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是全方位、全領域、全系統的振興,終身教育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和教育制度的支撐。鄉村振興的主體是廣大農民,而農民的綜合素質對鄉村振興的深度和緯度有決定性的影響。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當下的農民、農村、農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并且使廣大農民在鄉村中有所作為,帶動鄉村振興,需要廣大農民樹立終身教育理念,不斷學習,增加自身技能和知識儲備。閩北地區書院文化蔚為壯觀,可借力書院文化,促進鄉村振興與終身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書院文化;鄉村振興;終身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終身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Z190020)階段性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全方位、全領域、全系統的振興。鄉村振興涉及與之相關的各個層面,鄉村在廣大人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福建省鄉村振興涵蓋了福建省特色鄉村的建設發展、傳統村落的規劃與保護、地域特色產業鏈條的構筑、傳統人居環境的美化、歷史名鎮名村的振興、城市文化記憶的蘇醒(城中村、舊廠房、倉庫改造)、城鄉統籌建設與發展等等。時代在進步,鄉村在每個歷史時期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和定位也在變遷,鄉村振興也非一朝一夕可實現的,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經濟現狀、社會需要、人才結構等多方面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發展,方能讓鄉村實現良性和生態的長遠振興。
自古至今,鄉村都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北理學大家朱子(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繪了一派清麗秀美的鄉村田園景象。在現代社會,傳統的鄉村聚落規劃已無法滿足當下新的人居需求,讓鄉村煥發新的活力,為鄉村植入文化創意的新血液,打造 美麗宜居且適合生活、生產的村落環境,對于實現鄉村振興至關重要。廣大農民作為鄉村的主體人物和核心要素,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當前鄉村振興政策利好,廣大農民在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下,結合所在鄉村的具體狀況,采取行之有效的生產行動和計劃,尤為重要。然而,新時代的新機遇,也對農民群眾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農民群眾秉承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成長。閩北地區書院文化歷史悠久,本文以閩北書院文化為切入點,研究探討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書院文化在鄉村終身教育發展中的作用。
一、閩北地區鄉村書院文化的現狀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多變的地形和源遠流長的移民文化造就了福建多姿多彩的鄉村建筑風貌。閩東以江城文化為主的建筑,閩西以移墾文化為主的建筑,閩中以山林文化為主的建筑,閩南以海洋文化為主的建筑,閩北以書院文化為主的建筑,八閩之中,地域建筑風情迥異,地域建筑文化蔚為壯觀。以閩北為例,閩北地區的鄉村大都背山靠水,鄉村掩映在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色中。歷史上,朱熹等儒學大家盤桓講學于此,莊嚴肅穆、英華內斂的書院建筑,如興賢書院、和平書院、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等,見證了往昔書院文化的興盛。
史料記載,自唐朝垂拱年間至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千多年里,武夷山共有二百四十八人中進士,可見在武夷山民間崇尚讀書已蔚然成風。受當時朝廷科舉取士制度以及朱熹等大儒的影響,武夷山書院文化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武夷山民間至今仍有種“桂”的風俗,寓意蟾宮折桂,民間磚雕圖案“平升一級”“魁星點斗”等依然在述說著武夷山人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實現功成名就的愿望[1]。近現代以來,隨著新式學堂、學校的創建和興辦,書院建筑慢慢地蒙上了塵土,它們多是作為一種歷史建筑遺存而存在,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化表現形態,逐漸失去了往日里講學育人的社會功能。
