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阜陽市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中,人們對于黃崗柳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黃崗柳編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價值需要得到進一步發掘和研究。作為一種獨具鄉土文化傳統特色的文化符號,黃崗柳編文化在城市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中有很大的價值和作用。通過剖析文化符號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以黃崗柳編文化的宣傳推廣為例,探究城市文化符號建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黃崗柳編;城市文化符號;城市發展
每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與文化,這些特定的歷史與文化構成了每座城市特有的風貌與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對于城市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城市文化符號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對外展示和宣傳了一座城市的最佳面貌。城市文化符號的建設,對于城市各方面的建設與發展都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一、城市文化符號及黃崗柳編作為文化符號的
可能性
狹義的城市文化,是指人類在城市中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風貌的總體形態,是城市的靈魂和城市文明的標志,是屬于城市人群的完整價值體系。城市文化包括道德觀、世界觀、價值觀、生活哲學、民族精神、群體人格、文化習俗、社會結構、倫理親情關系等各個方面的內容[1]。城市文化最外在的顯性載體莫過于城市建筑。一座城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地標性建筑物,它最能直觀地反映一座城市的整體風格和發展走向。然而,過于追求外在形式上的一致和美反而讓城市失去了特點。要想真正實現城市建設目標的長遠化,必須重視城市內在美的建設,建設城市文化符號就是體現和發展城市內在美最好的方式之一。
符號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在符號學中二者稱為“能指”和“所指”,具有任意性,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亦是如此。它是社會的產物,要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經過人們的約定,被賦予一定的價值,才能起到符號的作用。文化符號承載了一座城市里特定的歷史和文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文化符號是城市的縮影,城市是文化符號的依托。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就像是一張通俗易懂的名片,它概括性地展示著這座城市的形象、定位甚至是民風和風貌。因此,作為城市文化縮影的文化符號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內涵,更有利于被大眾接受。比如,提起天安門,人們會想到北京,提起杭州,人們會想到西湖,反之亦然。文化符號與城市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另外,通過符號的構建,能夠建立政府與群眾的共識體系,有助于推動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2]。對于城市的發展來說,文化符號的建設無疑是促進城市發展的一個機會。文化符號的建設不僅能夠提升當地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當地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據文字記載,黃崗柳編文化在阜南縣黃崗鎮及周邊鄉鎮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五百多年前。黃崗鎮的地理位置特殊,南部處于蓄洪區,每到淮河王家壩開閘泄洪的時候,這里都是一片汪洋。然而,面對無法躲避的自然災害,當地居民并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從中尋到了另一條生路,那就是利用天然的低洼地種植耐淹的杞柳,以“編筐打簍”來應對天災。就這樣,柳編逐漸成為當地人代代相傳的手藝,支撐著黃崗人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柳編文化在黃崗鎮傳承了五百多年,已經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對于當地人民來說,柳編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精神支柱。它承載著的不只是當地百姓的過去和現在,還有其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
黃崗柳編文化是阜南縣人民不屈天命、倔強生活的精神縮影,是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將其作為代表阜南人民生活和精神的文化符號進行建設,就是在保護黃崗柳編文化,對柳編文化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凸顯阜南縣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黃崗柳編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精神內涵,將其作為城市文化符號進行宣傳,對于阜南縣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大力宣傳柳編文化,打造獨具阜南黃崗特色的柳編品牌,能夠促進阜南縣文化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大大提高阜南人民對于這片土地及文化的認同感。
