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發展是基礎和目的,安全是條件和保障。統籌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湖北離不開“水事”。
湖北,因水而興、因江而盛。呵護一汪清澈,做好水發展文章,是對“治荊楚必先治水”這一規律的順應與遵循。
守住水安全底線,懂水興水,讓水帶來發展效益,新時代水利工程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唱響“江河之歌”。
安全與發展“兩手抓”
6月30日中午,驕陽似火,位于鐘祥的碾盤山水利水電樞紐工程工地上,熱火朝天,施工正酣。頭戴安全帽的工人,穿梭在腳手架、鋼筋水泥間,一個現代水利樞紐已具雛形。據介紹,泄水閘、電站廠房、船閘、魚道四大主體工程,眼下已進入建成倒計時,正朝著10月底船閘具備試通航條件、年底首臺機組具備發電全力沖刺。
碾盤山樞紐建管局副局長范志剛介紹,碾盤山樞紐是全省投資最大的在建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每年可發電6.16億千瓦時,改善航道58公里,改善庫區沿江兩岸46.29萬畝耕地灌溉用水,實現高質量發展。
工程浩大,涉及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方方面面。涉及征地搬遷,既要保證社會穩定也要保證移民搬得出有發展;涉及生態環境安全,既要保證不破壞生態也要兼顧工程效益;涉及安全生產,既要保證施工質量和效率,也要守住安全底線……
工程搬遷安置涉及的張坪村有17戶70人需要搬遷,成為移民。張坪村村委會主任張岳介紹,碾盤山樞紐工程征地8.3畝,村“兩委”從長遠考慮,填了1組一口塘堰,劃出16.39畝土地作為水庫移民安置點。此外,村里還將水庫移民點與鐵路建設拆遷移民統一規劃在一個大安置區,總面積為32754.25平方米。
“安全與發展都考慮進去,集中統一規劃,就是為發展留有余地,為后期移民創造好條件。”張岳說。
在碾盤山樞紐建管局和鐘祥市的共同努力下,整個征地拆遷過程,“有困難但是總體安全,可持續”。
兼顧工程安全生產和質量進度,碾盤山樞紐工程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推進“黨建進工地”,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超過3名黨員的參建單位項目部均在工地現場建立了臨時黨支部,配備了黨支部書記、組織負責人及紀檢負責人。
“立即啟動預警,通知各小組按預案迅速進入防汛應急狀態,大家立刻行動。”這是今年汛期臨近時,碾盤山樞紐工程2022年防汛演練工作的畫面。
一聲令下,300多名施工人員及70多臺推土機、挖掘機、自卸汽車有序撤離,搶險隊員聽從指揮、反應迅速、模擬基坑清場和搶險救援。
“工程要統籌考慮疫情、水情、高溫、嚴寒等等因素影響,在安全生產前提下保證高質量發展。”范志剛說。
清澈的水變身清潔的能源
走進興隆水利樞紐電站管理處,巨大空曠的廠房里,轟鳴聲不絕于耳。“進去的是漢江水,出來就是千家萬戶用的電。”電站管理處副處長、黨支部書記李偉說。
據介紹,興隆電站裝機容量4萬千瓦,安裝四臺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1萬千瓦,設計年平均發電量2.25億千瓦時。
自2013年11月8日首臺機組試運行至今,興隆電站累計發電超過19.7億千瓦時,相當于潛江市2成用電量,節約標準煤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2萬噸。
興隆水利樞紐還發展航運。6月30日黃昏時分,一艘貨船順江而下,通過興隆水利樞紐航道,駛入船閘等候。18時整,船閘進口閘門緩緩打開,待閘內水位與下游水位持平時,出閘口開啟,貨船重新鳴笛起航,向武漢方向駛去。
“興隆水利樞紐通航以來,一直十分順暢。”興隆水利工程管理局副局長、紀委書記劉明耀說,該工程渠化漢江主航道76公里,航道等級從四級提高到三級,通航條件大大改善,不僅枯水季節不會出現滯航,還將通行貨船的噸位級別從500噸提高到了1000噸。
近期,受上游合法采砂區短期對外開放和來水量不足的疊加影響,船舶待閘時間較日常有所增加。興隆船閘特意安排黨員志愿服務隊登船走訪,給待閘船舶送去清涼油等防暑物資,并發放船舶過閘及航行安全服務指南等宣傳資料,向船民講解相關安全知識。同時,派出經驗豐富的電工,同船民一起對船上的電線線路、閘刀開關和用電器使用情況等進行巡查排故,并向船民普及日常安全知識和消防器材正確使用方法,進一步提高船民的安全意識。
安全在細節。工作人員發現,系船柱在高度上設計不合理,船民拋繩子的過程中存在墜河的風險,于是,他們立即著手改造。
“自從船閘管理所改造了浮式系船柱,我們現在拋繩系纜方便、輕松多了,再也不用擔心系纜時有墜河風險了。”萬通5218船長感謝地說。
目前,興隆船閘是目前漢江沿線最繁忙的通航設施,通航能力與日俱增。
“我們要打造一條安全、高效、暢通的陽光水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劉明耀說。
水潤無聲澤民心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入口,一塊“水情教育基地”的牌子格外顯眼。
省水利廳宣教中心程波介紹,依托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源地、水利風景區等各種涉水載體,水利大省湖北面向社會公眾積極開展水情教育,打造具有顯著科普教育功能和示范引領作用的實體教育平臺。目前湖北已成功創建19家省級水情教育基地,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浮雕墻的背面,雕刻的是丹江口市南水北調一期十萬移民的名字……”
“有很多本地居民和異地安遷的朋友,專程來此尋找記憶、感受歷史,紀念園是傳承家國精神的文化客廳……”
隨著講解員娓娓道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被生動呈現。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見證了丹江口人民為總體國家安全作出的巨大奉獻,也留下了舍小家為大家的寶貴移民精神。
為弘揚南水北調精神,增進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國家意識,引導大家形成“國家安全,我才安全”的價值觀,同時,也助推丹江口轉型發展特色旅游,2021年底,投資4.2億元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開園迎客。
“到了紀念園,對墻上的浮雕印象深刻,移民很偉大,我還記住了南水北調經過的15個城市的線路。”丹江口實驗小學的學生說。
重大水利工程不僅保障了水安全,所具有的研學、宣教、旅游等綜合價值,是新時代統籌安全與發展的生動注腳。
荊州市荊江分洪工程南北閘管理處北閘管理所,林木蔥蘢、水波瀲滟,環境優美。管理所負責人徐文彬介紹,在筑牢安全防線的前提下,北閘管理所開發旅游、研學,吸引武漢大學水利電力學院等各校學生,前來研學。2021年,管理處舉辦了近120場研學活動,接待了3萬游客,了解荊江分洪工程歷史,增加實踐經驗。
“了解這段歷史后,深切感受到,國家安全個人才能安全,每個人都是國家安全衛士。”研學現場,同學們紛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