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鈺
教育哲學是對教育本質的追問,這種追問貫穿教育的始終,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們應該追求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等。這種追問是深刻的、理性的,會讓人更為清醒地看待當下的教育。這種追問也會讓人對人生、生活和社會的理解變得通透,從而看淡生與死、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更像是一面鏡子,在鏡子面前,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事物本來的模樣。教育哲學亦如教育的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清教育本來的模樣。這面“鏡子”,有助于我們告別教育的喧囂,避免各種形式的折騰,回歸教育的本源。然而,教育是“一種靈肉交流活動”,僅靠“照鏡子”是看不全也看不透的,這也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我聽過一些哲學大家的報告,感覺充滿理性的思辨,但在受益匪淺的同時也感到困惑:生活或教育如果全是哲性,也太無情趣和情調了。生活不能只講意義不講意思,生活是需要浪漫的;如果說教育也是生活,那教育也是需要浪漫的。我們要培養孩子們的理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要讓孩子們回歸事物本源去看待問題,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我們同樣要讓每個孩子的生活充滿情趣和情調,充滿溫馨與浪漫,讓他們該撒嬌時撒嬌,該玩耍時玩耍,該“發瘋”時“發瘋”。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需要理性,更需要浪漫,要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保持必要的平衡。
教育需要理性,但離不開感性。比如,教育評價改革是當下的教育研究熱點,所有的教育評價改革都會追求評價的科學性,于是量化評價受到推崇,教育可視化越來越時髦,似乎要將課堂上的一切和學生身上的一切都數字化、可視化,都變得“透明”。似乎當教育變得“透明”、學生變得“透明”、一切都變得透明,就可精準“配藥”,科學“用藥”,最后實現“藥到病除”。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大數據和腦科學的發展似乎正在將這一切變成現實。這就是教育的終極追求嗎?這種數字化、可視化,一切都透明、高度精致化的教育真的就是理想的教育嗎?毫無疑問,教育需要精準把握學情,需要因材施教,需要理性的判斷;但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內容傳授,不是師生間的線性意義傳遞,而是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這種靈肉交流是需要心靈交匯和彼此感動的,是充滿喜怒哀樂的,要同喜同悲、有笑有淚。
教育需要感性,也離不開理性。因為教育本身存有太多的感性,我們需要理性的哲思、回歸教育的本源,給教育現象以本質的觀照,不然教育就很可能會走偏。更為可怕的是,我們容易對這種走偏渾然不知,在這方面我們確實有太多的教訓。教育需要浪漫的溫度,既不能過熱也不能過冷,應保持一種正常的溫度,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是恒溫的。教育不應在理性和浪漫之間掙扎,而應該是理性與浪漫的融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