二、黃崗柳編作為阜南縣文化符號的價值
(一)文化價值
現如今,城市發展與其說是走向了現代化,不如說是走向了同質化。用鋼筋、玻璃、混凝土搭建起來的高樓大廈在各大中小城市中皆隨處可見,高聳入云的高大建筑儼然成為城市標配,也成為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這些都說明我國城市發展水平達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在城市建設中,盲目追求潮流,也會讓城市迷失發展方向。當下城市發展面臨著“千城一面”的困擾。近年來,隨著城市改造的不斷推進,老城區漸漸衰落,新城區則拔地而起。新城區的建立,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這毋庸置疑。然而一批批承載著這座城市古老故事的老城區卻因此淡出了歷史舞臺,隨之消失的還有當地居民對這片土地長期積累下來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梢哉f,缺乏文化特色,是現如今城市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
一座城市,最有魅力的當數其文化。城市文化既包括歷史、建筑、地標、產業、藝術遺產,又包括節日慶典、儀式、語言、美食、服飾等地方特色和固有傳統[3]。這些文化就像是一座城市的根,深深地扎到地底,支撐著一座城市蓬勃生長,屹立不倒。一味地模仿和追求潮流不是城市發展的長久之計,城市的科學發展必須依靠城市文化。
黃崗柳編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長河中的一抹亮色,應該被世人廣為流傳。如若能從黃崗柳編的藝術特征中提煉設計出代表阜南柳編藝術特色的城市文化符號,用于展現阜南人民勤勞智慧的精神風貌,勢必會對阜南縣的文化及旅游事業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另外,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崗柳編這門手藝如今也面臨著失傳的風險。傳統手工藝最怕的就是沒有繼承者,黃崗柳編也不例外。因此,打造黃崗柳編文化符號更是刻不容緩。
(二)經濟價值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崗鎮居民靠著在低洼地種植杞柳,憑著柳編手藝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幾百年來,黃崗鎮居民因地制宜,在河灘上種植耐淹的杞柳,用柳條編織出了一代代人的美好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黃崗鎮的手藝人們也在不斷創新,改變傳統的柳編方式,創新產品樣式,編織出的花籃、器皿等手工物件在海外熱銷,深受國外消費者的喜愛。柳編逐漸成為當地極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產業之一,同時,阜南縣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柳編文化產業園區。黃崗柳編文化產業園位于阜陽市阜南縣黃崗鎮,園區總規劃面積2.75平方公里,2013年被阜陽市列為市級文化產業園(基地)。截至2022年2月,黃崗鎮共有柳編企業5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1家、從業人員超2萬人。黃崗柳編技法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4]。根據阜南縣人民政府發布的《阜南縣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全縣124家柳編企業的出口額占總出口的92%,同比增長11.8%。由此可見,柳編文化產業對阜南縣的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依然需要阜南縣人民的長期奮斗。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來自多方面,作為城市名片的城市文化符號能夠直接推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打造一個成功的城市文化符號,是一座城市實現多方位發展最好的路徑之一。在提升一座城市知名度的過程中,城市文化符號是一種最有效的工具。一個城市文化符號的成功打造,必然會促進城市知名度的提高,這也就意味著當地經濟發展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黃崗柳編是最能代表黃崗鎮居民生活面貌和精神風貌的文化符號之一,如若柳編文化能夠得到順利推廣,不僅能夠促進黃崗鎮的進一步發展,還能促進阜南縣全域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
三、黃崗柳編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傳播現狀
(一)歷史淵源
柳編制品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手工藝品。在北方的鄉村,編筐、編簍隨處可見,家家都有,并且編織工藝的原料來源十分廣泛。在北方,用于編筐、編簍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檉柳枝、桑條、荊條、紫穗槐條等,這些原料在鹽堿地和沼澤地都有出產,這些柳編制品中就包括阜南黃崗地區的柳編。
阜南縣地處淮河之濱,境內河流縱橫,水資源十分豐富。據文獻記載,阜南縣的洪淮兩岸有灘涂濕地,此處自然生長著大片喜濕之柳。柳制品之興起緣于17世紀末。明末清初,柳編業興旺。據明正德《潁州志》記載:“淮濛盛產水荊(注:當時把杞柳稱為水荊),采伐加工,潔白如玉,堅韌如藤?!?黃崗柳編作為阜南名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杞柳種植可上溯千年,編織歷史亦達五百多年。2001年,阜南縣被譽為“中國杞柳之鄉”;2009年,國家工藝品美術協會授予阜南縣“中國柳編之鄉”的稱號。
