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 金菊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動學校發展,更好地貫徹“十四五”規劃對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江蘇省常州外國語學校經過認真思考與實踐探索,找到了自己的關鍵詞——辦“活躍而負責任”的教育。
一、“活躍而負責任”的內涵與外延
“活躍”,意味著態度上樂觀陽光,樂于接納新事物、新理念,行動上勤勉積極,主動探索創新。常州外國語學校校訓中“求是創新”就體現了這樣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負責任”,意味著能意識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勇于承擔,并盡其所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校訓中“志存高遠”就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學生群體。學校的育人目標是培養“未來世界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學生成長準則是“做最好的自己,能有益于他人”。適切多元的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體系,“五育并舉”,體現了立德樹人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造“活躍而負責任”的教師群體。通過構建科學的教師研修成長體系、評價體系,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主動性、自覺性。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意識。鼓勵教師廣泛參與教育科研和社區活動,為常州教育和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辦“活躍而負責任”的學校。以項目為驅動,積極全面地推動學校主動發展,不斷追求突破創新,不斷提升辦學格局,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與內生動力。成立常州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以優質教育資源引領輻射周邊學校發展,體現社會責任擔當。
二、“活躍而負責任”的德育文化
學校依托“指向立己達人的體驗式德育”品格提升工程,打造參與交互的文化場域,構建指向品格提升的序列活動課程,優化圍繞體驗的評價體系。喚醒學生的內在自覺,激發青少年的奮斗力量;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育新時代愛國者;浸潤勞動實踐教育,育新時代勞動者;創新公民體驗教育,育新時代好公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育新時代陽光人;開拓體育藝術教育,育新時代優雅人。
體驗式德育是指創設有意義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形成理性的情感素質、完善的思想認知和獨立的價值判斷。通過開展體驗式德育實踐,明理、激情、導行,使學生經歷“能參與、重體驗、有感悟”的認知過程。圍繞“活躍而負責任”的培養目標,結合“立己達人”的學生品格特質,學校根據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場景,梳理提煉出“基于生活場景的德育活動課程序列”。同時,根據育人目標達成與活動本身特點,設置選修與必修兩種修習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求。優化指向“做最好的自己,能有益于他人”的評價標準,將學生多方面的體驗和表現作為評價維度,構建活動課程體驗評價體系。
三、“活躍而負責任”的教學文化
1.探索“活躍而負責任”的“發現課堂”。
在“雙減”背景下,“減負”必須增效,而加強課堂教學研究是根本。2019年末,學校啟動“品質課堂”教學改革項目。以“自由與自主”“整合與融合”“情境與體驗”“深度與生長”為核心訴求,推進課堂變革,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現學習的意義的地方,構建“發現課堂”。“發現課堂”指向“活躍而負責任”的學與教,是學習潛能被發現和激發的課堂,是學習意義被發掘和彰顯的課堂。常州外國語學校的課堂教學基于學生當下,發現學生并引導他們自我發現,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學生始終充滿好奇,探索未知,主動實現有意義的知識建構;教師尊重差異,發掘學生個體潛能,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現學生的過程,也是激發教師自我發現和發展的過程,引發教師的專業認同,進而幫助他們實現身份認同,感受到作為教師的職業歸屬感和幸福感。
2.作業設計貼合學情,建立健全作業監管機制。
作業作為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養的重要方式。在“雙減”背景下,常州外國語學校在作業設計上,發揮教研優勢,精心設計校本作業,杜絕拿來主義,堅持合作教研下的智慧共享、步調一致,提高備課組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作業設計體現個性化,從課堂學習實際出發,設計有梯度的作業,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作業設計增加趣味性,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富有創造性、生活化的學科作業,提升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校建立作業負擔監測管理機制,從作業布置、作業質量審核、學生睡眠時間管理、階段性作業負擔反饋4個維度,確保“雙減”背景下作業的“減負提質”。備課組長提前一周,會同組內教師設計下一周與教學內容匹配、有梯度、適切的作業內容,并預估完成每科作業需要的時間,向級部進行報備,級部匯總后交由課程與教學處進行檢查優化。教研組長對作業質量進行總體把關,審查難易程度和配置梯度;班主任對班級作業總量進行把關,統籌協調本班作業總量,實施彈性作業,對晚上十點仍未完成當天筆頭作業的學生,允許其停止作業,并及時與相關任課教師進行溝通,視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學科輔導。學校定期采用網上調查、學生訪談等方式,向學生或家長了解情況,并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反饋,優化作業設計。
3.支持個性化成長,課后服務內容豐厚有“營養”。
在“雙減”背景下,學校根據常州市《關于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暫行意見》精神,向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后服務課程,充分釋放課程的潛在功能,每周一、周四開設語文名著閱讀和英語報刊閱讀課程,每周二、周三及周五課后服務時段開設語言與文學、數學與思維等六大學科領域近50門選修課程及社團活動。交響樂團、京劇、陶藝、烙畫、射箭、第二外語、生物多樣性、種植、編程、圖書情報學等課程的開設,拓展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技能,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課程打通學科、活動與現實生活、生命成長的連接點,提升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實現協同育人效應,以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空間,讓不同類型、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潛質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軌道。常州外國語學校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功能,引進校外機構、退休教師、熱心家長資源,形成育人共同體。在不同課程模塊目標的引領下,多元主體參與設計課程主題及課程內容,打造藝術課程群、“勞動+”課程群等特色課程群。