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 胡東兵 劉新長


李 珺,胡東兵,劉新長.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長沙市森林覆蓋率的計算與提升策略[J].南方農業,2022,16(14):-64.
摘 要 在對湖南省長沙市森林資源現狀情況與森林覆蓋率歷史變化情況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對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森林的組成和森林覆蓋率的計算方法進行探討,從林業行業管理層面和國土空間規劃層面對森林的組成和森林覆蓋率的計算差異性進行分析。利用相關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和提取,結合植被覆蓋類型、植被覆蓋度指標,計算出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長沙市森林覆蓋率,并對未來長沙市森林覆蓋率的發展空間進行分析,對其他地區科學選擇森林覆蓋率計算方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國土空間規劃;森林覆蓋率;土地覆蓋;植被覆蓋度;湖南省長沙市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4.020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和碳庫,森林作為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主體,不僅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球最大的基因庫、能源庫、碳貯庫和蓄水庫,在維持國家生態安全和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的地位與作用[1-3]。同時森林還具備涵養水源、固碳釋氧、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4-6]。森林覆蓋率則是反映各地森林資源情況、國土綠化程度和各級政府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5-6]。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土空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藍圖,是指導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3,7]。建立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布局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社會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推進“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舉措[8-10]。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科學準確地計算森林覆蓋率,并與前期數據保持相對延續性,是關乎每個地方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重要課題。
1 長沙市森林資源概況
長沙市作為湖南省省會,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其地域范圍為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東西長約230 km,南北寬約88 km。長沙市轄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6個區,長沙縣1個縣及寧鄉市、瀏陽市2個縣級市,全市面積11 816 km2,總人口1 005萬人,先后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等稱號。
根據《湖南省2020年度森林資源統計年報》,2020年長沙市森林覆蓋率55%,林地面積60.294萬hm2,占長沙市總面積的51.01%,其中有林地面積57.500萬hm2:喬木林地46.94萬hm2、竹林5.97萬hm2、灌木經濟林地4.59萬hm2。長沙市活立木總蓄積量3 263.58萬m3,
長沙市各縣(市、區)的主要森林資源數據及全市排名情況見表1。現有自然保護地22個,包括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5個森林自然公園(3個國家級、12個省級)、6個濕地自然公園(5個國家級、1個省級)。長沙市的主要林地集中在瀏陽市、寧鄉市、長沙縣,3地的林地面積之和達到了54.28萬hm2,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90%。
2 長沙市森林覆蓋率歷史變化情況
2020年長沙市森林覆蓋率達55.00%,低于湖南省森林覆蓋率(59.96%)4.9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森林覆蓋率(23.04%)31.96個百分點。長沙市森林覆蓋率在中部6省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三,在全省14個地州市中排名第八。根據2005—2020年《湖南省年度森林資源統計年報》數據,長沙市2005—2020年的森林覆蓋率變化情況見表2。
