,對國內的建筑環境設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例如,一些設計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設計理念存在較大的差異,偏離了對本土文化和建筑環境設計的理解,導致在設計過程中淡化了對本土文化的認識。此外,也有很多設計師會將西方文化融入國內建筑環境設計,忽略了本土建筑環境設計中最本質的東西。還有的設計師甚至會將一些優秀作品轉化為自己的作品,甚至抄襲優秀作品,忽視了對本土文化的融合與利用,失去了建筑環境設計作品的真諦,制約了建筑環境設計的健康發展。
3.地方文化符號過于簡單
任何一種地域文化都具有“標識性”的特征。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設計師應將建筑環境設計與地域文化相結合,詳細了解當地的地域文化,以設計出高水平的建筑環境設計作品。但在實際的建筑環境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會投入大量的時間研究如何開展設計,對當地的地域文化了解得較少,缺乏對地域文化的認識,導致作品中蘊含的地方文化符號過于簡單。
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工作時,地方文化符號是設計當中的重點,但很多設計師在設計時缺乏對文化符號的認知,導致設計出的作品并不能反映出當地文化的特點。此外,很多設計師在設計時沒有抓住建筑環境設計的要點,在作品中隨意插入本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既不能體現出建筑環境設計的真諦,也不利于作品美感的提升。
三、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環境設計時應遵循的原則
首先,保護自然環境。設計師要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開展建筑環境設計,創新地域文化。通過分析最近幾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的設計者的實際情況可知,被人們認可的建筑環境設計人員都比較注重保護和尊重自然。
其次,融入地域文化。設計師要依據當地的文化背景設計出優秀的環境設計作品,考察當地的歷史、文化習俗和地理條件等,并在此基礎上有效結合現代建筑環境設計理念,傳承和創新當地優秀的地域文化。
最后,融合現代技術。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建筑環境設計的發展逐漸趨向全球化,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人們對當地的藝術和風俗等缺乏深刻的認知。因此,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工作時,設計師應加大對地域文化的重視,多使用一些大眾比較喜歡的復古元素,充分地將傳統地域文化融入設計作品。在新時代,建筑環境設計師還要有效結合傳統元素和現代元素,合理利用各種材料和現代化技術,以設計出融合傳統地域文化和現代技術的建筑環境設計作品。
四、在建筑環境設計中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的
有效途徑
(一)探索地域的歷史文化印記
要想使建筑環境設計體現出當地的歷史文化印記,設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環境藝術作品,那么設計師需要先考察當地的地理、歷史、文化和習俗等,之后再將其融入設計。同時,設計師還應根據人們的實際需求收集各種能體現當地獨特文化的素材,對收集的素材進行整理,然后再結合素材開展設計和創作,以設計出最具當地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確保最后呈現給人們的作品不僅融合了當地的地域文化,而且還能極大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二)創新現代設計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很多設計師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時都會運用各種高新技術,但有些設計師仍會使用一些較為傳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除此之外,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現代設計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建筑環境設計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并且也能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因此,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時,設計師一定要先了解當地的特色文化,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蘊含豐富地域文化的作品,從而達到真正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的目的。
(三)充分展現文化主題,凸顯設計特色
設計師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非常注重主題性設計。具體而言,設計師要結合自己的設計理念,確定建筑環境設計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要先考察當地的本土文化、材料和環境等方面的具體信息,然后再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及經驗,設計出最具有特色的環境設計作品。在設計初期,設計師要先到當地考察可以運用到設計中的各種素材,并且對這些元素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形成一種特定的主題。同時,要想真正設計出具有鮮明特色與合理性的作品,則設計師要策劃好相關工作流程,明確整個設計的定位和規劃,確定具有獨特文化氣息和個性鮮明的主題。比如,設計師可以借鑒吳冠中的《江南人家》《水鄉》等繪畫作品,改造富陽東梓關村,利用吳冠中作品中富有韻律和節奏的屋頂線條,明確作品的主題,從而制定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筑環境設計方案。此外,為了能真正地將當地的建筑特色呈現出來,并且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設計師可以采用磚混結構形式完成設計,采用灰白或仿木色金屬格柵為整個設計增添色彩。
(四)開展地域文化課程
如果設計師僅在開展建筑環境設計之前考察當地的本土文化,那么設計出來的作品并不能真正體現出當地的地域文化。要想在建筑環境設計中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則需在高校開展地域文化課程教學,以讓更多人認識地域文化,了解地域文化的特征。我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并且這些文化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在建筑、戲曲等藝術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直至今日,人們仍然很喜歡豫劇和年畫等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是建筑環境設計中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因此,在高校開設地域文化課程,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使學生充分發散自己的思維,從而設計出優秀的建筑環境設計作品,真正地為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五、結語
在新時代,建筑環境設計既要滿足對傳統地域文化的傳承需要,又要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從而引起人們共鳴。因此,在開展環境建筑設計時,設計師應注重融入地域文化,提煉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以獨特的建筑空間與造型,或者用抽象符號和歷史元素來隱喻地域文化,體現出該建筑所處地域的文化形態、文化特色,從而為設計出的作品增添具有競爭力的亮點。
參考文獻:
[1]伍振.致力“文化融合”,傳遞國際友誼[J].現代班組,2017(9):9.
[2]王開成,魏立軍,忽國旗.文化在融合中孕育希望:中國電建集團推進集團文化融合的實踐探索[J].施工企業管理,2014(12):90-92.
[3]田景偉,張榮.以文化融合促重組企業健康發展[J].施工企業管理,2018(8):103-104.
[4]王冠,查艷.從中西方傳統建筑入口比較中談文化融合設計[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 2021(1):141-143.
[5]韓旭洋.多元文化融合下“音樂之城”城市音樂空間設計探討[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7):88-90.
[6]劉小旦.中西文化融合對長裕川茶莊石牌坊門裝飾風格的影響[J].裝飾,2014(10):117-119.
作者簡介:
梁瑞娟,博士,廣西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領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