(二)傳播現狀
在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當下,互聯網更是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最快、最好用的工具。針對黃崗柳編在國內的發展情況,筆者發布了相關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國外市場大受歡迎的黃崗柳編,在國內的知名度卻不容樂觀。參與調查問卷的絕大多數主體為大學生,然而在這些學生中知道黃崗柳編的卻寥寥無幾。這其中包含著兩個問題。第一,在收回的161份有效問卷中,有44人是安徽省內人,其中27人為阜陽本地人,而在這44人中,尚有40%的人沒有聽說過黃崗柳編,僅有5人表示了解這項編織工藝。然而,若是換種說法,比如以編筐、菜籃代替柳編制品,卻沒有人不知道。這就說明黃崗柳編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在當地人眼里,它只是家家都有的很平常的物件罷了。因此,通過建立城市文化符號進行宣傳推廣不僅是為了實現黃崗柳編文化的對外推廣,更是為了實現黃崗柳編文化的對內推廣。要在最大范圍內積極號召全民參與柳編文化建設,真正做到全民參與、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只有讓群眾切身感受,親自參與,才能使城市文化真正深入人心,進而深度刷新當地人心里對這項工藝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第二,在參與調查的117名安徽省外人中,有高達79.49%的人從未了解過黃崗柳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即黃崗柳編的宣傳廣度和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建立城市文化符號,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而告之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務之急是積極拓寬柳編文化的傳播渠道,充分利用當下流行的應用軟件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進行宣傳推廣,也可以將柳編文化拍成有聲有色的紀錄片在電視媒體上播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同時,當下最火的直播也是不錯的傳播方式,其受眾面更廣,所傳播的相關信息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接收。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對于黃崗柳編的未來發展,絕大多數人是持樂觀態度的,90%的人認為有必要讓青少年了解并傳承柳編文化,具有時代意義和歷史內涵的優秀文化不應該被時代淘汰。黃崗柳編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傳承問題,傳承人極少且老齡化嚴重,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中查詢被記錄在冊的代表傳承人僅有一位,名為王文忠,1962年生人。他不僅是國家非遺柳編技藝傳承人,還先后獲得安徽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市級技能大師和“江淮杰出工匠”等榮譽稱號。2005年,王文忠回鄉創業,建立安徽華宇工藝品有限公司。在他的帶動下,阜南縣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從事杞柳種植和柳編加工,柳編產業迅速成為黃崗鎮乃至阜南縣的支柱產業。如今,王文忠仍在為柳編事業奮斗,立志要把柳編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因此,應該大力宣傳和推廣黃崗柳編,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看到它的價值和傳世意義,將這項非遺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同時,也要充分挖掘柳編文化的歷史內涵和精神意義,無論是在文化發展層面還是在經濟發展層面,都要不斷尋找柳編文化與現代城市發展更多的契合點,助力黃崗柳編文化符號的建設與發展。
四、結語
黃崗柳編文化發展至今,已經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文化產業,在阜南縣的經濟文化發展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將黃崗柳編作為文化符號來展現阜南縣的城市形象是有據可依的。它的價值是建立在阜南黃崗鎮悠久的編織歷史和深厚的柳編文化底蘊的基礎之上的。盡管黃崗柳編早已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如何更好地提升它的影響力仍然是黃崗柳編未來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建設文化符號對于黃崗柳編本身,對于黃崗鎮以及阜南縣都是一個不容錯過的發展機遇。黃崗柳編需要繼續進行技藝創新和精進,以豐富自身文化內核,而阜南縣也應該給予黃崗柳編文化建設足夠的支持,實現黃崗柳編與阜南縣文化和經濟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汪志.關于符號化表達城市文化的思考[J].中國藝術,2012(2):162.
[2]羅曉玲.對城市文化符號的理解識別及應用[J].山西建筑,2018(22):15-16.
[3]王慕堯.城市文化符號開發的路徑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0):71-72.
作者簡介:
宮靚偉,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