對表2中的數據進行分析。1)2005—2020年,長沙市森林覆蓋率總體保持穩步增長,15年內共增長1.76個百分點,年平均增幅為0.22%;2008年有明顯的下降,較2007年降低了0.38個百分點,原因是2008年長沙市經歷了罕見冰雪災害,森林資源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毀壞;2014—2016年、2017—2019年,長沙市開展了兩輪大規模的三年造綠大行動,森林面積得到了有效擴充,體現在2016年、2018年、2019年森林覆蓋率有了提升,其中2018年的提升最為顯著,基本符合新造林地三年成林的生長規律。2)2005—2020年,長沙市林地面積逐年減少,15年間共減少1.56萬hm2,減幅2.52%,年平均減幅0.168%;其中2014年的林地減少幅度最大,達到了0.70%,林地面積減少主要是國家和地方建設項目占用征收林地所致。3)2005—2020年,長沙市有林地面積基本變化不大,這說明長沙市在每年因征占用林地而導致有林地減少的基礎上,積極加強了在無立木林地及宜林地、荒山荒地植樹造林工作,同時加強了未成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等的森林撫育工作,不斷增加了其他林地轉化為有林地的面積。
3 森林的組成及森林覆蓋率計算的差異性分析
森林的組成和森林覆蓋率的計算是一直被關注的話題,在對近200個國家與地區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大多數國家是從土地利用原則、土地覆蓋原則或二者結合來定義森林的[1,4]。
3.1 從林業行業管理層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4條規定,森林面積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面積和竹林地面積、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面積、農田林網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蓋面積。根據《湖南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定》,森林包括喬木林、竹林、灌木林和農田林網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等。由此可見,從林業行業管理層面,我國對森林的定義以土地覆蓋為主。
3.2 從國土空間規劃層面
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是國土“三調”數據。根據《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林地是指生長喬木、竹類、灌木的土地,不包括生長林木的濕地,城鎮、村莊范圍內的綠化林木用地,鐵路、公路征地范圍內的林木,以及河流、溝渠的護堤林用地。森林是指郁閉度≥0.2的喬木林地、郁閉度≥0.2的竹林地及灌木覆蓋度≥40%的灌木林地。從國土空間規劃層面,我國對森林的定義是以土地利用為主。
3.3 差異分析
森林覆蓋率是指以行政區域為單位的森林面積與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森林覆蓋率計算的差異性主要取決于森林定義范圍。從林業行業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層面,對森林的定義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差異。1)國土空間調查分類中灌木林地灌木覆蓋度為40%以上,而林業標準只要求灌木覆蓋度為30%以上。2)部分種植喬木(包括低矮喬木)或灌木型經濟作物的林地在國土調查數據中被區劃為園地或耕地,未被計入森林面積,如油茶、柑橘、板栗及矮化的果樹和木荷、桂花、藥用林等。3)從林業角度,部分非林地上也生長有森林。如建設用地內公園與綠地、農田林網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種植的林木,面積達到667 m2以上(林帶要求有兩行以上樹木)也計入森林面積。
4 基于國土空間規劃的森林覆蓋率計算
4.1 計算思路
從林業管理角度,森林的定義主要是以土地覆蓋類型和植被覆蓋度為原則,包括林地內的森林及林地外的森林,即“地-樹分離”理念。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為準確地計算森林覆蓋率,應判斷出與森林相關的土地覆蓋類型,并準確調查確定植被覆蓋度,找到林地中的森林與非林地中的森林,通過結合地類、土地覆蓋類型和植被覆蓋度這3個指標統計基于國土空間調查數據的森林面積,如此才能更科學地反映真實的森林覆蓋情況,使森林覆蓋率的計算結果跟歷史數據相比更有延續性和可比性。
4.2 計算實例
以長沙市的森林覆蓋率計算為例,利用長沙市2020年度森林資源“一張圖”數據、國土“三調”2020年變更調查數據及長沙市林草濕與“國土三調”數據融合初步成果,對國土“三調”數據地類進行分析提取,結合植被覆蓋類型、植被覆蓋度指標,從國土空間規劃口徑計算長沙市森林覆蓋率,相關過程及結果如下。
1)S1為國土“三調”數據中的林地范圍內的森林面積。根據長沙市國土“三調”2020年變更調查成果,長沙市林地總面積64.81萬hm2,其中喬木林地面積48.51萬hm2、竹林地面積8.38萬hm2、灌木林地面積0.82萬hm2。S1=喬木林地面積+竹林地面積+灌木林地面積=57.71萬hm2。
2)S2為原森林資源“一張圖”中喬木林、灌木經濟林轉為園地的面積。將長沙市2020年度森林資源“一張圖”數據與國土“三調”2020年變更調查成果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得出S2=2.15萬hm2。其中,果園面積0.53萬hm2、茶園面積0.36萬hm2,其他園地面積1.26萬hm2。
3)S3=國土“三調”數據中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面積=0.30萬hm2。
4)S4為農田林網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種植的林木面積。通過將長沙市2020年度森林資源“一張圖”數據與國土“三調”2020年變更調查成果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原長沙市2020年度森林資源“一張圖”數據中6.03萬hm2的農田林網“四旁”樹面積,有1.32萬hm2非林地造林已在國土調查數據中區劃為其他林地,不計入森林面積,S4=4.71萬hm2。