興賢書院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鎮興賢村,始建于南宋,為紀念理學先賢胡憲而構筑。整體建筑坐西朝東,原建筑總占地約2000平方米。書院是儒生聚宿和講習之地,其所滿足的功能主要有講學、祭祀、藏書、住宿、游憩等。在建造書院時儒生也會參與,儒家所強調的禮儀規范在書院空間也會有所體現[2]。以興賢書院、紫陽樓為例,當下,除了一些學者考察研究,以及一些對鄉村文化感興趣的文人、游客會去走訪之外,更多時間它們是閑置的,甚至局部已經廢棄,但是當地村民依然對它們念念不忘。每逢有人問及,必然會熱情地引路前去。興賢書院的門樓保留得比較完好,但是內部空間組織如今已經殘缺,只剩下最前面的一進相對完好,后面的部分墻垣已經坍塌。如今,人們只能從史料和文獻記載及村民的口口相傳中感受當年的盛況,書院平常也未作教育場所加以使用。紫陽樓雖然在舊址上復建,目前更多是用來存放當年的書院遺存,作為文化景點,并且因為門票的緣故,平常,村民們并不會無端進去感受其書院氛圍。書院作為傳統農村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傳播教育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下,鄉村書院可以此為契機重現往昔盛況,為鄉村振興助力。
二、鄉村書院文化的特點
古代,通過讀書科舉取士是很多人的理想,人人都想“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而書院的產生并不全是為了幫助人們科舉高中,書院的存在,更多是為了講學、教化,重視的是人的品德才情培養。因此,在官學鼎盛的背景下,書院依然宛若一股清流,形成了區別于官學模式的地方教育形式。中國古代的書院文化可以追溯至漢代的精舍、精廬,武夷山地區的書院文化始于唐朝,至宋,日益鼎盛。元明清時期,書院教育依然在我國封建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地方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千百年來,各地書院教育形式豐富,內容多樣,內涵深厚,書院文化精神可謂博大精深,其中更是蘊含了耕讀傳家、為人處世的諸多精神要義,勤于進取的文化內涵,積極入世的生活態度,經世致用的文化要義等。這些深層次的文化精神,在我們當下的文化語境中,對人們的終身教育和鄉村振興有著很大的指引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各類新式教育陸續形成,傳統的書院也逐漸被新式學校取代。以閩北為例,閩北南平市,歷史上,儒學大家朱子曾在這里琴書五十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學文化體系,透過世人對南平的盛譽——“道南理窟”“理學之邦”,可以窺見南平地區的文化高峰、理學底蘊。而朱熹在此講學的主要場所便是書院,著名的如紫陽樓、興賢書院等。除此之外,南平地區著名的書院還有和平書院。和平書院是后唐工部侍郎黃峭歸隱后所創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書院建設伊始,為宗族辦學,主要是供黃氏族中弟子學習。因其辦學形式獨具特色,和平地區乃至周邊的邵武地區的其他宗族紛紛效仿和平書院辦起了宗族書院,在當地形成了濃厚的求學氛圍。隨著時代的變遷,至宋代,和平書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由一開始的宗族書院逐漸演變為地方學子求學的地方性學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書院作為和平小學供學齡兒童就讀。而今的和平書院,已然褪去了歷史上講學育人的功能,但是作為和平地區重要的建筑文化遺存,它所承載的書院文化精神依然影響深遠。書院在教化民眾上所提供的模式,依然值得思考,并需要在現代社會進一步實現傳承、創新和發展。
鄉村書院在辦學過程中,大都因地制宜,組織機構設計簡單,避免了因為組織機構冗雜帶來的諸多管理問題。書院的管理者一般是當地比較有名望的著名學者或者學派的代表人物。在書院具體的課程上,圍繞儒家經典著作、詩詞、歷史典籍等設置,重道德教化。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特色課程,比較靈活,南北方不同地區差異較大,這也符合因地制宜的特殊性。此外,書院對慕名而來的學生實行門戶開放學習的形式,學生可以在不同書院學習不同知識,這種開放的學習氛圍也促進了不同學術思想和新的學科知識的交流碰撞。在管理上,書院雖然機構簡明,但是也有自身的規章制度和規范的管理模式,而且規范的書院制度和管理也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制度保障。終身教育背景下鄉村書院的進一步發展,在組織機構上也可以參考傳統書院的組織管理。
《易經》上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詞亦由此衍生。傳統的倫理道德、樸素的處世哲學、農事耕作的技巧、屋宇構造的形制等文化在書院的推動下脈脈相傳。書院不僅僅是教育組織形式的重要補充,更是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載體。當下,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大潮中,書院在鄉村社會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覷,作為鄉村社會的重要組織結構,書院在鄉村振興中如何傳承和發展其固有的社會功能,同時為當下的新農民接受繼續教育和學習各項新技能、新知識提供幫助,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三、書院文化對終身教育的推動作用
