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看到一篇題為《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內力覺醒》的文章,文中提到,“心理內力是上帝公平地安插在每個人身體里的一股無比巨大的力量……人所受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在激活和喚醒人體內的這個巨大電池。如果最終沒有喚醒心理力量,一切教育活動就都是失敗的”。這篇文章開啟了我對有效教育的相關思考。
什么是有效教育?蘇格拉底認為教育是向外引導出來的東西,即教育應該是自內而外的。其實我們通過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就能夠窺知一斑。產婆術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指教師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并不直截了當地把學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的方式來揭露學生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這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而中國最早提出啟發式教育的是孔子,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有效教育一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喚醒學生的內在動力,促使其自我生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因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
美國當代卓越的心理治療師、頂尖暢銷書作家托馬斯·摩爾博士,匯編了一本書,原題是《靈魂的教育》。他在前言中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問題是訓示太多,教育太少。周國平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教育的本意是喚醒靈魂。在我看來,靈魂和自我應該是相通的,都是內在力量。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從外打開是食物,從內打開才是生命?!蔽覀兌贾肋@是在說雞蛋,可又不僅僅是雞蛋,我們的學生也是一樣的。
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教育呢?換句話說,怎樣才能喚醒孩子的內在覺醒,讓他們自覺主動地自我教育呢?一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讓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頓時呼嘯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身上暖和,于是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原來,有效教育要講究方法、策略、時機。指責、批評、懲罰等手段或許能夠暫時解決問題,卻不能杜絕問題,因為沒有喚醒學生的內在力量,更談不上促進他們成長。要想喚醒一顆心,首先要走到他心里去。在學習薩提亞親子教育課程的時候,有這樣幾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你只看到孩子的行為時,你沒有真正看到他;當你看到行為背后的原因時,你開始看到他;當你關心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時,你已經看到了他;當你的心連接到另一顆心,這是一個生命看到了另一個生命,也是生命和生命相遇。這時,愛就發生了。師生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我也是歷經了數次“失敗”“無效”的教育、無數困頓和迷茫的日子、多次探索和尋覓后,才終于明白,教育不應是自己的一廂情愿,而應充滿智慧和藝術,遵循一定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時機。就像在什么時節播下什么種子,是有陽光、溫度、濕度等前提條件的。如果什么都不管不顧,隨意播種,那么不管你再怎么施肥、澆水、精心伺候,它也不會發芽。而你卻又因此心生抱怨,甚至惱羞成怒,最后得出不值得付出的結論。面對問題,面對有問題的學生,教師千萬不能不管不顧,上來就批評教育,那樣只能與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喚醒學生的內在力量,致力于學生的成長。這樣想,教師才會心平氣和地幫助學生查找原因,思考對策,進而喚醒學生內在的力量。
還記得一年冬天,班上一個男孩趁我出差,三番五次地曠早操。我意識到,平時他的“遵規守紀”或許更多是受制于我的威懾,他并沒有從心底認識到遵規守紀的重要性。然而“教是為了不教”,如果我不能從根本上讓他自己認識到問題,并且積極自愿地去遵守規則,那么我的教育便是失敗的。于是,出差回來后我第一時間找到他,沒有責備,沒有批評,只是心平氣和地了解他為什么曠操,以及別人早操時他在干什么,心里想些什么。我對他說:“現在天確實很冷,別說你,我早上也是不想起來。可是沒辦法,我既然當了班主任,按時簽到就是我的職責。你家在外地,不住校也不現實,住校就得遵守學校規定,實在是很難做到兩全其美?!?/p>
此外,我還“真誠地”幫助他想解決辦法。“這樣吧,你看能不能想一個早上不能出操的理由,比如身體不好什么的,這樣既不用參加早操,大家也不會對你有什么意見,你看怎么樣?”
看我是如此和藹,他反而不好意思地極力拒絕,并且表示以后都會按時參加早操。我告訴他,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有它的規則,如果不能成為那個制定規則的人,我們就只能遵守規則,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我表示愿意相信他,但要看他的行動,而不僅僅是聽他的保證。我知道,他可能還會故技重施,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已經做出了承諾,我相信他也會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我也愿意一直堅守,畢竟知道和做到還有一定的距離,而任何事物的成長都需要時間。
寫到這兒,我想到一個小故事。一個在山中茅屋修行的老和尚,月夜散步歸來,碰上一個小偷正從他的茅屋里出來。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錢的東西,便脫下身上的大衣披在驚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望著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身影,老和尚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愿能送一輪明月給你!”第二天早上,老和尚睜開眼睛,便看見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門口。老和尚高興極了:“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
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面對學生時,都能夠向這位老和尚學習。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進而“將心比心”,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搖動另一棵樹,推動另一片云,喚醒另一顆心。讓我們時刻謹記:送“一輪明月”給學生,喚醒他們“冬眠”的心,照亮他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