由此,結合土地覆蓋類型和植被覆蓋度指標統計,基于國土“三調”2020年變更調查數據的森林覆蓋率=(S1+S2+S3+S4)/土地總面積×100%=(57.71+
2.15+0.30+4.71)/118.16×100%=54.90%,其中林地范圍內的森林覆蓋率為48.84%,園地范圍內的森林覆蓋率為1.82%,公園防護綠地及農田林網“四旁”林木范圍內的森林覆蓋率為4.24%。計算結果與林業統計口徑計算出的森林覆蓋率值差別不大,相差0.1%,主要是因為林地范圍外的公園防護綠地及農田林網“四旁”林木面積在國土“三調”數據及林草濕與國土“三調”數據融合成果中對這些地類的土地覆蓋類型和植被覆蓋度沒有精準細化和準確賦值,且部分原納入森林范圍的林地在國土“三調”變更調查數據中已被區劃為耕地,導致得到的數據存在一定偏差。
5 長沙市森林覆蓋率發展空間分析
在國土空間規劃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的背景下,長沙市森林覆蓋率的穩定提升面臨較大壓力。以上基于國土“三調”變更調查數據測算的森林覆蓋率是在未考慮扣除工程恢復和即可恢復為耕地的面積,如果扣除這部分面積,長沙市的森林覆蓋率還會有一定的下降。未來長沙市森林覆蓋率保持穩定或提升的空間主要應在以下3個方面發力。
1)加強林地保護利用,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額管理,嚴格落實森林采伐限額制度指標,不斷加強森林撫育和森林質量提升,積極預防各類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切實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堅決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控制森林資源消耗。2)挖掘林地內部空間,對郁閉度小于0.2的疏林地、未成林地及跡地、苗圃地等其他林地,積極通過新造林、更新造林、補植撫育和困難地造林等形式轉換為滿足條件的森林。3)積極推進非林地空間造林綠化。加強城鎮綠化造林、通道綠化造林、鄉村綠化美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結合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和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加大城市森林培育力度,因害設防建設農田防護林。在交通運輸、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范圍內,對鐵路、公路、河渠兩側及湖庫周邊進行綠化造林,對原通道綠化如護路林、護岸林未達到森林要求的,及時進行補種撫育更新,不斷擴充森林面積。沙地、裸土地及廢棄的礦山等可通過困難地造林等新造林方式將其營造為滿足條件的森林。
6 結論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森林覆蓋率的計算方法應既有科學性、延續性,既應與前期數值不存在較大偏差,又應具有可操作性,能利用現有數據比較容易地產出指標值。本文在對森林組成差異性分析的基礎上,探討通過結合地類、土地覆蓋類型和植被覆蓋度這3個字段屬性值計算森林覆蓋率。由于長沙市的林草濕數據與國土“三調”數據對接融合的正式成果還未公布,初步數據還存在植被覆蓋類型、植被覆蓋度等屬性信息調查不精準或者缺乏的現象。為此,后續應不斷完善優化融合數據、對相關地類的植被覆蓋類型、植被覆蓋度進行詳細的補充調查和確定,如此才能保證森林覆蓋率計算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未來,長沙市森林覆蓋率的提升空間也應緊扣納入森林覆蓋率計算的森林組成范圍,積極開展國土空間規劃下的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調查工作,科學制定未來規劃期間的森林覆蓋率指標。
參考文獻:
[1] 李保安.基于機器學習的森林覆蓋率建模方法研究[D].青島:中國石油大學,2019.
[2] 滕建生.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在林業生產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農業與技術,2015,37(4):77-78.
[3] 陳祥偉,胡海波.林學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4] 張凱,張林.基于國土空間規劃的森林覆蓋率計算方法探討[J].林業建設,2021(6):54-57.
[5] 朱培興,邢付吉.提高曲靖市森林覆蓋率的分析與思考[J].綠色科技,2020(23):159-161.
[6] 冉曉鷗.提高森林覆蓋率的分析與思考[J].綠色科技,2016(21):83-84.
[7] 謝倩雯,劉江濤,成潔,等.面向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的水務設施空間整合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2(5):22-27.
[8] 駱悰,楊秋惠,顧竹屹,等.治理視角下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研究:以雄安新區為例[J].城市規劃,2022,46(4):88-95.
[9] 許景權.基于空間規劃體系構建對我國空間治理變革的認識與思考[J].城鄉規劃,2018(5):14-20.
[10] 林堅,吳宇翔,吳佳雨,等.論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兼析空間規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與自然資源監管的關系[J].城市規劃,2018,42(5):9-17.
收稿日期:2022-06-14
作者簡介:李珺(1986—),女,江西永新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林業科技推廣與林業信息化應用。E-mail:5260171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