鄉村振興最終應實現鄉村由內而外的長久的振興,農民是農村的主體,農業是農村的主要產業,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振興的深度和維度。終身教育的觀念由來已久,且越來越受重視。隨著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以及不同學科知識的多元化發展,知識型經濟也成為促進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扎實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時代在進步,農村的語境也不同往日,新型農民、新型農業業態也應運而生。老一輩人口傳心授的農事經驗、耕作技巧,已然不能滿足現代農村的社會生產,而傳統農村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在當下的經濟大潮中也難以形成規范化發展。因此,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非常重要。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說:“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3]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書院作為我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成熟的社會文化教育形式,其組織管理方式和教學特點對于推動終身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具有很大促進作用。要讓鄉村書院變成鄉村終身教育的重要載體,為鄉村振興提供知識儲備和智囊支撐,一方面,需要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以政策主導、區域協同、高校助力的方式,全方位地為鄉村書院文化助力,高校整合各方教育資源為農民的終身教育提供基本的師資支撐,并且在一定的規章制度范圍內,幫助積極參與學習的農民獲得國家承認的學歷。社區的綜合聯動和協調作用,是書院機制正常運轉的重要樞紐。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民俗風情,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書院講堂,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教育,使廣大農民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提高大家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做到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避免一刀切帶來的空洞和不實用,提高農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除此之外,對于鄉村建設發展初見成效、有一定的經驗和方法的村落,書院教育可以逐漸形成自身的教育體系,及時總結經驗、歸納方法,為進一步的推廣傳授提供條件,同時,為新一代農民的終身教育提供知識沉淀,也為更好地應對鄉村發展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提供一定的知識儲備。
鄉村書院在當下的發展,要明確其作為農民終身教育的載體及在鄉村振興中的定位。清晰目標導向,以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為初衷,以鄉村的長遠振興為目的,分析這些鄉村的地域文化、特色產業、民間習俗、民間工藝以及與之對應的生產模式等,研究與鄉村地域文化和產業形態相適應的田園綜合體開發模式。在明確目標和方向的前提下,尋找鄉村書院的適宜模式、地域特色,開發適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書院教育發展模式,為鄉村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綜合型人才。
四、結語
鄉村振興是全方位、全領域、全系統的振興,它涵蓋了鄉村產業的振興、鄉村專業人才的振興、鄉村地域文化的振興、鄉村生態鏈的振興以及鄉村社會組織的振興。鄉村振興不能僅僅局限于鄉村經濟的振興,它是自上而下、由內及外的振興,鄉村振興的愿景是鄉村民眾在綠水青山的芬芳中打造屬于鄉村的美好明天。既要有美麗鄉村的外在形態,又要兼具文化小鎮的深層內涵,讓大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有更深層次的目標,助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福建省鄉村振興過程中,各個鄉村可以結合自身地域文化,以文化為魂,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古往今來,書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于一體,作用不可忽視。因此,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書院在宣揚終身教育理念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鄉村振興既要為鄉村塑形,更要為鄉村鑄魂。書院文化源遠流長,以書院文化為契機,通過終身教育,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提升鄉村文化內涵,是大有裨益的。書院文化作為一種更深層次的力量,其自身所具有的地域性、主導性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支撐、智慧儲備與人才培養。鄉村振興戰略下,書院文化的利用不僅僅是一種“重啟”,更是一種“升級”,在傳承發展書院文化原本優秀的組織機構管理經驗的同時,融入終身教育背景下的鄉村振興舉措,必然會使書院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也使書院文化和終身教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參考文獻:
[1][2]黃靜.基于民間藝術視角下的武夷山地域建筑形式語言研究[D].福州:福州大學,2017.
[3]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255.
作者簡介:
黃靜,碩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地域建筑與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